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 繁體版 | 发布广告 |常用工具

老照片:1971年,杨振宁和岳父岳母在北京

京港台:2025-10-19 04:51| 来源:史张文长 | 评论( 7 )  | 我来说几句


老照片:1971年,杨振宁和岳父岳母在北京

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

  这张照片拍摄于1971年夏天,记录了杨振宁与岳父杜聿明、岳母曹秀清在北京的合影。尽管杨振宁已是全球知名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这次是他第一次见到岳父杜聿明,他依旧显得有些紧张。在照片中,杜聿明面带微笑,气宇轩昂,右手夹着香烟,表现出作为抗日名将的风范。而杨振宁则显得有些拘谨,手指轻扣,肢体语言流露出不安,似乎难以放松。

  对于许多人来说,杨振宁是抗日英雄杜聿明的女婿,这个身份的碰撞令人意外。

  1944年,杨振宁从西南联大获得硕士学位,并成功获得了去美国留学的机会,那时他22岁。在等待赴美的这段时间,杨振宁听从父亲的建议,来到西南联大附中担任数学老师,负责高一和高二的教学任务。

  与此同时,杜聿明的长女杜致礼也转学到西南联大附中,她成为了杨振宁的学生。当时两人并未产生特别的联系,仅仅是师生关系。杜致礼回忆道:“杨老师是一个‘好害羞的大男生’,上课认真负责,课后话语不多,几乎没有主动与学生交流。”他们并未意识到,这个相遇最终会变成一段深厚的爱情。

  1945年,杨振宁前往美国深造,先是在芝加哥(专题)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三年后,他顺利获得博士学位,并留校担任物理系讲师。1949年,杨振宁来到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工作,也正是这个选择,使他和杜致礼的命运交织在一起。在圣诞节的假期,杨振宁与朋友们在普林斯顿一家名为“茶园餐厅”的中餐馆用餐,偶然遇见了杜致礼。当时杜致礼刚从卫斯里安学院转学到纽约(专题)的圣文森学院继续攻读英国文学。虽然身在异国他乡,两人开始聊了起来,渐渐地,杨振宁对杜致礼产生了好感,并开始追求她。

  

  

  杨振宁回忆说:“这次偶然的相遇,简直是‘上帝的安排’。我不知道杜致礼也在美国,也没有提前计划去那家餐厅。如果我早到或者晚到,都有可能错过这次相遇。”他认为这次见面是命运的奇迹。

  

  1950年8月26日,28岁的杨振宁和23岁的杜致礼在纽约举行了婚礼。婚后,他们育有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遗憾的是,杜聿明未能出席女儿的婚礼。因为在1949年,杜聿明在淮海战役中被俘,之后被关押在北京功德林监狱进行改造。

  

  1957年,杨振宁与李政道共同提出了“宇称不守恒”理论,并因此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当这一消息传回国内时,周恩来总理十分重视,指示杨振宁的老师张文裕和夫人王承书亲自去瑞典祝贺杨振宁。临行前,周总理还交给他们一封杜聿明的亲笔信。在信中,杜聿明写道:“亲爱的宁婿:我祝贺你获得诺贝尔奖金,这是中华民族的光荣。”

  

  1971年,杨振宁回国时,在北京第一次见到了岳父杜聿明。那时的合影成为了珍贵的历史见证。期间,周恩来总理亲自接见了杨振宁,并与岳父一家共进晚餐。席间,杨振宁称杜聿明为“杜先生”,周总理笑着纠正:“你应该称呼岳父大人。”

  

  2003年,杜致礼因病去世,享年76岁。杨振宁和杜致礼结婚已有53年,他们一起走过了岁月的风风雨雨,彼此尊重、恩爱有加,是令人羡慕的一对夫妻。

  

  

 

相关专题:老照片,北京,杨振宁

推荐:美国打折网(21usDeal.com)    >>

        更多史海钩沉 文章    >>

【郑重声明】倍可亲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倍可亲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部分内容经社区和论坛转载,原作者未知,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及时与我们联络,我们会及时删除或更新作者。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25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5-10-19 21:31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