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 繁體版 | 发布广告 |常用工具

中美稀土、对俄制裁、东盟关税 背后都有地缘答案

京港台:2025-10-27 22:57| 来源:HK01 | 我来说几句


中美稀土、对俄制裁、东盟关税 背后都有地缘答案

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 专题:全球关税、贸易战开打!

  进入特朗普(专题)(Donald Trump,又译川普)第二任期,全球经济互赖似乎愈发成为武器。

  首先是特朗普本人带头开打的关税战,可以说是大棒挥舞、馀波盪漾。部分国家例如日本(专题),因为与美国的特殊关係,所以能用相对好看的数字结束撕扯;多数国家却没有这种运气,而是必须在谈判过程往复周旋,甚至被扒掉好几层皮。

  但关税本身虽然是经济工具,却也始终夹杂地缘考虑。例如特朗普10月26日出席东盟(ASEAN)会议时,就在见证泰国与柬埔寨就边界问题签署协议后,带领旗下政府官员分别与泰国、柬埔寨、马来西亚达成多项贸易协议,并将对三国的大部份产品关税统一设定为19%。显然,这是有意扩大美国与东盟国家合作,借此冲澹RCEP对中国区域影响力的利好。

  再来就是俄乌战争背景下的对俄制裁,这种操作的终极目标,就是利用制裁推进谈判,进而形塑美国偏好的欧陆秩序。10月25日路透社就引述美国官员与消息人士,表示普京(Vladimir Putin)如果继续拒绝谈判,美国将继制裁俄罗斯两大石油公司后,额外制裁俄罗斯银行业和将石油运往市场的基础设施,同时支持欧洲利用已经冻结的俄罗斯资产,来为乌克兰军方购买武器。

  接着是近期升温的中美稀土与大豆博弈。基本上,双方的来回过招既是增加筹码,也要维持「斗而不破」的博弈态势。10月26日,两国在吉隆坡的经贸谈判结束后,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Scott Bessent)公开表示,自己与中美经贸中方牵头人、中国国务院副总理何立峰的会谈富有建设性,已为中美元首会谈奠定积极框架,预期中国将推迟扩大稀土许可制度,并会在未来几年内恢复大量购买美国大豆。

  可以发现,地缘政治与经济武器的交互浮现,构筑了当代国际互动,但这种现象并非凭空出现,而是受到国际秩序牵引,标志了从「后冷战单极」滑向「多极化国际秩序」,同时复振冷战对峙的新格局。

  

  冷战两极如何互动

  首先回顾冷战时代的美苏两极互动。

  基本上在两极体系下,地缘政治的军事竞争佔据主导地位:两大国都各自建立联盟体系,在竞争最激烈的欧洲,美国领导着北约,苏联领导着华约。

  与此同时,冷战期间的国防开支来到前所未有的高峰。20世纪30年代初,全球军费开支佔全球GDP的3%到3.5%;从1950年到1970年,这一数字上升到7%-8%,在20世纪80年代前半段仍超过5%。整体来看,大国主导明显驱动这些跃升,例如1985年美国佔全球军费开支的 30.9%,苏联则佔22%。

  当然,美苏两强也手握各自的经济工具,来作为地缘战略、军事手段的辅助。例如二战结束后不久,美国就开始支持世界各地的反苏反共政权,要阻止苏联势力进一步扩张,种种做法包括向欧洲提供经济援助、创立布雷顿森林体系、限制本国及盟国与整个苏联集团的贸易、建立广泛的出口管制体系、允许盟国保留歧视美国的贸易政策。

  而作为镜像,苏联也在同样逻辑下操作了类似的经济工具,儘管从现实角度来看,莫斯科的经济实力相对较弱,却也还是向许多第三世界国家和社会主义运动提供信贷与支援。

  整体来看,在冷战时代的两极结构下,美苏两国都将精力集中到军事竞争领域,不论是核弹头或势力范围。而这背后关键,就在双方彼此的相互恐惧,导致安全问题崛起为重中之重,军事手段也因此成为国家行使权力的主要表现。

  相较之下,儘管美苏两强都不排除以经济手段推进战略目的,但在双方都有足够资源抵御外部压力的背景下,经济手段还是相对次要的工具。不过即便如此,冷战经验还是证明,经济权力受到地缘战略调动,经济手段也能驱动强权政治,进一步推动各自的国家利益。

  

Thumbnail view only, Click to view original

  1987年12月8日,美国时任总统列根(Ronald Regan)和苏联时任领袖戈尔巴乔夫(Mikhail Gorbachev)签署《中导条约》。(路透社)

  「后冷战单极」的经济工具崛起

  不过这种安全凌驾经济的现象,在冷战结束后出现了变化。

  随着苏联解体,世界迎来美国的「单极时刻」,各国也纷纷减少军费开支:1990年降至佔全球GDP的3.3%,2000年降至 2.2%,在21世纪前10年有所增长后,2018年再次降至仅佔2.1%。显然,在单极体系下,无论大国或小国都倾向于不参与军事冲突,各国在军事表现上有所克制,并且广泛使用经济工具来建立影响力。

  当然,美国还是在这段期间发动了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开始自己身陷中东战场的「反恐20年」。但综观其全球布局,战争还是相对局部的手段;与之相对的,是美国不断扩张的美元实力、足以操控他国的经贸互赖。

