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 繁體版 | 发布广告 |常用工具

“一中原则”失效,“一中政策”模糊?

京港台:2025-11-17 00:44| 来源:德国之声 | 评论( 7 )  | 我来说几句


“一中原则”失效,“一中政策”模糊?

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

  有评论指出,中共的抗议声明“严重违反一个中国原则”已难掩其叙事正当性的日益流失,也无法阻止台湾与世界互动的愈加制度化与公开化。

  台湾“上报”发表文章《一中失效,台湾成为世界的常识》,作者洪耀南指出,2025年11月,日本首相高市早苗与台湾APEC代表林信义会面并公开合影,同月,台湾副总统萧美琴于欧洲议会大楼出席“对中议会联盟”(IPAC)年会,发表演说,强调台湾在全球民主与安全体系中的角色。这两起事件再次撕开北京“一中原则”的外交迷障。

  文章说,中共的抗议声明照例使用“严重违反一个中国原则”等字眼,意图定调事件性质。然而,这样的语言制式已难掩其叙事正当性的日益流失,也无法阻止台湾与世界互动的愈加制度化与公开化。这不再只是台湾的外交突破,而是国际秩序结构性调整的具体体现。

  中国对外长期强调“一个中国原则”,主张台湾属于中国领土,并要求他国不得与台湾有任何官方接触。作者指出,进入2020年代后,“One China Principle”与“One China Policy”之间的语义差异日益被凸显。多数国家选择使用“一中政策”。“原则”代表北京版本的政治定义;“政策”则是各国依本国利益调整而成的外交实践。当“一中原则”不再是不可挑战的绝对真理,而是变成可以诠释、切割甚至否定的语言框架时,北京的话语权正在被去中心化。

  作者认为,世界不是在对抗中国的存在,而是在重新定义“中国”能代表什么、不能代表什么。“一中原则”不再是世界对台湾外交关系的终点,而是新的战略对话起点。

  高市早苗“台湾有事”言论在日本越界了吗?

  台湾“镜报”发表文章《台湾有事就是日本的“存立危机事态”》,作者廖国翔指出,日本高市内阁从上周五开始,一连串对于“台湾有事”的表态与发言。不仅代表着高市早苗将继续维持安倍路线,也隐含着日本协助台湾抵御中国武力进犯的可能性。

  作者指出,2015年安倍内阁所提出的安全保障关联法案修正案中,针对日本自卫队出动的条件进行更细部且具体的规范。至于近来跃上媒体版面的“存立危机事态”,正是于该修正案中,在事态对处法第2条第4项所新增的法律概念。针对高市早苗的“台湾有事就是存立危机事态”的发言,在11月9日日曜报导播出时所做的观众即时民调显示,经62,187名观众投票后,82%认同此发言是妥适的,仅12%认为不妥,6%没意见。这也足以凸显当前日本整体的社会氛围,某种程度上也意识到台海若发生战端会对日本带来不小的威胁,并支持行使自卫权。

  回到台湾本位的现实层面来看,作者指出,目前台湾面对的是世界军事武力排名第二或三的中国威胁。要单凭台湾自身成功抵御并还击来自中国的所有攻击,从现实层面上来说的确不太可能,甚至有点痴人说梦。台湾能做的,除了要提高军事预算,研发与购买更精良的武器,将自己武装成刺猬来威慑中国外,更得要不断强化自身在国际社会中的重要性,让国际认可台湾是不能随便地被中国以维持内政之名强行侵略,否则将会对整体国际秩序带来重大危害。而台湾更应利用先天的地理位置以及多年来所构筑名为硅盾的半导体产业,在国际社会中持续作为关键枢纽。

  击败美国,谁是牺牲品?

  《纽约时报》发表文章《“外强中干”的祖国让中国人感到绝望》,作者高雨莘指出,在国际上,中国看似强大。它是美国在塑造世界的能力方面唯一的对手。最近特朗普总统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的会晤——两国领导人宣布贸易战休战——进一步强化了这一叙事,而北京也乐于推动它:一个在外部挑战面前坚韧不拔、团结一致的国家。这种强硬的外表在中国国内却被戳破,人们对经济和个人前景黯淡的绝望感无处不在。对于这种国家自信与民众疲惫之间的反差,中国人用“外强中干”这个词来概括。

  文章说,许多人现在感到,正是那些让中国在海外显得强大的国家政策正在伤害他们自己。他们看到政府更关心建立全球影响力、主导出口市场,而非解决民生挑战。几年前针对私营部门的打压行动被普遍认为是中产生计受损的根源,同时财政资源被引导至那些政府认为更具战略意义的行业,如电动汽车、太阳能和造船业。与此同时,中国在稀土供应链和加工领域的全球垄断在国内造成了空气和土壤污染。人们感到一种苦涩的愤怒,他们成了一个痴迷于世界大国地位和击败美国的国家的牺牲品,无从发声。这种情绪很可能还会加剧。上个月发布的最新五年计划——政府的经济优先级蓝图——明确表示,将愈发侧重国家实力而非民生福祉。

  摘编自其他媒体的内容,不代表德国之声的立场或观点。

 

推荐:美国打折网(21usDeal.com)    >>

        更多国际观察 文章    >>

【郑重声明】倍可亲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倍可亲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部分内容经社区和论坛转载,原作者未知,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及时与我们联络,我们会及时删除或更新作者。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25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5-11-17 09:26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