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和欧美床上用品的标准尺寸对比 [2013/07]
- 猪肉各部位的食用方法 [2010/05]
- 加拿大人的收入税比对表 [2014/02]
- 胸口疼的原因分析与处理意见 [2014/11]
- 什么原因会导致心跳加快? [2013/05]
- 北美常见水产品中英文对照及吃法(网络更正版) [2009/08]
- 加拿大海洋三省自驾游全攻略 [2011/08]
- 北美市场9种品牌的“骨胶原”对比 [2014/04]
- 鲫鱼、鲗鱼、鲷鱼的区别 [2010/05]
- TB皮试阳性的判断及处理 [2011/11]
- 如何看懂英文的验血化验单? [2020/08]
- 洋葱的青苗能当葱吃吗? [2011/07]
- 海外华人回中国,用什么证件最好? [2013/11]
- 网络情缘的4大障碍 [2010/03]
- 中国人说英语为什么听起来没有礼貌? [2010/12]
- 为什么很多人对基督教比较反感? [2010/10]
- 世界各地的粽子集锦 [2019/06]
- 为什么海外华人回国要装穷? [2010/09]
- 对“异议”与“民运”人士的心理剖析 [2011/01]
- 国籍与爱国 [2009/06]
- 贝壳村“中秋圆月摄影有奖大赛” [2009/09]
- 贝壳村发展史 [2010/09]
- 我的人生历程:0岁 - 40岁 (图片集) [2009/03]
- 贝壳村村旗(草案) [2011/01]
- 2012贝壳村“多伦多夏令营”活动报道 [2012/07]
- 贝壳村集体大合影(和谐版) [2010/06]
- 今天我请客 [2010/08]
- 祝妈妈咪生日快乐! [2010/03]
- 2080年贝壳村村民上海大聚会 [2012/05]
母亲回忆她小学时期的春节
1949年之前,因为外公是秀才,私塾老师,又曾经在前政府供职,生活方面的宽裕就不用说了,家业是继承祖辈的“王府”。而母亲受到的初小教育,则是当地最好的,这也为后来成为老师打下了基础。
不过呢,外公外婆的“王府”当时在长江边的一座小县城,整个县城几乎都是木制平房,车辆也只有马车、板车和人力车。人们平时的衣着也是清一色的,偶尔看见一些年轻女人的印染花布衣服,那就是春节快到了,那时候似乎没有元旦一说。“王府”的人比较低调,即使是绫罗绸缎,也是黑色或蓝色。母亲小时候喜欢花色新衣服,但外面也要套一件深色衣服。
外婆是很虔诚的佛教徒,家中供着佛像,还有观音,烧香是从不间断的。母亲回忆说:当地有一座梅花山,也有庙宇,每逢佛教节日都是人山人海,但不记得寺庙名称了,只记得冬春时节漫山遍野的梅花,煞是好看。小时候很贪玩,经常跟随父母和哥姐去逛庙会,尤其是春节期间(一般是除夕到正月十五期间);有时候也跟随父母去长江边放生,主要是鳝鱼泥鳅之类的。
家里的茶馆、餐馆和麻将馆,在整个春节期间是当地最热闹的地方之一;遇到舞狮舞龙的在“王府”门口耍起来,外公外婆是一定要打发的。春节期间,家里还要请人唱折子戏,《女驸马》和《贵妃醉酒》是母亲最喜欢的。外公是私塾老师,当地送礼的学生家长很多,与现在的情形差不多,家里是不缺吃的。腊月二十三,是佛教的小年。外公外婆一家也加过腊月二十四,因为这是普通人的小年,“王府”只是想多一个节日罢了。
那时候,母亲还是小学阶段,除了学校的学习,外公在家里还要教珠算,外婆还要教女红(外婆的女红是县里有名的)。母亲说:记得在上小学时,每天放学回家,都必须在灶门口念一段经书之后才能吃饭,可见,父母管教也是很严的。什么《太阳经》、《司命经》等等,现在还记得里面的几句。腊月二十三晚饭后,给灶王爷送行,是一定要吃糖瓜(姜糖)的。春节前,家里准备年货时,母亲小时候就记得吃,还有就是穿新衣、放鞭炮。
逛庙会,或者平日里到了庙堂,吃斋念经也是常有的事情。但母亲那时候在学校寄宿,经常不去庙堂上香念经。外婆心软,就只好代替母亲吃斋。母亲当时心里很爽:自己终于又逃脱了一次,可以在学校里吃鱼吃肉。后来母亲回忆说:像这样逃避,其实是放弃了一次净化心灵的机会。不过,母亲还是很感激外婆的教诲,经常这样说:我的善根和佛缘,从小就是你外婆培养的。
外公外婆一家虽然也算是富裕人家,但在春节期间,也要吃“百家饭”。据湖北民俗,小孩子吃“百家饭”,就可受到百家的庇护,免除灾难。所谓“百家饭”,就是到一百户人家(主要是亲朋好友),各家讨一汤匙“现饭剩饭”,回家放在大簸箕里,在太阳下晒干,然后磨成面粉,再做成早餐吃。外婆担心母亲不爱吃,就在粉末里面加了蜂蜜,母亲当时不知道,就觉得太好吃了!后来母亲听我舅舅和姨妈说起来,才知道其中的原委。有一年老家遭遇龙卷风,“王府”几乎被毁,母亲却因躲避在方桌下面而生存下来。现在母亲还经常回忆说:吃了“百家饭”,消灾保平安。
听母亲回忆这些故事之后,姐姐说:原来,地主家的千金小姐也不好混啊!
相关阅读:
外婆的三寸金莲
https://www.backchina.com/blog/250647/article-74082.html#.UuWy0bKDF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