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 繁體版 | 发布广告 |常用工具

炸锅!中国大妈意大利怒吼大卫雕像:耍流氓

京港台:2025-10-28 04:38| 来源:眼近史 | 评论( 51 )  | 我来说几句


炸锅!中国大妈意大利怒吼大卫雕像:耍流氓

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

  2025 年 10 月 25 日,意大利佛罗伦萨美术学院美术馆里,一位中国大妈指着米开朗基罗的《大卫》怒斥:“这是耍流氓!”

  这话一出,全场哗然。

  可更让人唏嘘的是:这声怒吼,不是孤例,而是我们这一代人审美断层的缩影。

  《大卫》是什么?

  5.5 米高的身躯肌肉线条流畅,左手攥着投石器的姿态蓄势待发 —— 这尊米开朗基罗花了四年心血雕琢的杰作,已经在世间静静伫立了五个世纪。

  它是文艺复兴的巅峰之作,是人类用大理石向自由与勇气致敬的丰碑。它不低俗,不淫秽,它展现的是人体的力与美,是解剖学、艺术与哲学的完美结合。

  其实早在  500 年前,《大卫》刚诞生时就引发过争议。1504 年雕像完工,佛罗伦萨人想把它摆在市政广场,教会却跳出来反对,说  “裸露身体有失庄重”,非要给雕像挂块铜制无花果树叶遮羞。最后还是市民们据理力争,才让大卫以本来面目面向公众 ——  在他们眼里,这尊雕像不仅是艺术品,更是象征城邦自由与勇气的精神图腾。

 

  

  

  米开朗基罗创作这尊雕像时才  26 岁,用的还是块被其他艺术家嫌弃的  “废料大理石”。可他偏偏凭着鬼斧神工,把一块冰冷的石头刻出了生命感:紧绷的眉骨下目光如炬,微微扭转的头部透着警觉,每一根肌肉纤维都像在蓄力,连血管的凸起都清晰可见。他没选大卫战胜歌利亚后的场景,反而定格了决战前的瞬间,这种  “于无声处听惊雷” 的表现力,正是文艺复兴人文精神的最好诠释。

  

  如今这尊原作藏在美术馆的装甲玻璃罩里,连游客的脚步声都可能让它脚踝的裂纹加剧。而佛罗伦萨的领主广场和米开朗基罗广场上,立着两尊一模一样的复制品,成为这座城市最鲜明的标志。更有意思的是,中国宁波大剧院和四川美术学院也有《大卫》复制品,川美那尊还是用  1910 年的原模翻制的,1200 公斤重的青铜身躯,见证着中外文化的碰撞。

  

  大妈的怒斥之所以引发热议,说到底是戳中了很多人心里的困惑:我们到底该怎么看待人体艺术?

  网友很快扒出一串耐人寻味的例子:某版美术教材里,人体素描图被硬生生打上了马赛克;有博物馆为了 “避嫌”,给展厅里的石膏像缠上了布条;连电视节目里出现《大卫》画面时,都会贴心地在关键部位加个模糊处理。

  更荒诞的是一种 “双重标准”:短视频里穿着暴露的擦边跳舞视频随处可见,点赞量动辄几十万;综艺节目的荤段子张口就来,没人觉得不妥;可到了经典艺术这儿,反而变得 “谈裸色变”。就像有网友调侃的:“孩子刷到擦边视频没人管,看个雕塑倒要捂眼睛?”

  四川美术学院引进《大卫》复制品时,就有人发帖反对:“放在学校里影响不好”。可学校没理会,反而专门为雕像做了大理石基座。后来有学生晒出照片,说路过时总会多看两眼,“不是看裸露的身体,而是被那种力量感打动”。

  其实咱们老祖宗也不回避人体美。敦煌壁画里的飞天身姿曼妙,唐代仕女图的丰腴体态尽显风情,这些都是刻在文化基因里的审美密码。可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身体” 成了禁忌,连美术课上的人体写生都成了敏感话题。

  

  在欧洲,《大卫》从来不是   “洪水猛兽”。有去过乌菲兹美术馆的游客说,曾看到意大利小学生围着《维纳斯的诞生》油画听讲解,老师拿着画笔在纸上比划:“看这线条多流畅,这是艺术的美,和低俗没关系”。中学美术课上,学生更是直接临摹裸体雕塑,老师会细细讲解肌肉结构和光影变化。

  这种教育不是 “放任不管”,而是教会孩子分辨美与低俗。就像一位旅居欧洲的妈妈说的:“我女儿 8 岁时问过《大卫》为什么不穿衣服,我就告诉她这是艺术家对人体的赞美,就像我们赞美花朵的绽放一样。从那以后她再看这类作品,眼里只有欣赏。”

  反观我们身边,很多家长谈 “性” 色变,更别说讲人体艺术了。有美术老师吐槽,上课讲到人体结构时,要么跳过要么一笔带过,“怕家长投诉教坏孩子”。可越回避越好奇,越遮掩越扭曲 —— 这大概就是为什么有人会把传世杰作当成 “耍流氓”。

  所以,别再把责任推给“大妈”。她只是镜子,照出了我们整个社会在美育上的贫瘠。

  这场闹剧最值得琢磨的,是网友的一句评论:“大妈的怒吼,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审美断层”。

  500 年前的人都能理解的艺术,为什么到今天还会引发争议?不是雕像 “不合时宜”,而是我们的审美教育掉了队。当孩子从小没机会接触正规的艺术启蒙,没听过米开朗基罗的故事,没见过人体艺术的魅力,长大后自然容易把 “裸露” 和 “低俗” 画上等号。

  更讽刺的是,我们一边喊着  “文化自信”,一边却对别人的经典艺术充满偏见,对自己的传统审美一知半解。敦煌壁画里的飞天坦胸露背,没人说  “耍流氓”;唐代陶俑的丰腴体态,是公认的美;可到了西方雕塑这儿,反而变得敏感起来。真正的文化自信,不应该是既能欣赏宋瓷的极简,也能读懂大卫的力量吗?

  就像费孝通先生说的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大卫》不是什么 “洪水猛兽”,只是一尊刻着人性光辉的雕像。它见证过瘟疫战争,经历过思潮更迭,如今又见证着东西方的文化碰撞。

  或许有一天,当我们的孩子在美术馆里看到《大卫》时,会指着雕像说:“看,这是米开朗基罗的作品,他把石头变成了有灵魂的英雄”。到那时,大概就不会再有这样的闹剧了。

 

推荐:美国打折网(21usDeal.com)    >>

        更多华人社区 文章    >>

【郑重声明】倍可亲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倍可亲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部分内容经社区和论坛转载,原作者未知,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及时与我们联络,我们会及时删除或更新作者。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25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5-11-1 23:23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