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和欧美床上用品的标准尺寸对比 [2013/07]
- 猪肉各部位的食用方法 [2010/05]
- 加拿大人的收入税比对表 [2014/02]
- 胸口疼的原因分析与处理意见 [2014/11]
- 什么原因会导致心跳加快? [2013/05]
- 北美常见水产品中英文对照及吃法(网络更正版) [2009/08]
- 加拿大海洋三省自驾游全攻略 [2011/08]
- 北美市场9种品牌的“骨胶原”对比 [2014/04]
- 鲫鱼、鲗鱼、鲷鱼的区别 [2010/05]
- TB皮试阳性的判断及处理 [2011/11]
- 如何看懂英文的验血化验单? [2020/08]
- 洋葱的青苗能当葱吃吗? [2011/07]
- 海外华人回中国,用什么证件最好? [2013/11]
- 网络情缘的4大障碍 [2010/03]
- 中国人说英语为什么听起来没有礼貌? [2010/12]
- 为什么很多人对基督教比较反感? [2010/10]
- 世界各地的粽子集锦 [2019/06]
- 为什么海外华人回国要装穷? [2010/09]
- 对“异议”与“民运”人士的心理剖析 [2011/01]
- 国籍与爱国 [2009/06]
- 贝壳村“中秋圆月摄影有奖大赛” [2009/09]
- 贝壳村发展史 [2010/09]
- 我的人生历程:0岁 - 40岁 (图片集) [2009/03]
- 贝壳村村旗(草案) [2011/01]
- 2012贝壳村“多伦多夏令营”活动报道 [2012/07]
- 贝壳村集体大合影(和谐版) [2010/06]
- 今天我请客 [2010/08]
- 祝妈妈咪生日快乐! [2010/03]
- 2080年贝壳村村民上海大聚会 [2012/05]
长江后浪推前浪
乡间手艺代代传
孩童不知艰辛苦
往事如初忆打糖
祖祖辈辈喝长江水长大,的确是一种幸福。
小时候经常去父亲的另一个“家”――父亲的“过继”父母的家。父亲的“过继”父母原本没有子女,需要有人“传宗接代”。而且祖父母家里,父亲的兄弟姐妹10个,生活也很困难。走出去,也许可以开辟一个新天地。我称父亲的“过继”父母为“爹爹”、“婆婆”。
“爹爹”“婆婆”的家在长江南岸,要坐轮船去。小时候,我是什么时候第一次去的,已经不记得了,反正记得从小就多次坐轮船,母亲的娘家也是在那附近。但有一次印象特别深,就被那里的“高山”迷住了。从小在江汉平原长大,没见过啊。第一天就爬上了山顶,现在回忆也就几百米高。
山边时常有爆破的声音,“婆婆”说是在炸山。“婆婆”当时在生产队做事――锤石头,就是用旧的板车外胎做成一个环,把大的石头放中间,然后用铁锤打碎。那个“环”的作用就是以免石头到处飞溅、伤人,据说碎石头是用来修铁路的。我和姐姐也试过几下,累得要死,没那本事长时间锤打,但我们也有自己的优势,因为“婆婆”不识字、不会算术。每做完一天的活,把碎石头上交到生产队后,“婆婆”都要自己做个记录,家里的木门背后用绳子吊着一个本子,上面密密麻麻写满“正”字,我和姐姐就帮忙数,然后加起来。“婆婆”要按照这个数去生产队拿“工分”。
我和姐姐还帮“婆婆”做另外一件事――打黄豆。不记得当时的黄豆是哪里来的了,估计也是生产队的。待黄豆(连同豆荚)晒干后,“婆婆”就用一个竹子制的“家伙”打,竹竿头上有一个可以从内向外、垂直旋转的竹板。先举起来,然后用力打在黄豆荚上,由于豆荚晒干后很脆,黄豆就容易出来。而那个可旋转的竹板,由于在第二次用力时,可以加上旋转时的旋转加速离心力,就比普通木棍打起来更加省力。中国劳动人民好伟大啊!
无论是锤石头,还是打黄豆,虽然省力,但我还是没有姐姐能干,几下手就起泡了,而且石头、黄豆到处飞。能够经常下乡“体验”生活,玩一把在城市里没有见过的“稀奇古怪”,也是一大乐趣。
“婆婆”还会划船,一只小小的木舟,但只有一只桨,系挂在船边。“婆婆”带着我和姐姐去一条与长江连通的小河里摘篙苞,并细心告诉我们要在水草中仔细寻找,应该摘饱满的、淡绿色的、矮一点的,那样才是最嫩的。我看准后,轻轻用手掰断篙苞的茎,“叭”地一声,就落在我手里,然后去掉外皮,放入篮子里。不久,满船都弥漫着篙苞淡淡的水草清香。回家后,“婆婆”用猪肉炒篙苞,那种鲜嫩的味道,就好像连同自己的舌头都可以吃进去一样。
在“爹爹”“婆婆”家的时间,“婆婆”每次都拿出我们最爱吃的芝麻打糖,一种用白糖、糯米、芝麻、生姜等按比例混合打制而成的糖块。表面看上去,芝麻打糖很硬很结实,很大一块,都是“爹爹”“婆婆”自己做的。用菜刀轻轻一碰,就裂开;放进嘴里,很快就软化了,又香又甜又脆。父亲从小就是吃这个长大的,好幸福哦!我们每次回自己的家,就带上很多,几乎是全部拿光。现在市面上好像有类似的打糖,但吃过以后,感觉就是不如以前,不知道是“什么”变了。
“爹爹”“婆婆”的家离长江边很近,走路3、5分钟就到了。每次去江边玩,就看见“爹爹”在做木工活,其实,“爹爹”就是一个船木匠。江边有很多正在修建的船,“爹爹”的绝活就是可以把直直的木头“弄”成弯弯的,因为船体都是弧形的。我开始不知道是怎么弄弯的,但有一次“爹爹”给我做了一个小凳子,而且我亲眼看见他做。“爹爹”用一种弯弯的刨子(刨刀却是直的),然后在直直的木头上削,直到变成一个弧形的凳子。坐在上面舒服极了!这可是我上大学时才了解的人体生理曲度的原理哦。再次感叹中国劳动人民的伟大啊!