  但华盛顿并不是孤例。以俄罗斯为例,经历20世纪90年代的极具经济萎缩后,莫斯科从2000年开始恢复实力,并也试图运用经济手段重振大国地位,这当中自然包括正反两面的激励措施:对俄罗斯政策友好的国家可以期待「友善的」石油和天然气供应价格;而与俄罗斯关係紧张却仍依赖俄方商品的国家,就必须支付更高的价格。

  而这种操作当然带有强烈的地缘目标。除了恢复俄罗斯在后苏联地区的关键地位,莫斯科显然也想让欧盟继续依赖俄罗斯能源,从而在能源合作的基础上与欧洲主要大国建立战略伙伴关係,获得在欧盟的影响力。与此同时,利用石油和天然气出口收入发展信贷外交(credit diplomacy),也能提高自己在拉美和非洲等地区的地位。

  整体来说,在冷战结束后的美国单极时代,大规模战争的爆发风险大幅下降。关键在于,单极国家不仅不会面临严重军事威胁,还是唯一可以对小国自由行使军事力量的国家,而是否使用军事力量,则取决于单极国家所选择的大战略。确实,单极体系无法消除国际关係中的所有战争,却能从结构上限制战争爆发,进而促使国家的政策工具从军事手段转向经济手段。

  

Thumbnail view only, Click to view original

  俄罗斯总统普京(图左)(Vladimir Putin)曾多次访问德国,与德国总理默克尔(Angela Merkel)就「北溪2号」天然气管道项目等问题进行讨论。(新华社)

  「多极化」的经济工具交织地缘政治

  但随着当前的美国单极倾颓、中国崛起、全球南方的新兴势力涌现,国际秩序开始走向多极,大国竞争悄然回归,并且沿着地缘政治与经济工具交织延展。

  首先是地缘政治方面的安全竞争。以军费开支作为衡量指标,在2013年-2022年的10年间,全球军费增长了19%,自2015年以来,军费开支每年都在增长。在2022年,美国在全球军费开支中所佔份额为39%,遥遥领先于第二名中国的13%,俄罗斯则排名第三,佔到3.9%。

  而美苏冷战的阵营对抗,也似乎依循美国的印太战略持续回潮。例如美、日、印、澳发起的四边机制(QUAD),以及美、英、澳联合的AUKUS,都标志了美国在印太地区对于中国的类军事围堵。此外,日本也正加强与北约合作,鼓励北约更多地参与印太事务,并致力推动北约与AUKUS、QUAD之间的联繫。韩国也在迅速深化与北约的关係。

  与此同时,冷战年代常见的代理战争,也开始在热点区域浮现,包括中东以「阿拉伯之春」为形式的利比亚、叙利亚、也门内战,以及近期借以巴冲突上演以色列(专题)伊朗博弈的加沙战争。更具代表性的,则是俄罗斯与美国及其盟友,在乌克兰拉扯多年的俄乌战争。当然,中美、美俄的大国战争也开始成为讨论议题。

  而在地缘政治回归的背景下,经济工具也开始从美国单极时的大主角位置退下,即便未必退到配角程度,却也至少是与地缘政治共担「双主角」。例如,对俄制裁本身就是与俄乌战争相应而生的产物,也是调动战争谈判终局的一大工具;而美国对于泰国、柬埔寨、马来西亚的关税示好,也正是美国印太战略下,希望拉拢东盟国家的又一操作。

  

Thumbnail view only, Click to view original

  2025年10月26日,吉隆坡,图为特朗普在东盟峰会上与一众东南亚领导人会晤。(Reuters)

  再聚焦往复过招的中美博弈,基本也是地缘与经济相辅相成。

  当前中美的经济竞争主要集中在三个领域:贸易、技术和全球基础设施。针对贸易与技术,美国显然希望限制中国的长期经济潜力与对美竞争力,因此试图在从高科技产品到稀土等众多领域上,减少对华依赖,并通过回流政策(reshoring)和友岸外包(friend-shoring)确保供应链的安全,来对与中国的经济关係进行「去风险化」。而这种操作本身也就隐含,一旦两国爆发冲突,能最大程度降低战争对于自身的经济冲击。

  另针对全球基础设施,在2023年、也就是中国宣佈「一带一路」倡议10年后,美国与欧盟、印度(专题)、沙特、阿联酋又共同宣布了「现代香料之路」,为中国主导的专桉提供替代选择。这显然也有阵营对峙、聚拢盟友的考量在其中。

  当然,全球经济的高度互赖必然拮抗美国的「经济安全化」操作,只是在地缘政治回潮的背景下,中美等大国的经济脱钩似乎已经势在必行,差别只是场域、时机与程度问题。其他中小国家即便不愿,却也很难自外于选边压力,最终也只能在双方时而复起的脱钩压力下,被迫承受断骨割肉的阵痛。

  整体来说,在美国单极倾颓的主旋律下,多极崛起与两极回归正在导引后冷战秩序的未来20年走向。对中美俄等大国来说,经济工具交织地缘冲突,将是自己必须习惯、也必然投身其中的新常态,在中美谈判如此、于俄乌战场亦然。

相关专题:俄罗斯,关税

推荐:美国打折网(21usDeal.com)    >>

        更多国际观察 文章    >>

【郑重声明】倍可亲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倍可亲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部分内容经社区和论坛转载,原作者未知,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及时与我们联络,我们会及时删除或更新作者。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25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5-10-27 22:57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