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 繁體版 | 发布广告 |常用工具

36岁嫌疑犯“王俊凯”刷屏,谁在消费新闻的尊严?

京港台:2025-11-27 03:43| 来源:木蹊说 | 我来说几句


36岁嫌疑犯“王俊凯”刷屏,谁在消费新闻的尊严?

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

  

Thumbnail view only, Click to view original

  媒体的底线在哪里,脸面又在哪里?

  11月25日,义乌警方发出了一则关于“王俊凯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的通报。

  

Thumbnail view only, Click to view original

  一般来说,警方发嫌疑人的通告,都会用“某某”来替代,避免可能引起的法律争议,除非是碰到严重的犯罪事件,影响到很多人利益的。

  尽管警方在正文中明确标注了嫌疑人的年龄、籍贯等身份信息,但不少媒体在转发时,却非常刻意地突出“王俊凯被立案侦查”的字眼,把年龄、地区全部删去,将地方性的经济案件包装成一个“明星塌房”的爆点新闻。

  很多平时根本没人看的官媒因此突然得到了10w+的奖赏。

  

Thumbnail view only, Click to view original

  这种行为完美印证了我几天前文章中一句批判:

  我现在开始怀念那些传统媒体人了,没错,他们虽然没出过“10万+”,虽然每天写着照本宣科、不痛不痒的报道,但人家至少还要脸啊!

  官媒这样搞,不是一个简单的“蹭热点”行为,而是一个给自己家招牌抹黑的行为。

  你们考了专业的记者证,有新闻资质,难道就干这种违背职业道德的事吗?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风骨,哪里去了?

  可以说近几年来,一些官方媒体的下限操作越来越让人困惑。

  今年6月,“邓超,主动投案!”的标题就引发了全网误读,实际主角却是一名地方公职人员。

  

Thumbnail view only, Click to view original

  类似案例还有“范冰冰拿国际大奖”的乌龙新闻,实为同名学者获奖。

  这些新闻包搭配的共同点在于:刻意省略关键身份信息,利用名人效应制造误解性联想。

  尽管技术层面未造假,但其动机已经不是报道新闻、传递真相,而是赤裸裸的的收割流量,本质上是对新闻真实性的背叛!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那么多的官方媒体开始甘愿沦为“标题党”?

  本质上,是因为流量经济的异化,以及官方考核方式的异化。

  现在,不少官方媒体都把点击率当成KPI,在这个指挥棒下,一些缺人才、缺高水平作者的媒体报刊,只能通过这种低劣的方式去获取流量。

  “不这么写标题,哪来的点击量?”

  而当点击率成为指挥棒,那些深度调查与理性分析反而会因为“成本高、见效慢”被边缘化。

  其结果便是:一个36岁义乌商人的普通案件刷屏头条,而真正关乎公共利益的新闻却沉没无声。

  更可怕的是,这种模式也在改变用户的阅读习惯——读者在反复被“骗点击”后,逐渐失去对媒体的信任,甚至对整个信息环境产生“上网看新闻=吃翔”的消极认知。

  长此以往,媒体公信力与公众理性将双双崩塌。

  我是一个法律人,也是一个自媒体人,虽然是自媒体,但实事求是的讲,我对自己的要求是“积极向专业媒体靠拢”的。

  新闻的尊严,不在于能吸引多少眼球,而在于能守护多少真实。

  媒体圈最大的笑话,就是所谓的官方媒体一边批判“无良自媒体博流量”,一边干着比“无良自媒体”更卑劣的事情。

  求求你们要点脸吧!

推荐:美国打折网(21usDeal.com)    >>

        更多大陆资讯 文章    >>

【郑重声明】倍可亲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倍可亲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部分内容经社区和论坛转载,原作者未知,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及时与我们联络,我们会及时删除或更新作者。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25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5-11-27 03:43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