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伦多生活工作面面观(3)

作者:kylelong  于 2008-12-14 07:16 发表于 最热闹的华人社交网络--贝壳村

作者分类:国外生活|通用分类:其它日志|已有6评论

关键词:

3,工作职位

       1)找工作:加拿大人少,工作单位少,工作职位少,不过,失业率却比较低,好像是5.8%。2008年全球金融风暴,加拿大受影响较大。在11月份,加拿大经济表现不佳,导致了71000个工作岗位的流失,这是25年来最严重的情况。失业率上升,达到6.3%。虽然现在加拿大处于经济危机,下岗很多,但是长远来看,每10年有一两年经济危机在资本主义社会是很正常的,过了危机找工作还是不难的。随着中国的发展,也会像北美一样,有经济繁荣也有经济危机,现在的新浪、网易、中国电信等就已经暴露了中国IT泡沫爆炸的隐忧(比较:中国官方公布的失业率为7%,如果在城市中加上下岗职工和大学毕业生,中国城镇的失业率在20%以上)。在加拿大,若以中国大陆﹑香港﹑台湾出生的新移民作出比较,香港出生者的就业情况最佳,失业率是9.3%;中国大陆出生者是12.5%;台湾出生者的失业率是16.1%(比较:美国失业率3.9;台湾,4.0;香港,3.3;日本,4.8;韩国,3.1;新加坡,2.0;英国,5.6;德国,8.3,以上均为2007年数据)。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来加拿大的华人移民主要来自香港,然后是台湾人。到了近两年,香港和台湾移民已经有很多回流,反而大陆的移民占了大多数。每年从大陆到加拿大的移民有5万之众,大部分是技术移民。

加拿大的税收很重,而且经济又不景气,在这里做买卖能赚大钱的很少,绝对不如在大陆做买卖合算,这就是为什么很多香港台湾人回流的原因。如果想来加拿大目的是为了挣大钱,那你绝对是想错了。加拿大不象美国,工资比美国低,个人所得税又比美国重。在加拿大如果能拿到10万加元每年(税前),那么你绝对算是高收入了,很少有人能拿到这个数字,包括加拿大本地人。10万加元税后是5万多不到6万加元。因为加拿大消费水平毕竟比中国高,所以这个收入水平也就等同于在中国15万人民币左右的水平(北京上海等地),算不上什么。所以,我在这里提醒大家,来加拿大之前一定要考虑清楚。如果你原来在外企做,或者月收入超过67千人民币,那就最好别来加拿大,除非为了读书深造,或者你有把握拿到10万加元(税前)的年薪。来加拿大很有可能让你的生活水平倒退许多年,我还要说一句移民中介公司,他们在国内宣传时是决口不提这些的,大家要想清楚。当然如果在国内月薪只有一两千人民币,出来闯闯还是值。

找工作一般通过几种途径:网络(学校、公司、政府部门的网站)、朋友介绍、职业介绍部门、专业人士团体、报刊等。很多学生在业余时间打工,很普遍。加拿大政府有一个最低工资水平,没有老板可以少给,多伦多(安大略省)是8.75/小时(加拿大最高为10/小时,最低为7.45/小时)。加拿大的工会有很强的能力,可以号召罢工,提高待遇,是找工作的一个参考指标。中国的工会都是听命于单位的一把手,实际上在维护职工的权益方面没有任何作用,也没有罢工的自由。

        加拿大表面上承认中国人的中国学历,而实际上,在平等竞争中,中国人没有优势(语言可能是主要问题),即使中国人拥有加拿大学历。但是,在加拿大找工作,有一个加拿大的学历总比没有强。很多餐馆情人,也要看加拿大工作经历,更不要说研究工作了。不一定就是歧视华人,也许对其它人种也一样。粤语很重要,因为多伦多的华人公司,大多数是香港人开的。即使是西人开的公司,因为华人服务多,会粤语就是一个优势。加拿大是双语国家,英语和法语,但北美自由贸易区包括墨西哥,所以西班牙语也很重要。现在汉语也开始受到重视,主要是因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加拿大华人的增加。

2)种类:临时工、合同工、固定工、政府部门职工等。很多加拿大人换工作比较快,尤其是公司的职位,但也有固定一个单位直到退休的,一般是学校、政府部门。也有很多人自己开公司、开商店。加拿大人不在乎工作的种类,只要有事情做,而且是自己喜欢的职业就可以了(比如,加拿大工资最高的是橄榄球运动员,而总理的工资并不高)。频繁变换职业身份,没有什么了不起。有一华人,来加拿大6年多,从事过不下10个职业,从快餐店服务员到赌场发牌员,从中文教师到电话推销员,从送晨报的到送比萨饼的,从流水线工人到公司小职员,频繁地身份转换,而且职业属性五花八门,对于华人来说原来是不可想象的。多伦多大学有一个加拿大本地的女博后,老公是一个水管工人,小家庭生活很幸福;学校的老师相互介绍认识后,大家都可以接受。这一点与中国不同,中国讲求门当户对,做官或者财富是第一位的。

3)稳定性。加拿大的正式工作几乎都是合同工,老板或者单位的头头,一般不会随便炒鱿鱼,是受法律和工会保护的,尤其是研究所,除非自己想跳槽。加拿大是一个移民国家,公民来自世界各国,老板雇用人,主要看工作能力,而不是中国的领导看你是否会拍马屁。中国的职业,无论什么工作、什么职位,只要领导不喜欢,你就走人,工会只是摆设。中国现在实际上实行的是早期的资本主义(是社会主义形式下的资本主义),加拿大实行的是现代的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形式下的社会主义)。很难讲什么制度是好的或不好的,适合自己国家的制度,就是好的,但需要不断改进,有利于人民大众的利益,才是正确选择。

