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谍案告吹:英国政府“未将中国列为威胁”
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英国最高级别的检察官表示,两名男子涉嫌为中国从事间谍活动的案件之所以被撤销,是因为英国政府未能提供证据,证明中国被视为对英国国家安全构成威胁。
这宗案件涉及30岁的克里斯多福·卡什(Christopher Cash)和33岁的克里斯多福·贝里(Christopher Berry),他们都否认指控。上月,检控方撤销控罪,引起内阁大臣和国会议员的批评。
英格兰及威尔斯刑事检控专员(DPP)史蒂芬·柏金森(Stephen Parkinson)罕有发表声明称,检控方“历经数月”以来尝试向政府索取补充证据,但所获的证人陈述未达起诉标准。
首相基尔·斯塔默(Sir Keir Starmer)解释说,政府只能依据前任政府的评估行事,而当时政府把中国定义为“划时代的挑战”。
柏金森表示,虽然在2024年4月落案起诉时,检方当时掌握的证据充足,但今年稍早另一宗间谍案的判例提高了根据《官方保密法》(Official Secrets Act)定罪的门槛。
他说,若要继续控告卡什与贝里,必须证明在他们被指从事间谍活动的期间,英国政府已正式将中国界定为“对国家安全构成威胁”。
英国政府始终强调,案件告吹令其感受到“极度挫折”。柏金森此番公开说明,是在外界对检控中止议论多周之后作出的回应。
首相基尔·斯塔默表示,政府对中国的定义不能事后追改,必须依据当时在位政府的立场。
他向记者说:“这不是政治角力,而是法律问题。检控必须根据涉嫌犯罪时的实际情况进行,所以焦点应该放在当时执政的保守党政府政策上。”
在野保守党党魁凯米·巴德诺赫(Kemi Badenoch)在正在举行的党大会上指控执政工党“刻意让审讯流产”,声称“首相想讨好北京”。
贝里是牛津郡威特尼(Witney, Oxfordshire)的一名教师,卡什则是居于伦敦怀特查佩尔(Whitechapel, London;白教堂)的国会研究员。两人于2023年3月被反恐警察逮捕。
他们被控在2021年12月至2023年2月期间,蒐集并提供可能损害英国安全与利益的资讯。
根据《官方保密法》,间谍罪的前提是被告所提供的资讯“对敌国有用”。
柏金森上月致函国会下议院议员指出,“由于证据已不再符合检控标准,案件无法继续审理”,但他当时未说明具体原因。
但他在信中表示,鉴于政府方面已向外界提供了有关“证据情况”的简报,他决定采取这一“不寻常的做法”,公开更多细节。
要求必须证明中国构成国家安全威胁的依据,源自今年稍早另一宗案件:六名被控替俄罗斯从事间谍活动的保加利亚公民被判违反《官方保密法》罪名成立。
该法规定,若有人行事“有损国家安全或利益”,并传递可能“直接或间接对敌国有用”的资讯,即属间谍罪。
柏金森指出,保加利亚公民案厘清了《官方保密法》中“敌国”的定义——“包括在涉嫌犯罪发生时,对英国国家安全构成威胁的国家”。
这意味着,本案若要继续起诉,检控方必须从政府获取进一步证据。但他补充说,该证据始终“未能取得”。
他表示:“我们历经数月努力寻求这些证据,尽管政府后来提供了额外的证人陈述,但其中没有任何一份指出,在涉嫌犯罪发生时,中国被视为对国家安全构成威胁。”
前刑事检控专员麦当纳勛爵(Lord Ken Macdonald KC)呼吁身为政府首席法律顾问的检察总长理查德·赫默男爵(Lord Richard Hermer)在国会复会后出席下议院会议,向议员说明事件经过。
他在接受BBC广播电台第四台晨间新闻节目《今日》(Today, BBC Radio 4)访问时表示:“这样一宗严重的国家安全案件突然瓦解,若没有向公众作出妥善交代,实在说不过去。”
他批评说:“最令我惊讶的是,首相府、内政部等部门竟然愿意向媒体放话,指责检控方。”
他补充说,也许有人认为检察总长在要求政府于公开法庭上作出声明时“有些过于挑剔”,因为那样在某种程度上可能会让英国的国家利益陷入尴尬。
他说:“中国当然是英国国家安全的威胁。”
“可以理解检方或政府不愿公开这样说,但检方其实完全可以透过证据证明中国确实招募英国公民从事间谍活动。我不明白他们为什么不这么做。”
英国军情五处(MI5)处长肯·麦卡勒姆(Ken McCallum)曾于2023年警告,中国正展开“持续且规模庞大”的间谍行动。
同年7月,国会情报与安全委员会的报告指出,中国已“渗透英国经济的每一个领域”。
该委员会前主席、前检察总长葛伟富(Dominic Grieve)对BBC表示,案件似乎是“有人遗漏了关键部分”,因为在提起诉讼时,应该聚焦于“是否需要将中国界定为敌国”。
他说:“若政府愿意在法庭上提交证据,说明为何某国实际上构成敌国地位,那么官方文件如何表述可能就没那么重要。”
“从我閱读刑事检控专员和基尔·斯塔默的说法来看,整件事似乎只是一次混乱。案件一开始时,就未能弄清楚法庭上需要证明什么。”
前BBC安全事务记者戈登·科雷拉(Gordon Corera)形容,案件在开审前仅数日突然撤销“非比寻常”。
他说:“外界原本对这案抱有高度期待,以为庭上会出现‘烟火般’的对决。这次撤销反而更让人怀疑,政府或许根本不想让与中国有关的议题引爆任何‘烟火’。”
《星期日泰晤士报》(The Sunday Times)早前报道,政府高层官员曾于上月初召开会议讨论此案,之后才决定撤销控罪。
首相府发言人星期一(10月6日)表示,有关政府“隐瞒证据、撤回证人或限制证人引用某些证据”的说法“全属不实”。
自去年大选以来,工党政府显示出有意重设英中关系的迹象,并正在进行跨部门审视,全面检讨两国关系。
2024年10月,外相戴维·拉米(David Lammy)访问中国,成为六年来仅第二位访华的英国外相。他在访问中表示,北京与伦敦应“为复杂的挑战寻求务实的解决方案”。
英国国家安全顾问鲍威尔(Jonathan Powell)——基尔·斯塔默首相最亲近的顾问及政治盟友之一——也于今年稍早访华。
这趟于7月进行的外访,英国政府并无对外公布,而是后来中国外交部公布了鲍威尔与中国外长王毅会晤的消息。
北京方面表示,鲍威尔在会上表示“愿同中方加强对话沟通,推动建立稳定、务实和长远的伙伴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