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 繁體版 | 发布广告 |常用工具

慈禧出洋相,第一次见灯泡时喊了二字,如今....

京港台:2025-10-16 13:36| 来源:生活真奇妙呀 | 评论( 4 )  | 我来说几句


慈禧出洋相,第一次见灯泡时喊了二字,如今....

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

  清朝那些又笑又心酸的事儿:慈禧见电灯喊茄子,江苏话唠唠老祖宗的教训

  家人们!今儿个咱不聊别的,就来唠唠清朝那些让人听了又想笑、又有点心酸的历史故事。您呐,赶紧搬好小板凳,抓把瓜子儿,泡杯茶,听我慢慢跟您掰扯 —— 这事儿啊,还得从清朝早年的风光说起。

  

  咱都知道,清朝早年那可是相当神气,康乾盛世的时候,疆域大得很,从东北到西北,再到南边的南海,都归咱管;老百姓日子也还过得去,地里的庄稼收成好,市面上的买卖也红火,经济文化在世界上都能排得上号。那时候外国人来中国,都得恭恭敬敬的,想跟咱做生意,还得看咱的脸色。可谁能想到,后来皇帝们犯了个大错 —— 搞起了 “闭关锁国”,把国门一关,就跟外界断了联系。人家国外正忙着搞工业革命,火车 “哐当哐当” 跑,轮船 “呜呜” 叫,蒸汽机转得飞快,连电灯都亮起来了;可咱这边呢,还守着老祖宗的规矩不放,种地靠牛,出门靠马,晚上就点根蜡烛,科技文化啥的都停滞不前,这差距啊,不知不觉就拉得老大了。

  一、慈禧太后:掌权的 “显眼包”,治国没远见

  说到清朝衰落,有个人物那是绕不开 —— 慈禧太后。这老太太啊,本事不小,野心更大,一辈子就盯着权力不放,可要说治国的远见,那真是没多少,还特别爱享受。她掌权的那些年,简直就是清朝衰败的 “显眼包”,好多荒唐事儿都跟她有关系。

  

  慈禧出身叶赫那拉氏,那可是正儿八经的贵族,年轻时长得也漂亮,运气还特别好 —— 给咸丰帝生了唯一的皇子。在宫里,母凭子贵这句话可不是白说的,有了皇子,她的地位一下子就上去了。咸丰帝身体不好,经常咳得厉害,连看奏折、批公文的力气都没有,就让慈禧帮着看、帮着写。这一来二去,慈禧就慢慢摸透了朝堂上的门道,心里的权力欲也越来越强。

  后来咸丰帝一去世,同治帝才几岁,还是个不懂事的小屁孩,慈禧直接就成了太后。她可不甘心只当个 “挂名太后”,靠着手腕,联合恭亲王,把咸丰帝留下的顾命大臣一个个都收拾了,最后搞起了 “垂帘听政”—— 就是皇帝坐在前面,她在后面挂个帘子,朝堂上的大小事儿,都得听她的。这一掌权,就是几十年,从同治到光绪,两任皇帝都成了她手里的 “傀儡”。

  可慈禧掌权归掌权,心思却没怎么放在治国上。她喜欢住漂亮的园子,就挪用海军的钱修颐和园;她喜欢吃好的,一顿饭要上一百多道菜,好多菜动都没动就扔了;她喜欢热闹,过生日要办得风风光光,花的钱能装备好几个营的军队。那时候清朝已经够穷了,老百姓吃不饱饭,国外列强还老来欺负咱,可慈禧不管这些,先顾着自己享受再说。

  二、初见照相机:怕 “勾魂”,喊 “茄子” 才敢拍

  那时候,西方的一些新奇玩意儿开始传入中国,像照相机、钟表、望远镜这些,可清朝的皇帝大臣们,还抱着 “天朝上国” 的美梦呢,觉得洋人的东西都是些 “奇技淫巧”,没啥正经用。慈禧太后一开始也这样,尤其是对那个照相机,简直是又怕又好奇。

  有人把照相机献给慈禧,说这玩意儿能把人的样子 “印” 在纸上,以后想看就能拿出来瞧。慈禧一听就慌了,说:“这东西能把人的样子拍下来,不就是把人的‘魂魄’勾走了吗?这可是‘邪物’,赶紧拿走!” 不管谁劝,她都不愿意碰。

