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 繁體版 | 发布广告 |常用工具

“新的美国梦是逃离”

京港台:2025-11-15 03:53| 来源:纽约时报 | 评论( 2 )  | 我来说几句


“新的美国梦是逃离”

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

  旧大陆与新大陆的较量在社交媒体上屡见不鲜。TikTok上,美国人会疑惑为何法国人和意大利人的喝水量不如美国人,还有人好奇100个英国人和100个美国人打架谁会赢。许多欧洲人会讽刺他们眼中的美国生活(“我早上8点一睁眼立马打开亚马逊购物)。

  最近,大西洋两岸的TikTok用户开始争论美国梦,以及这个概念在2025年的现状。以下是相关看点。

  先来说说背景

  在TikTok以及几乎所有其他媒体上,欧美网友分享对彼此文化的见解与批评、时常互相打趣调侃,是一项久远的传统。

  一位美国游客可能会发布视频分享对巴黎人待客之道(或缺乏待客之道)的印象,而在美国做交换生的西班牙学生或许会分享美国高中让她意外的地方。这些视频展现了不同文化间的相互认知(包括各种刻板印象),也展现出真实生活往往与流行文化或新闻报道中的样子大相径庭。

  美国梦如何卷入争论?

  上周,德国内容创作者亚尼斯·格罗斯发布了一段TikTok视频,引发了关于美国梦的激烈争论。他在视频中嘲讽美国梦的内容在Reddit平台迅速走红。格罗斯在视频里描述,美国梦的现实是“每周工作60小时,只为老板能买游艇;比起气候变化,更怕收到医疗账单;街角全是快餐,新鲜食材却要高价买;全国一半人在争论谁更蠢:特朗普,还是那些崇拜他的人”。

  这段视频在Reddit和TikTok引发激烈讨论,欧美网友围绕格罗斯观点的正确性展开争辩,还争论起谁的生活方式更优越。

  美国TikTok用户怎么看?

  虽然不少美国人反对格罗斯的看法,但也有很多人明确表示认同。许多美国网友引用了旅行博主布林·伊利斯2023年发布的TikTok视频中提取的一段音频——远早于此次争论爆发前。

  “我觉得新的美国梦是逃离,”伊利斯在视频开头说道。这段视频本身获得了超过7.5万个赞,还被用作无数其他视频的背景音。

  她在视频中补充,新的美国梦是“收拾行囊,去往欧洲的宁静小镇或亚洲的海滨村落——在那里,我们不会被食物毒害,不用打两三份工才能糊口,医疗保健也不是奢侈品,而是常态”。

  伊利斯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她制作这段视频的灵感源于身边无处不在的挫败感。

  “在美国,‘美国梦’的旧有概念如今已遥不可及。”她说。“人们过度劳累,勉强维持生计,连医疗保健、优质食物这些基本需求都难以满足。”

  作为旅行者,她称自己经常遇到移居海外后重获生活平衡的人。她还说,这段视频想提醒大家,美国人拥有打包行囊,去任何想去的地方生活的自由。

  她表示,视频之所以能引发共鸣,很可能是因为太多人感到陷入困境,而做出改变的想法给了他们希望。

  “这段视频既鼓舞了人们,也触动了大家的神经——因为我们都有这种感受,实在令人难过,”她说。

  另一段获得近30万个赞的视频中,电影人巴伦·瑞安分享了自己对新美国梦的理解:“去往海明威笔下的巴黎,说‘告别这一切’;住在一个适合步行的地方,摔断胳膊也不会让你的信用评分崩盘。”

  这一切意味着什么?

  无论是美国人还是其他人发布的这些视频核心主题都体现出对美国曾经的承诺的失望,以及许多人如今认为这份承诺已不复存在。这些内容也反映出一个趋势:越来越多美国人选择移居海外。

  当然,在社交媒体时代移居海外总会遇到新的文化冲击——而这恰好成为下一批讨论欧美差异的视频素材。内容创作的矿藏还在不断产出。

 

相关专题:美国

推荐:美国打折网(21usDeal.com)    >>

        更多大千杂闻 文章    >>

【郑重声明】倍可亲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倍可亲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部分内容经社区和论坛转载,原作者未知,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及时与我们联络,我们会及时删除或更新作者。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25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5-11-15 05:07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