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 繁體版 | 发布广告 |常用工具

麻省理工学院终身教授文小刚谈杨振宁

京港台:2025-10-19 13:27| 来源:澎湃新闻 | 评论( 2 )  | 我来说几句


麻省理工学院终身教授文小刚谈杨振宁

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于10月1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

  18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终身教授、格林讲席教授,美国科学院院士文小刚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缅怀,“杨振宁先生是近代物理的伟人”。

  文小刚是凝聚态理论物理学家。2021年,为庆贺杨振宁百岁华诞,清华大学举行“杨振宁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世纪物理情”,邀请物理学界多位专家学者进行分享与研讨。文小刚受邀在研讨会上演讲,讲述了物理中的几大变革和杨—米尔斯理论。

  文小刚告诉澎湃新闻,“他(杨振宁)和李政道先生关于宇称破缺(parity violation)的工作,打破了人们关于自然界必须完美,必须满足所有对称性,这一根深蒂固的观念。把对称性,完美性拉下了神坛。有趣的是,杨先生自己并没有放弃对‘对称之美’的追求。事实上,他一生中大部分的研究,恰恰是从对称之美中来理解我们这个丰富而神秘的世界。”

  文小刚讲述,杨振宁在杨-米尔斯理论(Yang-Mills theory)和杨-巴克斯特方程(Yang-Baxter equation)方面所做的开创性工作,正是这种思路的杰出代表。

  这两项研究,也为文小刚自己探索“基本粒子从哪里来”、“基本相互作用如何产生”,以及“物质与信息如何统一”等问题,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灵感来源。

  文小刚分析,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我们所处的宇宙:它是由两种基本“东西”构成的——一种是“粒子形态”的物质,也就是基本粒子(elementary particles);另一种是“波动形态”的物质,也就是基本相互作用(fundamental interactions)。而杨-米尔斯理论所描述的,正是后一种“波状物质”,它是我们理解自然界中“强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的理论基础。

  文小刚说,更奇妙的是,在他自己的研究中,他们尝试从一个叫做“量子比特海”(qubit ocean)的代数视角出发,来演生(emerge)出整个由几何所描写的世界和物理定律。在这个代数框架中,他们发现:当由量子比特构成的“弦网液体”(string-net liquid)满足某种特定代数关系(也就是杨-巴克斯特方程)时,它所产生出的密度波,竟然精确地对应了杨-米尔斯几何方程所描述的波动——正是这些波动,最终演生出传递相互作用的那类波状物质,比如胶子(gluons)、W和Z玻色子。

  文小刚解释,换句话说,杨-米尔斯理论中那种优美的几何现实,其实可以从满足杨-巴克斯特代数方程的量子比特之间的“长程纠缠”(long-range entanglement)中自然而然地演生出来。

  “这正印证了一个深刻的物理思想:‘美成真’。”文小刚说,“杨先生当年所发现的几何和代数上数学之美正是构筑我们宇宙基本相互作用的一块基石,堪称现代物理学的‘女娲之石’。”

相关专题:教授,杨振宁

推荐:美国打折网(21usDeal.com)    >>

        更多学术教育 文章    >>

【郑重声明】倍可亲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倍可亲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部分内容经社区和论坛转载,原作者未知,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及时与我们联络,我们会及时删除或更新作者。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25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5-10-19 21:32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