  后来慈禧身边有个贴身女官,叫裕德龄,这姑娘去过法国、日本(专题),见过世面,知道照相机是咋回事。她天天跟慈禧说:“太后,这照相机不是邪物,就是个能留影的玩意儿,您看那些洋人,都用它拍家人、拍风景,多好啊。” 劝了好一阵子,慈禧才勉强同意试试。

  第一次拍照那天,慈禧特意穿了最华丽的衣服,头上戴满了珠宝,站在那儿,脸绷得紧紧的,手都不知道往哪儿放,紧张得不行。裕德龄在旁边看着,就想了个办法,跟慈禧说:“太后,您拍照的时候,跟着我喊‘茄子’,这样嘴角就能翘起来,笑起来好看。” 慈禧半信半疑,等摄影师准备好,裕德龄一喊 “茄子”,慈禧也跟着小声喊了一句,还真别说,拍出来的照片,嘴角微微上扬,看着自然多了。

  打那以后,慈禧就爱上了拍照。她不光自己拍,还拉着宫女太监一起拍,有时候还穿上戏服,扮成观音菩萨的样子拍。宫里的照片越来越多,她还专门让人做了相册,没事就拿出来翻翻。以前觉得是 “邪物” 的照相机,最后成了她最喜欢的玩意儿之一 —— 您说这事儿,是不是挺有意思?

  三、误把电灯当相机:喊 “茄子” 闹笑话

  要是说拍照喊 “茄子” 还算新鲜,那慈禧见着电灯喊 “茄子”,可就闹了个大笑话了。

  有一回,恭亲王跟几个洋人一起,给慈禧送了个更稀罕的玩意儿 —— 电灯泡。那时候清朝还没通电呢,洋人特意带了个发电机过来,在颐和园的屋子里拉好线,把灯泡装上。一切准备好,洋人对慈禧说:“太后,您看好了,这东西叫电灯,一按开关就能亮,比蜡烛亮多了。”

  

  慈禧好奇地盯着那个灯泡,心里还在琢磨:这圆溜溜的玩意儿,跟之前的照相机也不一样啊。等洋人一按开关,“啪” 的一下,灯泡突然亮了,整个屋子瞬间亮堂起来,跟白天似的。慈禧哪儿见过这阵仗啊,她之前只见过照相机拍照时的闪光,这会儿看到灯泡突然亮起来,还以为洋人要给她拍照呢,下意识地就大声喊出了 “茄子”!

  您想想,当时那场面得多尴尬啊 —— 洋人们先是一愣,然后憋着笑,肩膀一抽一抽的;旁边的宫女太监更是不敢出声,低着头,脸都憋红了;慈禧喊完 “茄子”,等了半天也没见有人拍照,再看看洋人的表情,才觉得不对劲儿。

  后来洋人赶紧解释:“太后,这不是照相机,是电灯,不用拍照,只要通电就能一直亮着。” 慈禧这才明白过来,脸上有点挂不住,可还是硬撑着,装出淡定的样子说:“嗯,这玩意儿倒是挺亮,比蜡烛好用,以后宫里也能多装些。” 可这事儿啊,还是传了出去,成了京城的笑谈,好多人私下里说:“太后连电灯和相机都分不清,这洋玩意儿可把她给整懵了。”

  四、笑话背后的心酸:闭关锁国的代价

  这慈禧太后闹的笑话,听着是挺逗,可笑着笑着,心里就有点酸了。您想啊,她可是当时中国的最高统治者,连电灯和相机都分不清,这就能看出当时清朝跟西方的差距有多大了。那时候西方国家早就家家户户用电灯,出门坐火车,通讯靠电报了,可咱这边的太后,连这些东西是啥都不知道,更别说用了。

  这也不能全怪慈禧一个人,当时清朝闭关锁国那么多年,朝堂上的大臣们,大多都是些守旧派,天天抱着 “老祖宗的规矩不能变” 的想法,活在自己的小世界里,不愿意接受新事物。就像有回洋人给清朝送来火车模型,说火车跑得快,能拉好多东西,比马车强多了。可大臣们看了直摇头,说:“这玩意儿跑起来‘哐当哐当’响,会吵着地下的龙脉,要是把龙脉惊动了,可是大不敬!” 愣是把火车拒之门外,连试试都不愿意。

  还有电报,洋人说电报能快速传递消息,从北京到上海,几分钟就能把信送到。可大臣们说:“这玩意儿靠电线传消息,要是电线断了,消息不就传不过去了?还是骑马送信靠谱,虽然慢点儿,但稳当。” 结果呢,人家国外靠火车、电报发展得越来越快,咱这边还在靠马和蜡烛过日子,差距能不大吗?

