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在美国,我没有赡养父母义务,不行你们可以去告我 [2017/08]
- 更钦佩刘晓波的前妻 [2017/07]
- 何日君再来是一首什麽样的歌??? [2013/03]
- 青菜菠菜黄豆芽笋干 苏州人年夜饭饭都有寓意 [2014/02]
- 沈崇案,真相并非遥不可及 [2013/02]
- 苏州最美的16大湖泊,你去过几个? [2016/12]
- 被特朗普当众甩手,美国第一夫人将会成为摆设? [2017/02]
- “文革”中江青将“最好的朋友”整死 [2013/03]
- 苏州的桥 [2013/05]
- 枫桥夜泊及日本人对寒山寺的情结 [2011/08]
- 苏州博物馆貝聿銘先生視為【最心愛的小女兒】 [2013/05]
- 世界各国在美国获得博士头衔的数量 [2017/05]
- 什么是殖民地 [2017/10]
- 苏州的老照片 回忆那段历史和旧事,认识这个过去的年代 [2013/08]
- 你听过完整的流亡三部曲吗》 [2013/03]
- 国内还未开荒的7个小众美景地,太美了! [2016/12]
- 慶祝中華民國建國百年電視劇《勇士們》 [2017/04]
- 中国的城市化 [2014/05]
- 想当年也是一条好汉 [2013/08]
- 民国纪事 [2013/02]
- 为什麽习近平在喜峰口接受日首相来信 [2013/07]
- 红歌的故事 [2013/05]
- 忆抗战胜利后的几个电影 [2013/03]
- 沦陷区里的童年 [2009/05]
禅意自然 人心不然
寒山与拾得均是唐代贞观年间的著名诗僧。寒山亦称寒山子,居天台始丰县寒岩,好吟词偈,状似疯癫。拾得是孤儿,相传十岁时被遗弃于路边,寺僧拾而养之,故名拾得,在寺执炊涤器,与寒山友善。寒山、拾得与丰干禅师三者皆隐栖国清寺,故称“国清三隐”,还称“天台三圣”。清雍正年间,雍正帝御封寒山、拾得为“和合二仙”,使之成为中华和合文化的主要象征!
随着寒山子诗歌的传播,其意境空灵的山水诗,自我怡然的隐逸诗,通俗明快的谕俗诗,受到了上至皇上、下至老百姓的青睐。其传说与画像,自晚唐五代起,就“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和合二仙”的原型寒山、拾得,成为高僧大德、文人雅士的作画题材。
北宋诗人张景修《三贤堂》诗云:“如是国清寺,宜乎天下闻;水声常夜雨,山气即朝云;古今三贤隐,仙凡两路分;唐人书画在,明日更殷勤(《天台续集》卷中)。”他称天台山国清寺“唐人书画在”。
北宋著名思想家吕祖谦的《观宁子仪所藏〈维摩寒山拾得唐画〉歌》诗云:“君不见寒山子,蓬头垢面何所似?戏拈拄杖唤拾公,似是同游国清寺;君不见维摩老,结习已空无可道;床头谁是散花人,堕地纷纷不须扫;呜呼!妙处虽在不得言,尚有丹青传百年;请公着眼落笔前,令我琢句逃幽禅;异时净社看白莲,莫忘只今香火缘。”吕祖谦称宁子仪所藏“尚有丹青传百年”的《寒山拾得唐画》;这就说明:从晚唐起,随着“文殊、普贤”以及罗汉信仰的兴起〈据说寒山、拾得乃文殊、普贤二大士化身〉,以寒山、拾得为题材的《寒山拾得图》,早已广为流传。这既是中国佛教“罗汉画”的兴始,又是中国“和合二仙”图的起源。宋、元、明、清以及当代珍藏“寒山拾得”各种画像,总数可达近百幅。
因为文化历来是多元化、多视角的。从“寒山拾得”到“和合二仙”的形象流变,同样如此。主要分雅、俗两大途径:
(一)在“雅途径”上,包括佛教界与士大夫阶层,寒山、拾得多以大士、隐者形象出现。
从现有资料看:寒山、拾得以大士、隐者形象出现,要早于民间艺术中的“和合神”形象。无论是晚唐五代《大士罗汉画》,还是宋元明清的《寒山拾得图》。其主基调分两类:
第一类为狂放型:在天台国清寺三贤堂与苏州寒山寺寒拾殿,前者塑有丰干、寒山、拾得三像,后者塑有寒山、拾得像;但两地无论是“天台三圣”,还是“和合二仙”,形象十分相似。尤其是寒山子形象,多为“状如贫子,形貌枯悴,桦皮为冠,布裘破弊,木屐履地”;折射出的超脱物累、狂放不羁的精神,奠定了后来寒山子形象的基本气质。
第二类为禅意型:南宋著名画家梁楷的《寒山拾得图》中,寒山、拾得神情舒展,意态自若,人物面部手脚均用细笔勾勒,衣履则以泼墨粗笔挥洒,比例夸张,表现出重内在轻灵的禅画特色。
