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 繁體版 | 发布广告 |常用工具

从“和平与发展”到“冲突与对抗”:风暴季的来临

京港台:2025-10-17 04:04| 来源:晓观天下 | 评论( 2 )  | 我来说几句


从“和平与发展”到“冲突与对抗”:风暴季的来临

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

  赵晓评论文章:10月9日,中国祭出新一轮稀土管制。

  川普随即宣布100%关税报复,引发市场巨大震荡,也引发对世界的再思考。

  一、邓小平时代的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顺风期”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句后来影响整个时代的判断: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

  正是在这种“以发展为中心的全球共识”中,中国抓住了历史的顺风——开放沿海、引入外资、参与全球分工、加入WTO。

  这段时间(1980s–2010s),是世界经济高速扩张的“全球化黄金期”,也是中国经济的“奇迹生长期”。

  换句话说:

  中国的崛起,是在“和平与发展”的国际气候中完成的。

  中国经济的所谓“奇迹增长”,不仅是改革政策的产物,更是全球环境的恩典。

  二、当下的世界:和平与发展是否仍是主流?

  四十年过去,世界的气候正在急剧变化。

  从俄乌战争到中美对抗,从贸易战到科技封锁,从产业链重组到意识形态撕裂,人类正进入一个“和平削弱、对抗上升、合作受限”的新格局。

  人们可以清楚地观察到三种力量的同时并存:

  主导逻辑

  表现形态

  实质意义

  合作逻辑

  资本全球化、科技共创、气候合作

  仍是技术与市场层面的“结构惯性”

  冲突逻辑

  贸易战、制裁、战争、信息围堵

  成为国家安全与制度防御的新常态

  分裂逻辑

  去美元化、去风险化、阵营化

  显示全球秩序进入“多极竞争”阶段

  因此,今日的世界早已不能简单地称为“和平与发展”,而更像是:

  “合作与冲突并行,竞争与防御共生。”

  与此同时,人们也注意到,中国经济奇迹:

  当年因“和平与发展”而起,

  今日因“冲突与对抗”而停。

  ……

  三、风暴季的标志:全球秩序的重组

  这一转折并非偶然。

  它源于全球化的极限与文明信任的流失。

  过去三十年,“发展”靠信任维系——资本信任规则、国家信任市场、个人信任未来。

  而如今,信任的三角支点正在坍塌:

  • 国家间的信任因地缘竞争而破裂;

  • 市场的信任因技术垄断而削弱;

  • 人心的信任因信息撕裂而崩塌。

  这便是“风暴季”的真正含义:

  和平未必消失,但被博弈与冲突频繁打断;

  发展仍在进行,但被不信与互害层层制约。

  全球,因此进入一个“不稳定的共存时代”——

  既非冷战,也非和平;

  既有合作,也有惧怕;

  既在成长,也在退缩。

  四、风暴季:文明模式的冲突与灵魂考验

  “风暴季”,并非偶然经济波动,而是全球秩序重组的征兆,也是中国四十年奇迹之后的“灵魂考验期”。

  表面上,这是经济博弈;

  实质上,是文明模式的对决。

  一个体系相信自由市场、个人权利与制度透明;

  另一个体系则强调国家主导、集体意志与战略安全。

  二者的张力,不仅在贸易谈判桌上显现,也在科技供应链、货币政策甚至文化传播上全面展开。

  而这场博弈的根源,并不只是经济利益,而是“人是什么”这一根本问题的不同回答。

  ——若人被视为具有尊严的个体,制度就会趋向分权与契约;

  ——若人被视为可被动员的工具,秩序就会走向集权与控制。

  因此,所谓“经济风暴”,其实是在考验人类文明的底层信念。

  它让我们重新思考:

  市场与国家的边界何在?

  权力与自由的平衡何在?

  这也是一场“看不见的战争”——制度背后的灵魂之争。

  世界的主旋律已从静音变为惊雷,而每一个国家、每一个灵魂,都必须重新思考——在风暴季,我们该如何站立?

  五、风暴季:是否是“新冷战”?

  这个问题,我思考过很久。

  最新的观察、思考与回答是:

  像,又不像

  像的部分:

  • 两大阵营对峙:西大主导的自由制度体系 vs. 东大主导的国家控制体系;

  • 意识形态竞争重新抬头:民主与专制、开放与控制的价值之争;

  • 经济与科技脱钩:供应链、AI、能源、稀土、芯片等成为战略战场;

  • 安全逻辑压过发展逻辑:国家安全、技术主权取代效率与合作。

  不像的部分:

  • 没有“铁幕式”完全隔绝。冷战时代有柏林墙,而今天的网络、金融、贸易仍深度交织;

  • 没有单一的两极结构。冷战是美苏对峙,而今天是多极化(美、中、欧、印、俄、全球南方);

  • 没有清晰的意识形态边界。资本、科技、互联网跨越阵营,合作与对抗交织。

  因此,今日世界既不是新冷战,也不是旧和平;

  它是一种“冷热并存(Cold-Hot Hybrid)”的新常态。

  六、可比的历史时刻:三种参照系

  今世何世,今夕何夕?

  我们今日的世界,历史上是否有类似的参照系?

  答案是:并无完全相同,但仍有近似参照。

  参照时期

  相似点

  不同点

  可启示的判断

  19世纪末帝国竞争期(1870–1914)

  全球化高峰、贸易繁荣下暗流涌动;民族主义上升;制度竞争;

  那时无核威慑、战争代价低

  今日更受制于“互害性”,但精神气候类似——繁荣中的焦虑。

  1947–1991冷战期

  意识形态壁垒、军备竞赛、代理战争

  冷战下合作极少;今日资本相连、科技交织

  我们处于“冷战的心理,却非冷战的结构”。

  1970年代滞胀期(尼克松–布热津斯基时代)

  全球通胀、能源危机、美元震荡、价值混乱

  当时仍有“制度信心”;今日信任坍塌更深

  更接近“文明信任危机”阶段。

  综合来看:

  我们当下的世界其实非常特别,正处于一个兼具“冷战的意识形态紧张”与“大战前的体系混乱”的时期——既不是冷战,也不是热战,而是“体系重组的前夜”。

  或许可以这样讲——“这是新冷战吗?

  似乎是,又不是。

  这场风暴不是冷战的复刻,而是全球化的反噬。

  冷战是两极对峙的世界;

  而今天,是多极相互依存的防御性竞争。

  我们正处在一个前所未有的时代:

  合作与冲突并行,竞争与防御共生。

  它既像1914年之前的焦虑世界,也像1970年代的滞胀困局,却又多了一层数字时代的脆弱与互害。

  若说冷战是‘硬隔绝’,今日则是‘软对抗’——你我仍交易,却彼此防备;

  仍合作,却不再信任。

  因此,这不是新冷战,而是一场全球文明秩序的再平衡,一次风暴季的重构与清算。”

推荐:美国打折网(21usDeal.com)    >>

        更多大千杂闻 文章    >>

【郑重声明】倍可亲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倍可亲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部分内容经社区和论坛转载,原作者未知,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及时与我们联络,我们会及时删除或更新作者。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25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5-10-17 13:30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