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 繁體版 | 发布广告 |常用工具

叶哲泰的原型叶企孙,中国物理学界一代宗师

京港台:2024-4-1 03:27| 来源:老爸讲科学 | 评论( 5 )  | 我来说几句


叶哲泰的原型叶企孙,中国物理学界一代宗师

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

  在《三体》原著中,叶文洁父亲叶哲泰的身份,是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

  很多三体迷认为,叶哲泰的原型可能来自两个人,一位是中国著名物理学家、教育家,中国光学学科的先驱饶毓泰,另一位是中国当代物理学奠基人、中国物理学界一代宗师的叶企孙。

  

  

  今天,我们就来讲叶企孙的故事。

  叶企孙是新中国历史上最为可歌可泣,最不应被遗忘的科学教育先驱之一。

  让我们一起来瞻仰他的辉煌,聆听他的悲歌。

  为什么叶企孙会被称为“中国物理学界”一代宗师?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隆重举办了“两弹一星”科技专家大会,以表彰在“两弹一星”事业中做出过卓越贡献的23位科学家。

  在这23位科学家中,中国核物理奠基人王淦昌、钱三强、邓稼先,“中国卫星之父”赵九章,中国氢弹奠基人之一彭桓武,“光学之父”王大珩以及陈芳允、朱光亚、周光召这9位,都是叶企孙的直系学生。

  

  1999年“两弹一星”科技专家大会

  毫不夸张地说,没有叶企孙,后来的“两弹一星”工程就不会如此顺利地完成。

  除了“两弹一星”元勋中的九位,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杨振宁、李政道,“导弹之父”钱学森,“力学之父”钱伟长,美国工程院院士戴振铎,美国科学院院士林家翘,数学大师华罗庚,都是叶企孙的得意门生。

  此外,新中国成立后的院士中,有79位得益于叶企孙的培养。

  什么是大师的大师?叶企孙就是。

  叶企孙出生于清末上海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世代书香门第,自幼学兼中西。

  1918年,叶企孙毕业于清华学校后赴美留学,先后在芝加哥(专题)大学和哈佛大学学习。

  在哈佛大学期间,叶企孙师从威廉·杜安,以及诺贝尔奖得主、高压物理创始人珀西·布里奇曼,于1923年获得哈佛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

  

  叶企孙在清华园的旧照

  1925年,清华学校设立大学部,叶企孙创办了清华大学物理学系,后于1929年创立清华大学理学院,一直到1937年抗日战争之前,叶企孙陆续聘请熊庆来、吴有训、萨本栋、张子高、黄子卿、周培源、赵忠尧、任之恭等著名学者到清华任教。

  

  20世纪30年代清华大学校务会议成员,左一为叶企孙(图源:《清华年刊(1932年)》)

  抗日战争爆发后,叶企孙与清华一起转移至云南昆明,在新创立的西南联大担任理学院院长。

  后来成为中国科学界栋梁的“两弹一星元勋”、诺奖得主及院士们,很多是在这段时间被叶企孙培养出来的。

  值得一提的是,叶企孙曾经“不拘一格降人才”,当时仅有初中文凭的华罗庚,在熊庆来的推荐和叶企孙的支持下进入清华,后被叶企孙保送到英国剑桥大学留学。

  而当时本科尚未毕业的李政道,也是在叶企孙的破格提拔下,前往美国进行深造。

  抗日战争结束后,叶企孙随清华大学一起回到北京。

  1948年,叶企孙当选为中华民国的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

  那时,败局已定的国民党政府决定撤往台湾(专题),作为物理学界泰山北斗的叶企孙是他们着力争取的重要目标。

  然而,在叶企孙好友,时任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的苦苦劝说下,叶企孙拒绝前往台湾。

  他说:“我们搞科学要纯粹,本身跟政局没有关系,国民党的走与留与清华园无关。”

  “不谈政治”,正是叶企孙这位理想主义者的座右铭。

  1949年春,北京迎来和平解放,在清华学人的一致拥戴下,叶企孙被任命为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主席,并担任新一届清华大学校长,主持新中国成立阶段清华大学的校务工作。

  1949年9月,作为教育界代表的叶企孙当选为全国政协委员,参加了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然后,叶企孙全身心投入到了新中国的科学教育事业之中。

  1950年8月,叶企孙当选为中华全国自然科学专门学会联合会(现中国科协)全国委员会常委兼计划委员会主任。

  1952年中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叶企孙被调至北京大学物理系任教,同时担任北大(专题)校务委员会委员。

  作为中国物理学会的创始人之一,1955年,叶企孙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学部第一届学部委员(院士)、常委委员。

  1956至1967年,叶企孙主持编写了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基础科学物理部分中磁学分支学科规划和自然学史部分规划。