木工活完成以后,还要用铁钉、麻丝、石灰等多到工序固定、密封。然后,把船底部朝上,刷上桐油,让太阳晒干,而且桐油要刷很多次,直到有一层厚厚的桐油盖在木头上,才能保证不漏水。在江边,常看见一群船工将修好的船用很长的绳子拖入江中,两排人一起用力,并喊着整齐的号子。见那些船工个个都是赤脚,我也学着赤脚,走在江边的沙滩上。啊呀!那个感觉就像是躺在丝绸缎面的被窝上面,有一种想立即“就地打滚”的冲动。
父亲就是在这样一个环境中长大,自然学会了木工活,现在还经常在家里做凳子椅子什么的。我后来也学会几招,至少刨子、锯子、凿子、墨线等等的使用基本会了,也不枉木匠“后人”。
为了感激“爹爹”“婆婆”的热情,我回去后特意画了一张“长须鲸”的蜡笔画,并签上自己的“大名”,希望“爹爹”能够做一只很大很大的船,将来可以去捕捉大海里的“长须鲸”。这幅画,现在还归我母亲保管,也是我第一次用“中国邮政”从沙市邮寄到“爹爹”“婆婆”家的。
“爹爹”“婆婆”的家离母亲的娘家(外祖母家,当时是姨妈一家居住)也不远,那时虽没有公交车,走路半天就到了。一到姨妈家,表哥表姐就出来迎接我们,后来还特意去看了看父亲母亲念书的那个高中。姨妈回忆说,我父亲在高中时吹得一管优美的笛子,母亲是当地有名的歌舞尖子(按照现在的说法就是“超女”)。母亲和班上其他9个女生演出的“十姐妹”、“采莲船”等歌舞,轰动全城。不过,当我们进入父母亲原来的高中校园时,已经看不到往日的风采了,仍旧是平房、木屋和泥巴操场。操场的中间有一根栓有喇叭的木柱,喇叭里面播出的是革命歌曲《社会主义好》。
在姨妈家最开心的事情,就是和表哥一起打年糕和磨沉浆。
院子里有一个凹形的石头,把泡好的糯米放进去,然后用一根木头使劲杵,直到全部打成一团,粘乎乎的。然后放到锅里去蒸,后面都是姨妈做的,我就不知道了。虽然累得要死,但可以吃到自己亲手打的年糕,心里很有成就感。只是一直担心有小虫子飞进去,我会不会刚好吃到。
而磨沉浆可以坐着,石磨不大,上下2层,我可以推动,边缘有一个“加料孔”,但我做得较多的还是“添加糯米”的活,表哥力气大,推磨!电影里经常看见一头毛驴拉磨,我就学着说:“驭!”、“驾!”、“驾!”表哥又气又好笑。沉浆磨完后,先用布袋装好,再挂在一根竹竿上,下面用脸盆接多余的水份,几天后就可以吃了。沉浆可以用来做很多好吃的东西,水煮的、油炸的、圆圆的、扁扁的,能吃就行。我现在也不知道叫什么名字了。
此外,表哥还有很多“拿手好戏”,不仅会用纸折“魔鹰”(有单头的、双头的和4头的),还会用竹片做“旋转飞叶”和“飞去来器”,当然,这些手艺最后都传授给我了,至今不忘。
参加工作以后,经常去农村山区考察、采样,也常听到炸山的声音。这使我回味起童年那又香又甜又脆的芝麻打糖,还想起铁路边那些小小的碎石,说不定其中有一块就是我亲手锤过的小石头。十多年前,我最后一次去父亲的“过继”父母的家,那个房子早已不存在了,原址上已经修建起一个大型造船厂。而姨妈的家,也已经搬进市中心的市委大院,姨爹工作单位的住房。
人生的路是漫长的,在我们的记忆中往往盛着太多的往事。这往事有喜、有忧、有欢、有悲。我们应该淡忘不该记忆的往事,而记住那美好生活的时光!记住那获得心情愉悦的快乐与成功,我们才会在人生的征途中留下轻装的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