梁楷《寒山拾得图》的笔墨铺陈较为具体,却粗细兼具,神采飞扬。这幅杰作,画家以饱含水分的泼墨扫描出二仙童的散发,两痕凝炼的淡墨细线代表了人物的肩臂和背部,粗大的破笔扫描出衣袍的下摆和袖身,若断若续,似缀似连,勾勒巧妙,结构准确,寓意无穷。
最负盛名的禅画则是这幅元代画家因陀罗所作的《寒山拾得图》。此图为纸本、墨画,在画面最左边,题有楚石梵琦写的赞:“寒山拾得两头陀,或赋新诗或唱歌。试问丰干何处去,无言无语笑呵呵。”这幅画,描写寒山与拾得两位仙人席地坐于一株古树下,背依石丘,相对谈天说地,一副逍遥自在的样子。画中的寒山拾得蓬头光脚笑颜,一人双手相握,一人俟身向前。画面线条玲珑,浓淡衬托有力。虽寥寥数笔,但傲笑自若的禅僧形象已跃然纸上,流露出一种超脱物累、大智若愚、狂放不羁的精神。画家用了多种笔法来表现这一充满静谧禅机的场面:以吹墨法画头发,使之有蓬松自然之感;以阔笔焦墨画襟带,使之有临风而动的飘逸感;以渴笔画树石,使之有苍劲古逸之感。画意损深邃,画风简约,拙朴木纳,又不失活泼、诙谐。
(二)在“俗途径”上,即在民间艺术中,寒山、拾得多以“和合神”形象出现。
在民间艺术中的“和合二仙”形象,要晚于“雅途径”的文人“大士画”与“寒拾图”。明代隆庆、万历年间,朱三松“和合二仙”同舟共济竹雕作品,以竹根为材,高5.2厘米。雕刻寒山、拾得同坐于一叶莲瓣舟上欣然共济,寒山高高坐于舟头,足踩舟沿,双手紧握扫帚代浆划水;拾得坐于舟尾只露出上半身,双手托持一把破蕉扇。两人身披袈裟,神情天真憨稚,笑容可掬。人物头顶之发痕,则借竹材断面簇聚之丝纹,点点来状写,巧夺天工。莲舟外侧刻“三松”二字款。此件艺术珍品今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朱三松另一件“和合二仙”竹雕笔筒,直径9.1厘米,高15.2厘米。笔筒中寒山、拾得两人,蓬发露面,勾肩搭背;,一人手持扫帚,一人手握蒲扇;长衫赤脚,悠闲洒脱。人物造型,生动逼真,活灵活现。特别是左边人物的雕刻,即典型的高浮雕兼圆雕的处理手法,而且局部还进行了镂空透光处理。在光线的照射下,轮廓分明清晰;人物头部等部位,体积感很强,虚实空间互补,使作品频添了和谐的情趣。此件艺术珍品今藏四川省博物馆。
从明代“三朱”竹雕艺术世家所雕的“和合二仙”艺术作品看,至迟在明中后期,“和合二仙”就已“进入寻常百姓家”,并融入民间艺术生活之中。又因寒山拾得的“和合传说”在唐、宋、元、明广为流传,清雍正十一年(1733),雍正帝出于稳固政权,“和合”满汉文明的需要,封天台寒山大士为‘和圣’,拾得大士为‘合圣’。” “和合二圣”即“和合二仙”,从此“和合二仙”就正式成为中华和合文化的象征;天台山也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华和合文化主要发祥地!
此寒山拾得图为蒋贵所画,蒋贵号青山,仪真(今江苏仪征)人。师从吴伟,人物画细致逼真,山水画亦重写实.此图中左边蓬发者为拾得,右边为寒山。一着淡墨,一似白描,以战笔和铁线描写衣纹。淡墨渲染背景,衬出古树枯蔓覆雪之景。图中右部署有“青山”,为蒋贵号,并钤有印。这是目前所知蒋贵唯一署名的作品。
颜辉,字秋月,为南宋末期至元代的代表性的道释人物画家。本图描绘了在幽暗中,寒山和拾得破颜大笑,令人毛骨悚然,其表现手法具有元代颜辉派所特有的生硬的怪异感。曾为东山御物,从织田信长传至石山本愿寺。
尤求,字子求,号凤丘(一作凤山),工写山水,兼善人物善白描。作品赏析:此图画唐贞观年间高僧寒山与拾得二人。此图中左边蓬发者为拾得,右边为寒山。一着淡墨,一似白描,以战笔和铁线描写衣纹。淡墨渲染背景,引出古树枯藤蔓雪之景。
寒山问拾得:“世间谤我,贱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恶我,骗我,如何处治乎?”拾得答曰:“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这段问答对我的为人处事影响很大。
这次闻名四海的对话,是一次智者之间的问答,表现的是一种博大的胸怀。 他们不为世事缠缚,洒脱自在,其处世秘诀确实高人一等,问得好,答得更妙。你、我这等俗人难学也!
我喜欢寒山的拾得的“画”,更喜欢寒山的拾得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