  在这段时间,叶企孙持续不断地为中国物理学及相关学科培养了无数才俊,而这些人,在此后的几十年中,陆续成为了中国科学界的顶梁柱。

  如果要在“中国物理学教育”这个词条旁边备注一个人名,我认为应该是叶企孙,没有他,中国物理学教育也许就会走上另一条道路,也就没有今天中国科学技术的繁荣昌盛。

  如果故事到此为止,这位“不谈政治”、眼里只有科学与教育的理想主义者,将拥有一个完美的人生。

  然而这位伟大的科学家、科学教育家生命中最后的十年,也正是中国现代史上,最为疯狂的十年。

  1967年6月,从未加入国民党的叶企孙,被指控为国民党中统派遣潜伏在清华、北大的特务。

  指控叶企孙的罪名,与冀中抗战时的一起冤案有关——熊大缜案。

  熊大缜是叶企孙心爱的学生,抗战时期,因为敌后根据地缺乏技术人才,熊大缜自告奋勇前往冀中地区,却被冀中军区锄奸部怀疑是国民党的特务,后来被错误镇压。

  解放后,叶企孙为平反熊大缜案多方奔走,不但毫无进展,甚至在文革(专题)时期被怀疑为熊大缜的同谋,进而遭到了批斗。

  于是,如同《三体》中荒唐的一幕出现了:

  这位近现代中国历史上的物理学奠基人,为中国科学教育作出过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教育家,头戴“反革命分子”高帽,颈挂沉重的牌子,在众目睽睽之下,一次次被惨无人道地审问、批斗、凌辱,甚至拳打脚踢。

  在经历身体与精神的双重非人虐待后,这位年近古稀的老人,一度产生幻听,甚至精神失常。

  由于长期被戴高帽、挂很重的牌子,叶企孙的身体被压弯到90度而无法恢复,因长期跪在地上被批斗,他的双脚肿胀、前列腺肥大、小便失禁……

  在多次被审讯、批斗、被迫写认罪状之后,叶企孙被送往“黑帮劳改队”进行关押。

  幸运的是,叶企孙没有如叶哲泰一样,被当场群殴而死。

  由于缺乏实质证据,叶被释放回到北大居住,但仅仅是“莫须有”的罪名,也足以让他以“中统特务嫌疑”的身份遭到隔离审查。

  后来流传有这样一个故事:一次偶然的机会,身为“两弹一星”功臣的钱三强遇到了自己的恩师、被折磨到不成人形的叶企孙。

  怀着巨大悲愤的钱三强向叶企孙问好,却被叶企孙“赶跑”了——这位当代中国物理学界的开山鼻祖,直到此时,依然像当初那位老师一样,努力保护自己的学生,不愿他被自己所牵连。

  叶企孙的顾虑是可以理解的,毕竟在当时,他的学生杨振宁、林家翘、戴振铎等人多次提出要去探望他,均遭拒绝。

  1977年1月,这位桃李满天下的中国物理学泰斗,由于长期遭受非人待遇,终于不堪身体和精神上的折磨,悄然而逝,留下的,仅仅是清华大学物理楼墙壁上的一个讣告。

  叶企孙去世后的十年间,他的学生们为让他获得平反做了大量的工作。

  1987年2月26日,《人民日报》发表文章《深切怀念叶企孙教授》。

  叶企孙终于被平反了。

  时间来到上世纪九十年代,为纪念这位伟大的物理学宗师,海内外127位知名学者联名向清华大学提议,为叶企孙建立铜像。

  1995年,叶企孙铜像落成仪式在清华大学举行,铜像安放在清华新区第三教学楼。

  

  叶企孙的弟子王淦昌(左)与著名科学家施嘉炀,在为新落成的叶企孙铜像揭幕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李政道先生,曾这样评价清华物理系的发展,以及他的恩师叶企孙:

  “美国的加州(专题)理工学院,在1921年聘请密立根(R.A.Milkan)教授去主持校务后,不到10年成为世界的名校。当时的清华大学物理系虽然不能跟加州理工学院相比,但当时中国的具体条件比美国差多了。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能把一个新创办的物理系,办成为全国第一流,现在看来,在发展的速度上,在办系的成功上,我想,叶老师的创业成就是可以跟20世纪初的加州理工学院相比美的,是十分值得我们今天借鉴,值得我们今天去研究其中的道理的。”

  中国“力学之父”钱伟长说:

  “叶先生一辈子大公无私,从不为个人考虑。他终身不娶,视学生如儿女,对所有青年的关系都非常亲切。他不仅向学生传授知识,而且以身作则,以实际行动影响了大批科学工作者,团结大家,协力做好工作,我们怀念他,他的朋友和学生们自愿捐款设立这个奖。我们都不是有钱的人,这笔奖金的钱很菲薄,但是,它代表一种心意,是一种很高尚的精神力量,可以鼓励青年学生奋发上进。我们要把叶先生那种伟大的人格、真正为国为民的品德继承下来。”

  中国科学院院长周光召说:

  “叶企孙先生为中国物理学研究与理科教育、科学事业和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叶企孙对国家突出的贡献,尤其表现在两弹一星方面 。”

  这位曾遭受极大不公正对待的伟大宗师,终于得到了属于自己应有的尊敬。

  后记

  古人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我并不是什么“伤痕文学”的创作者,但我认为,只有铭记那段疯狂的岁月,才能阻止那一幕幕时代悲剧的再次发生。

  在那段荒唐岁月,与叶企孙同样遭受不公正对待而死去的科学家还有很多,他们也许没有走上战场,却同样是这个国家最宝贵的财富,最伟大的英烈,他们不应该被遗忘。

  历史不该被遗忘,记忆也不应被抹去。

推荐:美国打折网(21usDeal.com)    >>

        更多学术教育 文章    >>

【郑重声明】倍可亲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倍可亲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部分内容经社区和论坛转载,原作者未知,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及时与我们联络,我们会及时删除或更新作者。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4-5-1 13:13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