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父母陪读

作者:kylelong  于 2011-7-6 20:16 发表于 最热闹的华人社交网络--贝壳村

作者分类:国外生活|通用分类:家庭新闻|已有15评论

 

 

 

东西方人或东西方社会对待子女的教育方式差异,最大的不同就是在孩子的独立性培养方面。

 

虽然东西方人对待子女教育的个人行为各有不同,但却受到整个社会的影响。西方社会的保障机制、安全机制、教育体系、经济模式等等的连贯性,使得西方人对于子女的教育方式采取开放式、指导式。甚至在子女18岁以后,绝大多数家庭都会将子女“赶出”家门,让子女在社会上独立。这是与西方社会的整个大环境相关的。

 

相比之下,东方(尤其是中国)社会的保障机制、安全机制、教育体系、经济模式等等的不连贯性、突变性,人们处于一种动荡、浮噪的社会之中,使得中国人对于子女的教育方式采取家长式、温室式。这种“关爱”是一种“中国特色”。甚至在子女18岁以后,很多家庭还出现“肯老一族”,子女的社会独立性相当差。这就是中国社会的大环境所决定的。

 

近年来,子女上大学(甚至高中)以后,一些中国家长会放弃原来的工作,无论多么好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而去陪子女读书。国内读书的有,国外读书的也有。除了上述的社会因素之外,另一个主要因素是子女的性格问题,比如一些子女性格比较内向,不能适应变化太大的环境等等。但如果消除了这两个因素,我们应当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首先,对于陪读的家长,有的人认为不值得。笔者认为,一种行为是否值得,要看其动机和结果。如果动机和结果是好的,这种行为就是值得的;如果动机和结果是不好的,或者不如所愿,当然是不值得(但如果认识到了,也还来得及修正)。但问题是在陪读当初,很难预测行为结果的好坏,心理因素就起着决定性作用。如果家长可以预测自己放弃原来的工作之后,仍然可以通过某种途径达成自己的人生目标,或者用一种崭新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获得自己的生命意义和价值,是值得尝试的。这就要看当事人的远见、自信心、价值观和期望值了,因人而异,不可强求。

 

其次,对于子女,有的人认为不利于子女成长。这种思想是一种现代中国人吸取西方人观点而形成的思想。他们认为现代中国已经与世界接轨,尤其是生活与工作在西方,更应当培养西方的生活与工作的理念。笔者认为,子女成长受到家庭影响的成份很大,而且在很多情况下可能还是决定性因素,但在一个有良好教育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子女,他们不仅可以很快适应中国这个浮噪、多变、动荡的社会,也可以很快适应西方社会,因为他们从长辈那里学会了生活的基本“准则”和“原则”,而不是依靠自己去独创或独闯。知识和经验也就是一种积累和传承。至于子女何时能够拥有自己的“新思维”和“新理念”,这要看父母是如何培养和指导子女的,这还是个“良好的家庭教育”问题。总之,大多数人是希望子女早日成才、早日独立的。这种观点值得赞赏。

 

那么,什么叫“良好的家庭教育”呢?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才是问题的关键。一些人认为东西方人的教育观念和生活理念不同,家庭教育方式也不同。笔者在文章开始也分析了东西方这两个社会的差异。而实际上,东西方人在对待子女的教育观念和生活理念上,大多数、或者大方向还是一致的,只是我们没有认识到而已。比如: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成绩优异、出人头地、才华出众、孝敬长辈、成家立业、挣钱养家等等,东西方人的观点还是一致的,并没有多少差异。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就是这些基本元素,当然,还可能包括建立思维模式、规划知识结构、培养价值观等等。一旦子女建立了这样的观念,从父母那里获得了这些理念,子女的独立性是相对较强的。如果没有,将会导致子女的独立性较差,也就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父母陪读是很有可能的,当然,也存在一些子女敢于独创世界的例子。在西方社会,这种情况也会存在。

 

一些人认为西方人对待子女是不管不问,子女对待长辈是不理不睬等等,其实,这些并非西方社会的主流,相反,这些问题在中国也一样存在。但有一点可以推测,在这样的家庭成长起来的子女,独立性是相对较强的。

 

最后,是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子女有父母在身边,子女在生活上可能会减轻很多压力,可以投入更多的时间在学习、娱乐、交友等方面,但与此相关的可能就是父母对于子女的个人行为干涉太多。这类问题还是出在家长身上。在一个家庭中,子女应该做哪些事情,不应该做哪些事情,都是家长从小培养的。家长对待子女的态度,如果是一种积极向上、亲情至上、团结和睦、仁慈博爱、尊重他人等等心态,那么,子女也会有一种积极进取、乐观处事、宽厚仁爱、回报社会、待人礼貌等等心态。因为子女的模仿力、可塑性极强,父母生活的态度、思想观念和文化素质时刻影响着孩子,子女的言行举止真实地反映父母教育子女的态度。

 

在大学阶段,子女正处于叛逆期。如果有父母在身边,子女会觉得家长干涉自由太多。这种关系不是一种较好的局面,需要调整。

 

在父母是否需要得到子女的回报方面,要依每位家长和每个子女的价值观不同而不同,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而且回报多少、何时回报、何种方式等等,都是无法规定或预测的。有的家长说,我的子女,我抚养长大,就一定得回报我。这无形中就给予子女很大的压力。笔者是不赞同的。笔者认为,父母不应当明确要求子女给予回报。如果父母在晚年生活遇到困难,子女回报是可以得到认可的,父母也是可以接受的,但子女却不是必须提供的。也许,这就是东西方社会的差异造成的。因为在西方社会,人人只需要回报社会,而社会则对整体公民负责。相比之下,中国社会没有对整体公民负责的机制和体制(或者说机制和体制不完善),就需要子女给予回报。当然,这一切过程和结论,都是基于中产以下的阶层而言,而对于中产以上的阶层,并不存在回报问题。如果有,那就是情感上的回报,而不是金钱;或者金钱只是象征意义。

