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和欧美床上用品的标准尺寸对比 [2013/07]
- 猪肉各部位的食用方法 [2010/05]
- 加拿大人的收入税比对表 [2014/02]
- 胸口疼的原因分析与处理意见 [2014/11]
- 什么原因会导致心跳加快? [2013/05]
- 北美常见水产品中英文对照及吃法(网络更正版) [2009/08]
- 加拿大海洋三省自驾游全攻略 [2011/08]
- 北美市场9种品牌的“骨胶原”对比 [2014/04]
- 鲫鱼、鲗鱼、鲷鱼的区别 [2010/05]
- TB皮试阳性的判断及处理 [2011/11]
- 如何看懂英文的验血化验单? [2020/08]
- 洋葱的青苗能当葱吃吗? [2011/07]
- 海外华人回中国,用什么证件最好? [2013/11]
- 网络情缘的4大障碍 [2010/03]
- 中国人说英语为什么听起来没有礼貌? [2010/12]
- 为什么很多人对基督教比较反感? [2010/10]
- 世界各地的粽子集锦 [2019/06]
- 为什么海外华人回国要装穷? [2010/09]
- 对“异议”与“民运”人士的心理剖析 [2011/01]
- 国籍与爱国 [2009/06]
- 贝壳村“中秋圆月摄影有奖大赛” [2009/09]
- 贝壳村发展史 [2010/09]
- 我的人生历程:0岁 - 40岁 (图片集) [2009/03]
- 贝壳村村旗(草案) [2011/01]
- 2012贝壳村“多伦多夏令营”活动报道 [2012/07]
- 贝壳村集体大合影(和谐版) [2010/06]
- 今天我请客 [2010/08]
- 祝妈妈咪生日快乐! [2010/03]
- 2080年贝壳村村民上海大聚会 [2012/05]
简单说,电脑病毒就是一段电子编程程序,可能来自程序员,也可能来自电子编程程序的自我“突变”。之所以称之为“病毒”,就是程序不正常地复制或增殖,可能对电脑,或其它有电子编程程序的电子仪器产生不利影响,导致电脑或仪器工作异常或完全死机、报废。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某种电脑病毒可能变异而不会被人类发现,从而使得电脑或仪器发出错误指令,产生不良后果,甚至危险后果。
人脑病毒,则是入侵人脑的生物病毒,是由一个核酸分子(DNA或RNA)与蛋白质构成的非细胞形态的营寄生生活的生命体(现在还发现了蛋白质病毒)。这类病毒是一类个体微小,结构简单,但必须在活细胞内寄生并以复制方式增殖的非细胞型微生物。多数要用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但是,如果离开了寄主,大多数病毒的生命无法保证,或者生命周期变短,或者无法复制增殖。
以上两种病毒都是实体。还有一种“人脑病毒”,是意识形态中的虚拟体,即由人设计的一套理论体系,可以在人群中传播(相当于电脑病毒的自我复制),会破坏一个社会的正常秩序,毁灭一个民族传统的信仰文化和道德,使其长期处于动乱之中,从而影响一个民族的发展,甚至导致一个民族的灭亡。这种“人脑病毒”通常都有看上去很美好的伪装,比如真理、真经、宝典、大法、科学、理论、新文化、新知识……往往都是那个时代最时髦的词汇。以方便传播,掌握大批的人脑。
撇开虚拟的病毒体不谈,“电脑病毒”与“人脑病毒”这两种病毒实体,按照目前的科学理论来划分,分别属于“非生物界”和“生物界”;但仍然都还是属于有生命的体系,只是这两类生命体系的运行方式截然不同而已。前者是依靠电子载体,后者是依靠分子载体。
随着科技的发展,地球人的生活和科研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人机合一”或“半人半机器”的生命体,而且这种生命体在未来很可能是一种潮流,因为人类知道自己的生命或能力是有限的,只有通过这类合体的生命形式,才有可能延长人类的寿命或增强人类的能力。
问题出现了:“电脑病毒”与“人脑病毒”是否可能在“人机合一”或“半人半机器”的生命体中相互传递、相互入侵、相互影响呢?
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
其一,电子对分子的影响来自两个方面:(1)孤对电子在分子中的存在和分配影响分子的形状等,对轻原子组成的分子影响尤为显著。(2)孤对电子间的排斥被认为大于孤对电子和成键电子对之间的排斥,后者又大于成键电子对之间的排斥。这就是说,对于电脑病毒来讲,电脑病毒的快速传播和复制,使得大量的电子发生位移,很可能使电子产品或者该产品周围的人脑组织产生孤对电子,从而影响人脑组织中的细胞膜结构。如果这个时候,刚好有某个或某一些隐性的基因或病毒DNA或病毒RNA的启动子(启动蛋白、酶等)经过这里,就发生了某种刺激,导致某种特殊基因的启动,或许就是某种人脑病毒基因。
其二,分子也会对电子产生影响。在人脑病毒活动时期,人脑的血液、神经等系统可能会产生大量的自由基。这类自由基就是电子的过度累积,而且多余的电子很可能会在某种情况下自由“游走”,进入有电子产品的芯片中,从而导致芯片中的电子程序发生排列变异,这就是电脑病毒。
一句话:电脑病毒可能导致人脑病毒;人脑病毒也可能导致电脑病毒。但,这样的可能性还是可以杜绝的,那就是在电子产品周围包裹一层隔绝膜,屏蔽电子的自由穿梭,那么,电脑病毒与人脑病毒的相互入侵就不可能了。问题是,这种“隔绝膜”是否真的存在?是否真的有效?我们期待科技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