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透社:科学家距离证实暗物质的存在更近一步
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

路透社10月17日报道,一个由伽马射线构成的神秘光晕正在银河系中心弥散,这可能成为物理学界几十年来最重要的发现之一。费米伽马射线太空望远镜观测到的这一异常信号,正迫使科学家在两种截然不同的宇宙学解释之间做出选择:要么是暗物质粒子碰撞的直接证据,要么是一类特殊中子星的集体辐射。无论结果如何,这场争论都将重塑我们对宇宙构成的基本认知。
引力效应与缺失的质量
当代宇宙学面临的最大困境在于:我们能够看到的一切物质仅占宇宙总质量能量的百分之五。从恒星、行星到人类自身,所有可见物质在红外、可见光和伽马射线波段都有迹可循,但它们在宇宙能量预算中微不足道。暗物质被认为占据约百分之二十七的份额,而更加神秘的暗能量则构成剩余的百分之六十八。

这一认知框架并非凭空想象。暗物质的存在性建立在多重独立观测证据之上:星系旋转曲线显示外围恒星的运动速度远超牛顿引力理论的预测值;引力透镜效应显示星系团的总质量远大于其发光物质;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细微温度起伏揭示了早期宇宙中暗物质如何充当结构形成的"引力脚手架"。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观测表明,暗物质以网状结构贯穿整个宇宙,塑造着大尺度宇宙结构的演化路径。
然而,暗物质从未在实验室中被直接探测到。它不吸收、不反射、也不发射任何形式的电磁辐射,这使得确认其粒子本质成为当代物理学最棘手的挑战之一。多个地下探测器项目——如意大利格兰萨索山

XENONnT实验、LZ暗物质探测器——投入数十年寻找弱相互作用大质量粒子,但迄今未获得决定性证据。LZ实验的最新结果将敏感度提升了近五倍,但仍未在质量超过9 GeV的范围内发现WIMP信号。这种持续的零结果促使部分研究者转向质量更轻的"隐藏部门"候选粒子。
银河系中心的辐射难题
费米望远镜在银河系中心探测到的伽马射线过量——被称为"银河中心GeV超出"——为间接探测暗物质提供了新途径。这一球状分布的高能辐射信号强度超出了已知天体物理源的预期,其空间分布模式与理论预测的暗物质晕结构高度吻合。如果这些伽马射线确实来自暗物质粒子湮灭,那将成为暗物质存在的首个直接光学证据。
理论物理学家长期预测,当两个暗物质粒子相遇时会发生湮灭反应,转化为高能光子。湮灭率与暗物质密度的平方成正比,也依赖于粒子的相对速度和湮灭截面。在银河系中心这样的高密度区域,暗物质粒子的数密度可能比太阳系附近高出数个数量级,使得湮灭信号足够强烈到能被空间望远镜探测。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研究者指出,暗物质粒子碰撞时释放的伽马射线闪光可能正是观测到的过量辐射的来源。
但替代性解释同样令人信服。毫秒脉冲星是快速自转的中子星——恒星死亡后的致密核心残骸——其自转周期短至毫秒量级,能够在整个电磁波谱上发射辐射。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和东京大学卡夫利宇宙物理与数学研究所的独立研究表明,银河系中心可能聚集着大量这类天体,它们的集体伽马射线辐射足以解释观测到的信号。毫秒脉冲星通常在双星系统中通过吸积物质获得角动量,在球状星团等高密度恒星环境中尤为常见。费米望远镜已在银河系球状星团中确认了数十个毫秒脉冲星的伽马射线辐射。
两种假说的较量集中在信号的精细结构上。暗物质湮灭应产生平滑的球对称分布,其强度随距银心距离按特定幂律衰减;而毫秒脉冲星是离散点源,即使无法单独分辨,其统计分布也应留下特征性痕迹。然而,关键的困难在于银河系中心本身的复杂性:密集的恒星场、活跃的恒星形成区、超大质量黑洞的辐射——所有这些都为信号分析增添了不确定性。正如一项关于毫秒脉冲星踢速度的研究指出,脉冲星在形成时可能获得高速运动,导致它们的空间分布偏离预期,这为暗物质解释提供了支持空间。
实验物理的多重战线
解决这一争议需要多种互补的观测策略。一方面,下一代伽马射线望远镜如果能提高角分辨率,可能直接分辨出单个毫秒脉冲星,从而检验脉冲星假说;另一方面,如果伽马射线信号确实来自暗物质湮灭,那么在其他暗物质密度高的区域——如矮椭球星系——也应观测到类似的过量信号。矮椭球星系因暗物质主导、恒星形成活动稀少而成为理想的"净"观测目标,其伽马射线数据已被用于限制WIMP湮灭截面的上限。
地面直接探测实验同样在推进边界。虽然WIMP搜索遭遇瓶颈,但液氙探测器技术的进步使得科学家能够探测更低质量的暗物质候选粒子。加州(专题)大学圣巴巴拉分校参与的实验证实,先进的外围探测器可有效排除中子本底干扰,提高对WIMP信号的识别置信度。即便这些实验持续给出零结果,它们也在缩小理论参数空间,迫使理论物理学家修正或放弃某些暗物质模型。
与此同时,宇宙学观测从大尺度结构演化的角度约束暗物质性质。普朗克卫星对宇宙微波背景的精密测量、斯隆数字巡天等项目对星系成团性的统计分析,以及引力透镜效应的系统研究,都指向一致的暗物质丰度和冷暗物质行为特征。这些独立证据的汇聚增强了暗物质范式的可信度,即便其微观本质依然未知。
不确定性中的科学进展
银河系中心伽马射线过量问题已困扰天文学界超过十年,但争论本身推动了多个领域的技术进步和理论深化。无论最终结论倒向哪一方,科学界都将获得重要洞见:如果证实暗物质湮灭,那将开启粒子物理学的新纪元,揭示超越标准模型的新物理;如果归因于毫秒脉冲星,则将极大丰富我们对中子星种群、双星演化和银河系恒星历史的理解。
当前的研究态势显示,答案可能比简单的二选一更为微妙。不排除两种机制都在发挥作用,或者存在尚未考虑的第三类源。科学方法的核心在于在不确定性中保持严谨:每一个新观测都收紧约束条件,每一次理论修正都接受实验检验。正如地下探测器不断提高灵敏度、空间望远镜持续积累数据,暗物质的真面目终将在证据的积累中显现——或者,人类将不得不彻底重新审视关于宇宙构成的基本假设。
这场关于伽马射线来源的辩论,实质上是关于宇宙本质的更深层次追问。在可观测宇宙的能量预算中,人类所熟悉的物质只是沧海一粟。理解那看不见的百分之九十五,不仅关乎理论物理的完备性,更触及人类在宇宙中位置的哲学反思。银河系中心那团神秘的辉光,可能正是通向答案的第一道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