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 繁體版 | 发布广告 |常用工具

美国签证新规:肥胖与慢性病成入境障碍

京港台:2025-11-18 20:29| 来源:观察者网 | 评论( 1 )  | 我来说几句


美国签证新规:肥胖与慢性病成入境障碍

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 专题:移民、绿卡相关新闻汇总!

  据法新社、《华盛顿邮报》及新加坡《海峡时报》等多家媒体报道,特朗普(专题)政府日前出台了新的移民(专题)举措,将对肥胖人群以及患有慢性疾病和经济能力不足的外国公民拒发签证。

  本月早些时候,美国国务卿鲁比奥要求美国大使馆在签发长期签证时,须对申请人进行“全面彻底”的审查,将肥胖症及多种慢性疾病纳入拒签依据,以拦截可能成为美国财政“公共负担”的外籍人员。鲁比奥称这些人“可能需要昂贵且长期的医疗护理”。

  美国国务院的一份文件显示,可能拒签的疾病包括肥胖症、高血压、心血管疾病、代谢及神经系统疾病、抑郁症、焦虑症等需“耗巨资治疗”的慢性病。此外,当申请人试图以财力证明其不会为美国政府造成“公共负担”时,官员应查看其银行账户、资产证明、信托基金等信息。

  白宫发言人安娜·凯利表示,此举旨在“将联邦支出集中于美国公民”。她强调,“美国国务院有权拒签那些可能依赖公共医疗体系、加重纳税人负担的申请人。本届政府坚持美国利益优先。”

  美国国务院副发言人汤米·皮戈特表示,“这项政策确保我们的移民制度不会成为美国纳税人的负担。"

  报道称,上述规定适用于寻求长期移民美国的人,而不适用于常规短期访问的外国人。

  美国移民政策研究所副主任朱莉娅·盖拉特指出,在特朗普政府已收紧移民政策的背景下,此举可能进一步限制入境人群范围。“特朗普政府正试图恢复其首个任期时推行的公共负担政策,这将导致移民数量大幅缩减。”

  盖拉特表示,特朗普政府此项新规对美国移民法中“公共负担”的条款进行了重构,即若外国人依赖美国政府资源,可被禁止入境或获得长期居留资格。尽管美国联邦法律早已要求申请者证明其经济自足,但特朗普在其首个任期(2019年)已突破性地将经济能力、医疗补助等公民福利纳入拒签依据。如今的新规更是将肥胖及一些慢性病列为拒签理由,这标志着美国移民体系从拜登时代的宽松路线,彻底转向“筛选式准入”的逻辑——通过健康与经济双重门槛,清理“风险高、贡献低、依附性强”的群体。

  美国一名移民律师称,这不仅让年迈父母与子女团聚的难度剧增,更使“健康因素成为政治工具”。

  根据新规,美国领事官员被赋予前所未有的自由裁量权,他们可以综合评估申请人“在预期寿命内自行承担护理费用”的能力,考量维度涵盖健康状况、年龄、财力、英语水平、就业前景及家庭医疗需求等。这意味着,即使拥有相关保障,但体重超标或癌症缓解期的人群也可能被拒之门外。

  尽管此项新规主要针对入境申请者或签证到期的续签者,但有专家警告称,也可能影响到在美合法居留的探亲人群。“此政策覆盖的广度和密度,阻碍了依法居留者获得美联邦法律下有资格享受的救助和医疗服务。”

  上述媒体报道称,长期以来,美国在接纳移民前都会审查申请人是否会成为“公共负担”——即依赖政府资金救济,包括美国人为配偶申请办理移民事项。特朗普非常热衷于寻找拒绝外国人入境或长期居留的理由,这是他标志性的行为方式之一。

  报道还提到,特朗普政府今年的目标之一是遣返100万人。目前,特朗普政府已拨付大量资金支持美国移民局对无签证移民展开大规模遣返,尽管这些无签证(或签证到期)人员并未犯其他罪行。

  与此同时,鲁比奥正大力推动撤销“有悖美国外交政策”者的签证,其中包括曾对以色列(专题)发表批评言论的人士。

相关专题:移民,美国,海关

推荐:美国打折网(21usDeal.com)    >>

        更多国际观察 文章    >>

【郑重声明】倍可亲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倍可亲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部分内容经社区和论坛转载,原作者未知,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及时与我们联络,我们会及时删除或更新作者。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25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5-11-18 21:04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