 

另外,消除代沟,笔者觉得是家长的责任!由于社会经验和知识结构问题,子女并没有认识到代沟的严重性,即使认识到了,也很难找到解决办法。因为子女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有很多新的信息需要去处理,他们无法找到比较好的方式来解决代沟,也没有足够的经验。而这些新的信息对于家长来说却不是,家长由于自己的社会经验和知识结构,可能会比较容易解决代沟。解决代沟的关键问题,在于家长需要有与时俱进、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其次就是家长的宽容、仁慈、理解。这个世界没有什么根本对立的矛盾,有的只是主观上的相互对立的感性思维。放下、宽容、乐观、积极、博爱、随缘,世界其实很美好!

 

总之,是否陪读,有多少经济损失,失去了多少朋友聚会,少吃了多少家乡菜,个人的职业前途如何等等一切,其实都不重要。生活最重要的,是家庭观念的延续、博爱仁慈的传承、个人价值观的体现、人生目标的达成,这才能体现“子女是我们自己生命的延续”的精神。

 

 

1

高兴

感动

同情

搞笑

难过

拍砖

支持
10

鲜花

刚表态过的朋友 (11 人)

发表评论 评论 (15 个评论)

2 回复 世外闲人 2011-7-6 21:15
个人认为孩子超过18岁就不要陪读了,他(她)有管理自己的能力。
1 回复 kylelong 2011-7-6 21:39
世外闲人: 个人认为孩子超过18岁就不要陪读了,他(她)有管理自己的能力。
支持
2 回复 世外闲人 2011-7-6 22:18
kylelong: 支持
谢谢龙老师!
1 回复 kylelong 2011-7-6 23:18
世外闲人: 谢谢龙老师!
祝你开心
5 回复 sousuo 2011-7-6 23:43
总不能陪一辈子吧
2 回复 彩舟云淡 2011-7-7 02:13
生活最重要的,是家庭观念的延续、博爱仁慈的传承、个人价值观的体现、人生目标的达成,这才能体现“子女是我们自己生命的延续”的精神。

总结的好,我的一个朋友,孩子到这里来读书,原来在国内读得很好,父母考虑,还是让他一个人锻炼,结果,孩子没有约束力,现在读得很不理想,哎。他妈妈后悔没有一起出来
1 回复 kylelong 2011-7-7 02:50
彩舟云淡: 生活最重要的,是家庭观念的延续、博爱仁慈的传承、个人价值观的体现、人生目标的达成,这才能体现“子女是我们自己生命的延续”的精神。

总结的好,我的一个朋 ...
这种情况是有的。
10 回复 來美六十年 2011-7-7 05:23
龍老師﹕﹕
好文。 不應陪讀。  大學生活亦是訓練孩子們獨立生活。
“子女是自己生命的延續 ”----絕對同意,而且體會到。
1 回复 kylelong 2011-7-7 06:38
來美六十年: 龍老師﹕﹕
好文。 不應陪讀。  大學生活亦是訓練孩子們獨立生活。
“子女是自己生命的延續 ”----絕對同意,而且體會到。
祝你开心。
2 回复 Rockbox 2011-7-7 10:40
“良好的家庭教育”是楼主提到的一个教育的关键词。但是“良好的家庭教育”应该是起始于孩子出生,一直到成年,而且最重要的的是开头的五六年,这五六年也影响到后来的青春叛逆期(老外所谓的teenage)。如果一个孩子16、18岁,还不能独立思考问题,独立生活、学习,那么对于这个孩子,其家庭教育就是失败的,陪读不会起到什么太大的正面作用,负面的作用恐怕更多。这个时候再来进行的家庭教育无论怎样也算不上是良好的家庭教育了。
5 回复 kylelong 2011-7-8 00:38
Rockbox: “良好的家庭教育”是楼主提到的一个教育的关键词。但是“良好的家庭教育”应该是起始于孩子出生,一直到成年,而且最重要的的是开头的五六年,这五六年也影响到 ...
嗯,有道理。园丁就是这个作用,从小培养。陪读不是良好的家庭教育的前提,而良好的家庭教育是确定独立性的前提。现代网络中,20-30岁的年轻人,不能独立思考问题的很多。谢谢点评。
1 回复 白露为霜 2011-7-8 08:38
“我的子女,我抚养长大,就一定得回报我”

古代没有RRSP,401K。孩子就是你的退休金。这也是一种社会契约。中国文化中把“孝”提到一个很高的位子。

退休金是欧美近代才出现的。但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自己的积蓄加上政府的退休金常常是不够的。最后可能还是要回归家庭,让子女承担更多。
3 回复 kylelong 2011-7-8 09:57
白露为霜: “我的子女,我抚养长大,就一定得回报我”

古代没有RRSP,401K。孩子就是你的退休金。这也是一种社会契约。中国文化中把“孝”提到一个很高的位子。

退休金是 ...
是啊,让子女承担,的确是社会问题。所以中国现在正在努力提高社会保障。而西方社会做得比较好。回报问题,最终还是一个“孝”字,我很赞同。这要看具体的家庭了。
5 回复 田奟 2011-8-8 21:28
同意
6 回复 kylelong 2011-8-8 22:10
田奟: 同意
谢谢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4-4-6 14:30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