清政府有多腐朽?看看曾国藩一个月的工资,你...
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曾国藩,堂堂七品京官,一年赚125两白银,算下来一个月两千出头人民币(专题)。人模狗样的官服里,口袋是空的。回趟老家探亲,还得写信求人借路费。他去四川主考,七箱行李装官袍,蜜蜡朝珠都是假的。
朝廷不穷,国库白银成堆,问题是银子从不往穷官这边流。你说清政府腐不腐?看看曾国藩这工资单就知道了——低薪装清廉,制度养贪官,从头到脚,处处漏风。
今天咱不讲道德,只算账。看看一代名臣是怎么被工资逼成债主的。
京官七品,一月吃土——曾国藩的工资单太扎心
道光十八年(1838年),曾国藩中进士入仕,成为七品京官。十三年后,他的生活主旋律没变过,就是一个字:穷。
清廷的俸禄标准写得清清楚楚——年薪125两白银,折合今天不过2.5万元人民币。到了内阁学士加礼部侍郎衔时,也不过每月2080元人民币的实际收入。
这不是我们算的,是历史学者张宏杰根据《给曾国藩算算账》里的账本核算出来的。
京官要花钱的地方多了去了。房租、差旅、应酬、礼金样样不能省。曾国藩去四川主考那年,带了七大箱官服,却连蜜蜡朝珠都用假货顶着面子。
回老家看望舅舅,舅舅家住的是茅屋草棚,临走前还说:“你要做官,我就来给你烧火。”
结果,这位舅舅几年后贫病而死,曾国藩听到消息后嚎啕大哭。那年是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他连回家探亲的路费都拿不出,只能在家书中一遍遍诉苦。
他的出身不低,官位不小,工资却穷到发愁。进京为官之前,他用了整整一年时间在湖南奔走,拜访1200多户亲友与商号,收了1500两银子,这不是捐赠,是他进京立身的“启动资金”。而且,这还不是贿赂,是合法“贺礼”。
即便这样,他在北京生活仍入不敷出,年财政赤字495两白银,相当于9.9万元人民币。他自述梦中都在羡慕别人“得利”,醒后骂自己“卑鄙”。他努力做个清官,结果成了财政困窘的典范。
曾国藩是例外,但并非孤例。清代的低薪制逼官清贫,逼人犯错。曾国藩有理学信仰撑着不贪,可大多数人没这根筋骨。经济失衡,腐败自生。从京官做起,一路花出去的钱,没几个能靠俸禄补回来。
清廷说养廉,实际逼人“养贪”。这笔账要从财政结构里抠,一笔一笔算下去,才明白曾国藩为何穷得发抖,别人却富得流油。
钱去哪了?国库满仓,官员光脚
1840年前后,清政府的财政收入已经突破4亿两白银。这个数字是康乾盛世的十倍以上。
《清史稿》记载,乾隆朝年财政最高不过4000多万两,而慈禧的六十大寿陪葬品就花了数亿。财政并不是真的“穷”,穷的是被盘剥到底层的百姓和低阶官员。
收入高,支出也“讲究”。西方列强赔款一开口,清政府拿银子砸;慈禧一过生日,军费就被挪走;各级大员走马灯似的贪污,“吃空饷”成为常态。结果,钱在账上,百姓没饭,士兵没衣,官员靠“人情礼”过日子。
和珅是个量化的腐败符号。乾隆末年,他20年敛财超过一亿两白银,超过当时国家两年财政总额。他的两名仆人也“富可敌县”——仅其中一人的家产就有700多万两。和珅不是巧取豪夺,他就是制度生长出来的“官方寄生虫”。
腐败是一条产业链,从上到下各取所需。“盐引案”就被查出涉案金额超过1000万两白银,约为清政府一年的1/4财政收入。一边是宫廷纸醉金迷,一边是地方“无饷可发”,前线士兵要么自带干粮,要么直接逃散。
这些官不是不会治理国家,是太会治理自己的钱包。曾国藩在这种制度里当“穷清官”,已经算个奇迹。他连“别敬”都梦见了,其他人直接把“别敬”搬进库房。银子多,监督弱,上行下效,整个体系早就变形。
朝廷收入那么高,为什么发不出工资?因为银子没走正道。三分之一赔了款,三分之一被贪走,剩下的用于运转,早就被“层层拔毛”。要说清政府腐败,一纸账本已经是铁证。
腐败不是人坏,是制度把人养歪了
曾国藩日记中写了这样一句话:“分资较周到,污鄙至此。”这是他准备借祖父庆寿之名,靠收礼金渡过财政危机时的自我批判。
一个自诩“圣人之学”的人,最终也不得不动用“宴席筹资”。不是他放弃了原则,是制度不给人出路。
清廷的俸禄机制是“养廉”的外壳,“纵贪”的骨子。雍正改革时,还搞了个“养廉银”制度,美其名曰不让官贪。但等到乾隆年间,这笔钱成了可有可无的“面子钱”。制度不给足工资,默许“捞外快”成了默认规则。
贪腐变成了“职场福利”,不贪的人反成另类。曾国藩能不沦陷,是靠理学自律,可这类人是凤毛麟角。绝大多数官员没信仰,信的是钱。没工资、没制度、没人监督,“做官发财”从道德堕落变成了工作常识。
低薪制度背后的逻辑,是皇权的短视。清政府压低俸禄,是为了节省财政,但这笔“省钱”的算盘换来的是十倍百倍的贪污成本。朱元璋靠“斩手砍头”压腐败,到了清末,连查账的都能贪几百万两,反腐成了笑话。
清朝不是没钱,是钱不往国家机器流动。国力表面强盛,实际上是“内脏坏死”。曾国藩的例子证明,制度不改,官无廉路。到白莲教起义时,清政府调动16省兵力,耗银2亿两才堪堪镇压,可惜大厦已倾,再多银子也堵不住崩塌的缝隙。
一部清代财政史,就是“制度逼人贪”的流水账。把人养穷,再放任其“吃回本”,结果就是民穷政乱,官场腐臭。曾国藩坚持不沾污泥,却被这个体制活活磨干。
清朝灭亡,是每个“月入2080”的京官一起推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