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 繁體版 | 发布广告 |常用工具

成都车祸,我努力写一篇小米投诉不了的文章

京港台:2025-10-15 21:06| 来源:亮见 | 评论( 2 )  | 我来说几句


成都车祸,我努力写一篇小米投诉不了的文章

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

  在互联网上,写关于雷军和小米的文章,你得格外小心。

  你只要不把话说得百分百周圆,他们强大的法务部就有可能闻着味,千里迢迢地追到你,投诉你。

  我之前在“亮哥读书”号上写的《雷军们的文字游戏,该歇歇了》,已经被“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投诉并删除了。

  就连B站上抄袭我这篇文案的视频,都先被小米给投诉了。

  早上我又看到,博主“朱文强”发了关于成都小米汽车车祸燃烧的视频,也被小米迅速投诉了。

  甚至是,之前有厨子冒充小米高管炒作,博主“麦杰逊”写文章,帮小米“辟谣”,然后,也被小米投诉了。

  细心的读者应该已经发现了,投诉我们的主体,都是“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我都怀疑这家公司是不是以投诉为主业的了。

  所以,我决定以这篇文章为案例,努力写写小米,写写这次的成都车祸,看看能不能写一篇不被“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投诉成功的文章(我已经不期待小米不投诉了)。

  

  

  

  

  

  首先,我得检查一下上面写的所有内容。

  我们三个号都被小米投诉,这是事实;我的一些感想,基于我的亲身经验且并不构成诋毁。OK!

  其次,我得把每一个信息都标注好权威来源。

  就比如,据官方警情通报可知,事件发生在2025年10月13日凌晨3时18分左右,地点是成都市天府大道南段,驾驶员邓某某(31岁)涉嫌酒驾,追尾前车后,撞击绿化带翻滚起火身亡。

  

  虽然通报没说出车祸的是什么车,但权威媒体《中国新闻周刊》其实已经报道,起火的车辆就是小米SU7。

  参与救援的司机还说:“车里只有司机,我们叫不醒,人已经昏迷过去了,车门也挤压变形了。”

  然后,又有其他多名过路司机参与救援,有位薛先生称:

  “我们有的拿灭火器,用石头或用脚踢,打不开门,车门玻璃砸不破。因为火势太大、温度高,我们受不了就散开了,看着汽车被火吞噬。直到消防车来,我们根本靠近不了。”

  

  而根据北京广播电视台“北京时间”的报道,救援者用扳手破窗时,发生两次爆炸,众人用灭火器灭火时,发生第三次爆炸,迫使大家撤离。

  

  而据《三湘都市报》报道,消防人员到场后,先用水枪压制火势,随后用工具切割车身救援,现场方才逐步得到控制,但驾驶员已不幸遇难。

  

  事故原因尚未可知,但这已经是我在网上能找到的、关于事故过程的最权威、最客观和最全面的报道了,我再检查一遍,这些都是客观经过的描述,没有任何损害小米品牌的信息。

  再次,要让各种说法都有机会展示。

  在南都做记者时,老师就教过我们,新闻事件的涉事双方,都有为自己说话的权利,不能只采访一边。

  所以,既然已经涉及到小米了,而且很多网友都已经对车门为何打不开存在争议(不管这种争议是不是有着坚实的道理和依据,这种争议的存在本身都是不容否认的事实),那做报道时,就该让小米站出来为自己辩解。

  但问题是,从上面的截图中也能看出来,很多媒体致电小米客服,但大多未收到回复。

  但我还是努力找到了小米一点点的回复,据《现代快报》报道,关于小米SU7门把手的问题,一位客服人员解释称:

  当车辆发生碰撞或者接受到碰撞信号时,车外门把手会从电动解锁切换成机械解锁。

  此外,车门内也有应急把手,在紧急情况下可以拉动解锁。

  当记者提出若车辆出现断电情况,车门如何从外打开,对方并未明确作答。

  但《现代快报》很严谨,还不忘提醒读者,如遇重大事故导致车门变形,不论传统机械门把手或是电子门把手,都可能打不开车门。

  言下之意,这并非小米一家,甚至不仅仅是新能源汽车的问题。《现代快报》尽最大的努力保持了公平客观,所以我也照录在此。

  这已经够意思了吧?

  

  再再次,我批评其他对象,总可以了吧?

  当然,爱投诉的,也不止是小米,光我收到的投诉,就来自但不限于:京东、百度、希音、美团。

  当然也有其他类型企业的投诉,但互联网公司是最多的,能占90%以上。

  大佬惹不起,我批评点别的,总可以了吧?

  就比如,在这起事故的报道中,出现了一个诡异的现象:

  虽然现场照片及多源信息都已经确认,起火的车子就是小米SU7,甚至都已经精确到是SU7Ultra,但很多媒体在报道时,竟然不约而同地回避了涉事汽车的品牌。

  “小型轿车”、“一辆小车”、“一小车”,代替了汽车品牌,堂而皇之地出现在了新闻里。

  

  

  

  不是要把责任归罪于小米汽车身上,而是,全国的车祸每天那么多,这起事故之所以有新闻价值,值得大书特书去报道,就因为它是“小米SU7”。

  宁愿冒着丢掉新闻点的风险,也不愿提及“小米”这个品牌,某些媒体的做法实在让人心寒。如果说是因为权力干预,我也理解;如果是自媒体怕了,不想惹火上身,我也理解。

  可正儿八经的媒体啊,何至于此?怪不得有博主感慨:

  小米已经强大到,成为一个媒体需要回避的敏感词的地步了吗?还是说,我们的媒体已经堕落到连一个汽车品牌都不敢提的境地?

  此处艾特@小米法务部,如果你们看到这里,请知悉,我是在批判某些媒体,矛头没有指向你们,OK?

  OK,OK,我终于快要小心翼翼地写完了这篇文章。文章里说的事实,都有权威官方和媒体来源,还替小米说了话,没有污蔑,没有甩锅,批评的狠话也指向了媒体。

  我承认我带着情绪,但在事实上,我相信我已经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直接转述媒体报道,尽力做到客观中正了。

  如果这样,小米也要投诉我(只要投诉,就一定能够成功),那就说明,他们也只敢欺负欺负我这种小虾米了。

  那还真是强大呢。

相关专题:成都,雷军

推荐:美国打折网(21usDeal.com)    >>

        更多大陆资讯 文章    >>

【郑重声明】倍可亲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倍可亲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部分内容经社区和论坛转载,原作者未知,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及时与我们联络,我们会及时删除或更新作者。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25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5-10-15 23:36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