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 繁體版 | 发布广告 |常用工具

履历造假当首席科学家,俄罗斯院士含金量还在上升

京港台:2025-11-19 23:16| 来源:Deepcomposite | 评论( 3 )  | 我来说几句


履历造假当首席科学家,俄罗斯院士含金量还在上升

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

  

  近期,复合材料学届爆出大瓜,据网友报道,某一本院校首席科学家,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纳米材料领域知名专家,涉嫌欺诈被带走调查……

  为了探索事件真伪,本着学术求真,一丝不苟的原则,本期Deepcomposite将从学术论文,基金项目,Title等多方面证据链入手,揭秘所谓只有高中学历的“首席科学家”如何靠着伪造国外履历,拼凑成果,堆叠头衔,一步步包装成所谓的“国际顶尖专家”。以期引以为戒,做好背调,以示警醒,也希望相关单位妥善安排团队下面的学生,早日更换导师和课题,回归毕业主线。

  

  1.这瓜保真吗?

  引子:事情的开端,是从几张在实验室小群里疯传的聊天截图开始的。然后蔓延到了贴吧,微博等各大平台。

  

  

  

  首先,单纯的聊天记录当然不能信,但从官方的反应来看。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官网师资队伍中涉事教师的姓名不知去向,涉事教师的主页也无权限访问。

  但招生网较为滞后还能查到教师名称信息,以及互联网铺天盖地对其的各种报道;

  

  

  这瓜八九不离十了。

  2.这瓜保熟吗?

  先看人设:

  教育经历:

  1994年18岁以685分陕西省高考理科状元身份考入西安交通大学随后拜入周惠久院士门下;

  —-暂无法查证

  1998年公派赴澳大利亚卧龙岗大学跟随导师朱迪·莱普(Judy Raper)院士(锂电池正负极材料);

  —-暂无法查证

  进入日本九州大学攻读博士,师从山木准一教授(亚稳材料);

  —-暂无法查证

  2003年,进入日本九州大学国家工程中心,博士后(纳米晶钛合金界面强化机制);

  —-暂无法查证

  2006年,加入德国国家科学院先进材料与纳米科技学院,成为世界纳米材料权威赫伯特·格莱特Herbert Gleiter院士团队核心成员。课题:纳米孪晶结构金属基复合材料,通过引入界面能计算模型,提出“孪晶界密度与强度非线性关联”理论,相关成果发表在Nature Materials,被国际同行称为“郭氏模型”,至今引用超1300次。

  —-可查证,为伪;

  德国国家科学院官网记录了从1652年至今所有List of Members

  :https://www.leopoldina.org/en/members/members-since-1652

  2006年无中国人

  

  2007年仅此一位

  

  所提及的发表于Nature Materials的“孪晶界密度与强度非线性关联”理论,包着宁可错杀不能放过的原则,以nano twin为关键词,检索2006-2023年的论文,总共27篇,并无任何郭姓作者,更无所谓“郭氏模型”。

  

  德国三一欧洲有限公司担任总工程师,主导研发的纳米晶不锈钢紧固件,成功应用于欧洲航天局的卫星天线系统,此后,他兼任美国布朗大学、德国凯撒斯劳腾大学等多所高校研究员,在纳米流体ics、纳米传感器等领域展开跨界研究;

  —-暂无法查证

  归国时间

  :2023年全职回国,加入江苏科技大学,开启“科研报国”新篇章。

  —-可查证,为真

  二、主要荣誉与头衔(截至2025年)

  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

  (2025年当选)—-可查证,为真,懂的都懂

  国家重大人才工程A类创新人才

  (国家级)—-暂无法查证

  何梁何利奖有效被提名人

  (2025年)—-提名并无含金量

  江苏省“333工程”中青年首席科学家

  (2024年,省部级)—-暂无法查证

  以下海外Title为纯粹的杜撰

  德国洪堡青年学者

  汤森路透“全球高被引科学家”

  美国金属与材料学会杰出科学家

  NASA Nano50 Awards 获得者

  国内Title作假难度大,而海外Title伪造难以查证(PS等技术);

  其实可以理解,以归国顶尖科学家为帽子,以大学为平台背书,后续的项目评审,奖项申报审核环节会放松警惕;

  三、各大媒体,疯狂报道,却终有纰漏

  其成果被中国日报网、新华网、中华英才半月刊、中国网、科学中国人等主流媒体广泛报道,阅读量超百万人次;

  

  可以看出其十分擅长利用传播学,但成也新闻,败也新闻,不同报道前后矛盾的点太多了,懂行人一眼识破;

  SCI文章发表180+,却了无痕迹

  无Google Scholar,无ResearchGate,无ORCID;

  学术兼职为国际著名材料期刊Acta Materialia和scripta Materialia编委

  两本期刊Editorial board查无此人

  

  不同报道,被引次数相差巨大

  中国日报2025-02-26报道引用量为6000余次:

  https://ex.chinadaily.com.cn/exchange/partners/82/rss/channel/cn/columns/snl9a7/stories/WS67bed21ca310510f19ee8c1c.html

  中华英才2025年5月23日报道引用量为30000余次:微信公众平台 (qq.com)

  

  3.研究方向

  长期聚焦于先进金属材料的微观结构设计与性能调控,尤其在纳米尺度下金属材料的制备、表征、力学行为及工程应用方面开展系统性研究。具体方向包括:

  纳米孪晶结构金属材料

  梯度纳米结构材料

  亚稳态金属材料与复合材料

  极端环境(超低温、高压、腐蚀)下高强韧特种合金设计

  材料基因工程与AI驱动的集成计算材料设计

  4.小结

  回望过去二十年,我国学术界并非没有经历过类似的震荡:2003年震动全国的上海交大“汉芯事件”,以伪造芯片成果欺骗国家项目资金,最终在官方调查中坐实;而 2022年围绕北大某教授履历问题的舆论风波,则在互联网时代引发了更大范围的公众讨论。无论事件性质有别、结论不同,它们共同传递出的信号却高度一致——一旦学术信用体系出现漏洞,虚假履历、包装式头衔、媒体神化叙事便有可能乘虚而入。

  让履历回归真实,让头衔回归价值,让科研回归本质。

相关专题:俄罗斯,院士

推荐:美国打折网(21usDeal.com)    >>

        更多学术教育 文章    >>

【郑重声明】倍可亲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倍可亲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部分内容经社区和论坛转载,原作者未知,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及时与我们联络,我们会及时删除或更新作者。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25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5-11-20 04:47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