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和欧美床上用品的标准尺寸对比 [2013/07]
- 猪肉各部位的食用方法 [2010/05]
- 加拿大人的收入税比对表 [2014/02]
- 胸口疼的原因分析与处理意见 [2014/11]
- 什么原因会导致心跳加快? [2013/05]
- 北美常见水产品中英文对照及吃法(网络更正版) [2009/08]
- 加拿大海洋三省自驾游全攻略 [2011/08]
- 北美市场9种品牌的“骨胶原”对比 [2014/04]
- 鲫鱼、鲗鱼、鲷鱼的区别 [2010/05]
- TB皮试阳性的判断及处理 [2011/11]
- 如何看懂英文的验血化验单? [2020/08]
- 洋葱的青苗能当葱吃吗? [2011/07]
- 海外华人回中国,用什么证件最好? [2013/11]
- 网络情缘的4大障碍 [2010/03]
- 中国人说英语为什么听起来没有礼貌? [2010/12]
- 为什么很多人对基督教比较反感? [2010/10]
- 世界各地的粽子集锦 [2019/06]
- 为什么海外华人回国要装穷? [2010/09]
- 对“异议”与“民运”人士的心理剖析 [2011/01]
- 国籍与爱国 [2009/06]
- 贝壳村“中秋圆月摄影有奖大赛” [2009/09]
- 贝壳村发展史 [2010/09]
- 我的人生历程:0岁 - 40岁 (图片集) [2009/03]
- 贝壳村村旗(草案) [2011/01]
- 2012贝壳村“多伦多夏令营”活动报道 [2012/07]
- 贝壳村集体大合影(和谐版) [2010/06]
- 今天我请客 [2010/08]
- 祝妈妈咪生日快乐! [2010/03]
- 2080年贝壳村村民上海大聚会 [2012/05]
高楼大厦平地起
孩童教育智添益
祖孙情深传家训
如水人生忍为一
机械厂在大庆路修职工宿舍,在当地也是一个轰动性新闻。那是6栋4层楼的楼房,基本解决了全厂职工的居住问题,我们一家分配在2层。流行的家庭四大件好像是手表、自行车、收音机和缝纫机,我们家也都有了。家里第一次有了自来水,那种感觉,就好像我们已经进入“共产主义”。
新家离学校近了,上学只需走半个小时。我也加入了“红小兵”,菱形的袖章别在左边衣袖上,挺神气的,有时候也把姐姐的“红卫兵”袖章偷偷拿出来戴一戴(当我想加入“红卫兵”的时候,文革就结束了)。那时,最令父母头疼的事情,就是每天早上要记得带“红樱枪”,那是每个学生在上课前集合操练时必备的。我们的“红樱枪”都是父亲做的,竹竿是父亲多余的钓鱼杆,先用白纸包卷,再用红色纸条斜着包一圈,就形成了红白相间的“枪杆”,头上用铁丝铰一个菱形的“梭镖”,最后还要用红纸条做成穗,粘贴在“梭镖”下方的杠杆上。
放学后,小伙伴们聚集在一起甩烟盒。我们按照香烟发行的年代和城市来“规定”它们的价值大小(比如1千、2千、1万、2万等等),折叠成三角形,然后每人拿出几个,放在一起甩在地上,吹气拍打。谁的“大”,而且压住别人“小”的,那就全部归“大”家。大学毕业后,我清理学生时代的“财产”时,居然发现我拥有好几千枚老烟盒的“家当”。现在看来都是古董了,市场价值不菲。
除了甩烟盒,我们还玩一些以前的老游戏,什么打弹珠、跳房子、跳绳子等等。附近有很多工地,都是正在修建新的楼房,有很多鹅卵石和细沙,这就成了我们的“游乐场”。我们在鹅卵石堆里寻找奇形怪状、五颜六色或者有花纹的鹅卵石,当作自己的“宝贝”;在细沙堆里做“陷阱”,让其它伙伴找,一旦误入“歧途”掉进去,就算失败。
到了晚上,邻居小伙伴们自由组成“小喇叭宣传队”,每人手里拿一个自制的纸话筒。然后,我们排成一列,穿行在居民宿舍之间,并一起大声叫喊“防火防盗,小心火烛”。现在看来,那是我小时候的第一次“义工”。与义工不同的是,还要给学校老师写“课外活动小结”。
大庆路,是那个年代的产物。不过,这里也确实钻探过石油,我们住的宿舍旁边就有一口废弃被封的油井,我们经常丢小石头进去,听落入水中的声音。工厂附近有一所大学――江汉石油学院,是当时全市唯一的大学。那时的大学,好像管理比较松散,也没有大门,我经常去校园玩耍。有时候还偷偷站在教室外面“听课”,只是听不懂。不过,有一次听见教室里面有唱歌,而且是很熟悉、很流行的革命歌曲――《金色的太阳》。我记得歌词是这样的:金色的太阳升起在东方,光芒万丈。东风万里,鲜花开放,红旗像大海洋。伟大的导师,英明的领袖,敬爱的毛主席!革命人民心中的太阳,心中的红太阳。万岁,毛主席!
开始没听懂他们唱什么,叽哩咕噜的,后来才明白是英语课,他们唱的是英文歌。经常去听,就只学会了最后一句:
Long live, Chairman Mao!
