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 繁體版 | 发布广告 |常用工具

不必强求月薪三千者仰望宏大叙事

京港台:2025-11-25 22:40| 来源:老萧杂说 | 评论( 5 )  | 我来说几句


不必强求月薪三千者仰望宏大叙事

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

  近日某地官方新媒体刊发文章《不管月薪多少,国事联着家事》,将月薪3000元群体与“国家大事”强行捆绑,对此有不同看法者被斥为“网络杂音”。

  我从中读出的,是居高临下的评判,而不是设身处地的共情。

  这种沟通方式暴露了社会治理中的深层矛盾:当生存焦虑遭遇宏大叙事,我们究竟该如何理解公民责任?

  国事与家事确实存在天然联系,但责任分配需遵循社会分工原则。

  月薪3000元群体多为基层劳动者,其日常生存压力已构成对社会的直接贡献——快递员维系物流命脉,环卫工人保障城市运转,家政服务支撑家庭基本需求。

  要求该群体在承担基础劳动的同时,再承担超出能力范围的政治参与责任,实质是责任转嫁的变相道德绑架。

  该文论述中“认知误区”四个字轻飘飘,却回避了月薪3000元群体的生存现实。

  一个在二线城市月入3000元的超市理货员,可能正为孩子的课外班费用精打细算,他的焦虑与“国家竞争力”的关联,远不如与“工资涨幅”“物价波动”的直接。

  当劳动者为子女教育费用发愁、为医疗支出焦虑时,他们的“无力感”并非源于冷漠,而是生存逻辑的必然结果。

  经济学中的"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揭示,当基本生存需求尚未满足时,个体对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必然让位于现实考量。

  与其跟他们大谈“国之大事”,不如付出更多努力改善其现实境遇: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优化劳动权益保护、促进就业机会多元化。

  这些现实问题的解决,才是真正增强社会凝聚力的基础。

  诚如著名人类学家马塞尔·莫斯在《礼物》中指出,人类社会的意义生成往往源于具体互动,而非抽象概念。

  月薪3000元群体,或许无力改变现实大格局,但他们的选择、他们的坚持,构成了社会最真实的图景。

  当我们将目光从宏大叙事转向个体生活叙事,会发现每个普通人的故事都值得被听见。

  将舆论场上的不同看法定义为“网络杂音”,甚至污名化为“公知体”,实则是压制合理关切,暴露出某些官媒的沟通傲慢。

  健康的社会治理需要双向对话:既要引导公民关注国家发展,也需倾听各方面、各阶层声音。

  这些声音不应被标签化,而应成为政策优化、治理改进的参考。

  国家大事确与每个公民息息相关,国家发展确需全体公民的共同参与,但这种参与必须建立在尊重个体差异、正视现实矛盾的基础上。

  一个健康的社会应当能够包容不同收入群体,以不同方式参与国家事务,而非以单一标准进行道德评判。

  与其用道德绑架掩盖问题,不如以务实态度构建良性互动:让月薪3000元群体在解决自身生存问题后,自然生发出对国家的认同与责任感。

  “国家大事与月薪3000元的我”,从来不是割裂的二元对立。

  对国家大事的关切,不应以消解个体生活实感为代价,而应在正视、理解和尊重具体生存经验的基础上,寻找个体关切与国家发展的共鸣点。

  这或许才是“国事联着家事”的真正内涵——不是自上而下的责任灌输,而是自下而上的价值认同。

  

  图为2022年6月10日上海陆家嘴金融中心对面的外滩。(Liu Jin/AFP)

相关专题:叙利亚

推荐:美国打折网(21usDeal.com)    >>

        更多大陆资讯 文章    >>

【郑重声明】倍可亲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倍可亲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部分内容经社区和论坛转载,原作者未知,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及时与我们联络,我们会及时删除或更新作者。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25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5-11-28 05:26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