  后来列强们看到清朝这么落后,就跟饿狼似的扑了过来,鸦片战争、甲午战争,一场场仗打下来,清朝输得一塌糊涂,割地、赔款,老百姓的日子过得苦不堪言。这就是闭关锁国的代价 —— 你不跟别人交流,不学习别人的好东西,就只能越来越落后,最后被别人欺负。

  五、今昔对比:开放才能进步

  咱再看看现在,中国发展得多快啊!高楼大厦遍地都是,高铁 “嗖嗖” 跑,比国外的火车快多了;5G 技术全球领先,拿着手机就能视频通话,不管在国内还是国外,都能随时联系;还有人工智能、大数据、航天技术,好多领域都走在了世界前列。这就是因为咱打开了大门,积极跟世界交流,学习别人的先进技术和经验,才取得了这么大的成就。

  就拿 5G 来说吧,根据数据显示,中国的 5G 基站数量占全球的 70% 以上,不管是大城市还是小县城,甚至一些农村地区,都能用上 5G 网络。用 5G 看视频不卡顿,下载文件几秒钟就好,还能用来远程医疗、智能驾驶,给老百姓的生活带来了太多方便。要是咱还像清朝那样闭关锁国,能有现在的好日子吗?

  不光是国家,咱普通人也是一样。现在科技发展这么快,新的 APP、新的技术层出不穷。就说人工智能吧,它已经用到了医疗上,能帮医生看病、分析病情;用到了教育上,能帮学生补课、答疑;用到了金融上,能帮人理财、防范风险。要是咱总抱着 “老办法好用”“学不会算了” 的想法,不愿意接受新事物,那很快就会跟不上时代,被年轻人甩在后面。

  就像我邻居家的张大爷,以前总觉得手机只能打电话、发短信,微信、支付宝这些都不会用。后来看到别人用手机付款、打车、视频聊天,觉得特别方便,就跟着孙子学,现在不光会用微信,还会用手机买菜、看直播,逢人就说:“现在这科技真方便,不学可不行啊!”

  六、唠唠心里话:活到老,学到老

  家人们,从慈禧太后闹笑话这件事儿上,咱就能明白一个大道理:不管是国家还是个人,都不能故步自封,得保持开放的心态,不断学习新东西。就像俗话说的 “活到老,学到老”,只有这样,才能不被时代淘汰。

  清朝因为闭关锁国,落后挨打,吃了大亏;现在咱国家因为开放交流,发展得越来越好,过上了好日子。这一对比,道理不就很清楚了吗?对咱个人来说也是一样,年轻时要学习知识、掌握技能,老了也要跟着时代走,学些新玩意儿,这样日子才能过得有滋有味。

  咱不能像清朝的那些守旧大臣那样,总觉得老祖宗的东西都是好的,不愿意接受新事物。时代在变,科技在进步,好多老办法已经不适用了,只有不断学习、不断进步,才能跟上时代的脚步。就像现在的年轻人,会用电脑、会用手机,还会玩各种新软件,这就是他们的优势;咱们虽然年纪大了,但也不能服老,多学一点,就能多享一点科技带来的方便。

  好啦,今天的历史故事就唠到这儿啦。希望您听了之后,能有所收获,也希望咱都能从历史中吸取教训,保持开放的心态,不断学习新东西,让自己的生活越来越好,让咱们的国家越来越强大。您说,是不是这个理儿?

相关专题:慈禧

推荐:美国打折网(21usDeal.com)    >>

        更多史海钩沉 文章    >>

【郑重声明】倍可亲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倍可亲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部分内容经社区和论坛转载,原作者未知,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及时与我们联络,我们会及时删除或更新作者。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25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5-10-16 19:33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