Long live, Chairman Mao!
Long live, Long live, Chairman Mao!
Long live, Chairman Mao!
父亲学的是俄语,母亲就读的师范学校不学外语,姐姐也还没有学英语,我就成了家里唯一可以说一句英语的人,而且是唱出来的,特自豪。英语也是革命的工具啊!只是出国后,这句完全没用。前几年,“江汉石油学院”改名“长江大学”,我特意到绿树成荫的校园参观过,更没有料到的是会被校方聘为那里的兼职教授。
那时的露天电影院很多,江汉石油学院有,工厂也有,只是在同一时间播映不同的影片,电影消息也传播很快。所谓“露天电影院”,就是在一个操场中架起2跟柱子,中间悬挂白色的幕布,大家都是自带凳子,也有很多人站着看。如果去晚了,就只能看反面。有时候看到很多人是左撇子就觉得奇怪,原来已经看得如神了,忘记是反面(大学时代也有这样的露天电影)。没有公交车,父亲的肩背,就是我“坐骑”。下小雨,很多人也是坚持看完;如果是大雨,那就赶紧回家。流行的雨伞是一种现在大家戏称为“黄金叶”的老式木制油布伞,一到雨天,大街上就是清一色的“黄金叶”。
播映的电影以《八个样板戏》为主,就是《红灯记》、《沙家浜》、《红色娘子军》、《龙江颂》、《海港》、《白毛女》、《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后还加了2部:《杜鹃山》和《平原作战》。每次播映电影前,一定有“加映”,内容主要是毛主席接见外宾、毛主席视察全国各地以及祖国的工农业生产等等。只要有毛主席出现,全场就一片欢腾,大家一起鼓掌。有一次,露天电影播映《宇宙》,激起了我对科学和自然的极大兴趣,后来初中时还自制过一个2米高的大型“天文望远镜”,可以看见月亮上面的环行山。现在这“宝贝”还在老家收藏着。
不久,外祖母和我们住一起了,她也是第一次看见这样的“雄伟”楼房。似乎谁也不愿意提起外祖父之死,据推测,当时的外祖母也应该是当地的一代名媛。外祖母曾经给我回忆过一些片段:家里有很多房子和田地,佣人丫环一大堆;日本人入侵时,家里也曾遭殃,四处流浪;有一位表叔参加了“洪湖赤卫队”,后来牺牲了;解放初期,政府没收了几乎全部财产。外祖母是何等精明之人,“私藏”了很多值钱的东西,当时手中还拿着电影里贵妇人常用的一串银制首饰。外祖母认识字不多,清朝时期的女性是不允许识字的,但“女红”绝对是一流的。受外祖父的影响,外祖母也学会了很多古诗、农谚和民谣。我认识的字不多,也记了满满一个笔记本,至今还收藏着,虽然很多地方都是用汉语拼音代替的。
三寸金莲,很多人都没有亲眼见过。第一次给外祖母洗脚时,的确是非常惊讶:大拇指没有什么不同,后面4个脚趾卷在一起,形成一个45度的角,包住脚底。用尺子一量,就是三寸!当时就想:看着都疼,怎么走路?但在封建时代,如果女性没有“三寸金莲”,是永远也嫁不出去的,何况外祖父家里也是官宦人家。母亲回忆说,舅舅也曾经帮外祖母“裹脚”,一边裹,一边哭,棉布上总是有血。我也帮外祖母剪过脚趾甲,手一直发抖,担心剪出血来。
后来,姐姐去市里较好的学校上学了,中午不回家,而父母亲在工厂吃饭,我每天中午只能回家吃饭。外祖母白天在家里听收音机、和金鱼说话。中午我一进门,外祖母就已经把我的饭菜做好了,热在锅里。当一楼有人吆喝“爆米花”时,外祖母就是迈着那双小脚,手里拿着一碗米和一个筲箕,一步一步走下楼,然后又拿上楼。当我回家时,有松脆的爆米花吃,有时候是爆玉米花或者红薯(当地称红苕)片,心里只有“开心”二字。有时候,我也牵着外祖母的手,一大一小2个人去爆米花,看着那水葫芦式的高压罐在炉子上烤,直到震耳欲聋的响声传遍四周,赶紧捂住外祖母的耳朵,而外祖母却捂住我的耳朵,然后是眼泪随着笑声一起出来。现在回忆起来,我不能说是太幸福了,而是无法用文字描述现在的感觉了。
那段时间,虽然没有死里逃生的经历,但有2次小小的劫难。一次是在冬季,虽然穿着棉衣棉裤,掉进一个大冰窟窿里,自己也爬上来了,最后在家里病了很长时间。还有一次是在夏季,赤脚踏进刚出炉的一大堆炭灰,双脚全部起水泡,也是在家里休息了好长时间。
水火无情啊。不可否认,在那个水与火交织的年代,中华民族具有超强的忍受力。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精神”体现的正是“水”与“火”的对立统一与交融。在忍的世界里,没有瞋恨,没有嫉妒,只有和平与包容。唯有那些不只是坚硬,且更多一些柔韧和弹性的人,才能克服更多的困难,战胜更多的挫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