4)中国人在加拿大找工作的3个层次。有相当多的人,在中国是从事计算机工作的,但来了之后却长时间找不到工作。45个月找到算快的,810个月找到,也不算差。而在这里短期学校学习几个月,毕业后12个月找到工作的大有人在。如果说是在国内从事计算机工作,要看你是否真正做具体的技术工作;到加拿大,第一步是找最初级的程序员,网络维护员。如果你坚持认为你曾经是系统分析师,或数据库及网络管理DBA,这里的公司因为你没有加拿大工作经验而不会雇你;这里要编的程序,以商业应用方面的为多。工业控制方面的较少。你是否在这方面有较深的知识,是否做过大的项目;做网络维护,HELP DESK桌面帮助,要求英语能力强。

找工作,是这样三个层次:

A,高中毕业生就可以做,不需要很多专业知识的工作。年薪一般在1.52.5万元。我们一般称之为“打工”。其中又分为体力劳动为主,不大需要英语的工作,比如衣厂、餐馆厨师和帮厨;需要英语的工作,比如收款员cashier、餐馆服务员waiter / waitress。显然,需要语言好的工作,工作环境和收入都优于不需英语的工作。

B,专业技师、技工,英语叫technologisttechnician。年薪一般在2.54.5万元。对于加拿大人来说,只要有中专college以上学历,即两年的专业学习就可以胜任的工作。绝大多数具有本科、硕士甚至博士学历的新移民找到的最好工作就是技师,包括设备维护技师,还有国内医生转行做医学实验室的实验员,医院里超声、心电操作技师。计算机程序员不叫技师,也是专业工作,并不需要特别的专业证书,而收入远高于其他工作,年薪在3.56万元。

C,专业人士professional。年薪一般在48万元或更高。需要加拿大或英联邦国家的本科以上学历,并取得专业证书license。比如注册护士、注册会计师、医生、工程师。中国留学生,经过几年的艰苦学习之后,如果找到自己对口的专业工作,都是这一类的工作。有其他国家的学历,比如日本、德国、中国,虽然说是承认,但是要经过一系列的考试,花费数年时间才能取得专业证书license,从事相应的工作(见安大略工程师协会网址:www.peo.on.ca)。

就业市场,不仅分等级,还要看是否热门。取得加拿大硕士或博士学位的人,假如他的专业是化工、生物、建筑等冷门专业,也很难找到工作。而计算机软件这一大热门专业,却不强调学历而讲究工作经历,10万以上年薪的也不在少数。即使没有加拿大学历,语言也差点儿,只要有真本事,也可以找到高薪工作。

    (5)大学或研究所的科研体制。整个加拿大的生活节奏、工作节奏要比中国慢很多,因而表现出一些加拿大的政府部门办事效率不高,但是,大部分还是可以的,总会给你办理,而且不会有问题,也不用走后门,不用请客送礼。在加拿大可能存在办公室政治,也就是一个办公室可能分几派,分别支持不同的党派。但是我很少看到加拿大人为了支持不同的党派,走后门、拉关系(可能也有,只是普通人不做而已),也不会因为支持不同的党派,政治观点不同而在学术上和生活中相互产生隔阂。在加拿大,党派与学术是分开的,学术就是工作的全部,党派几乎就是一种业余活动,与体育活动没有多大差别,没有人会为了入党去做一些违法,或者走后门之类的事情。

    多伦多大学研究所的老板(所长)一般不对大家发号施令,如果不是有人介绍,大家都不知道谁是老板(没有人说请某某领导说话之类的),而且也没有什么党委、纪委,只有人力资源部、财务室和办公室;工会是独立于研究所之外的,不受研究所所长领导。每周一次的全所学术会议,他才出来说几句话,也是关于学术方面的(没有全所会议来讨论所内的杂务),而平时的实验室会议,都是自己实验室的小老板主持,询问研究进展,解决一些问题。研究人员没有什么事情需要找所长,因为各个部门都做自己的事情,负责管理自己的业务,一切按照规章制度办事;研究人员如果有事情,直接找部门负责人解决就可以了。在加拿大工作,只需要科研,你自己不必管行政,可以花更多的时间在科研上。大家都比较随和,实际上,实验室的人来自不同国家,有不同文化背景和宗教信仰。比如,有个研究所80个人,其中华人大约15个,包括台湾和香港的。其它还有法国、英国、俄罗斯、日本、韩国、印度、德国等等国家的人。有些情况下,也有人讲法语,在加拿大,法语是正式的官方语言。

    中国是实行行政高于学术的体制。也就是说在研究所或者大学里面,党的书记说话第一,所长或者校长第二。当然,很多情况下,书记都是所长或者校长兼职。在具体的日常工作中,表现出的一些事情令人难以理解。比如可以每周开一次党的会议(包括政治学习和解决杂事),而学术会议一年才几次;所长或者校长本身是学术带头人,忙得不亦乐乎,结果是两头顾不上,年底评比还得照顾;在学术领域有(或者510年左右可能会有)成就的学者,积极鼓励入党(党费不多,一年几百块,按工资比例;还得参加一段时间政治学习),但是很多人为了入党而拉关系、结帮派,非党员的专家和学者一般是不会被政界和学术界认可的;专家和学者一般都要有一个官职(主任或者委员等等),无论大小,而且是非学术性的。在中国当官,是领导和上级指定的,而不是靠自己的能力或者由群众选举的。其结果是官官相卫、贪污腐败、打击异己,人们之间的敌对意识较强。这些都是中国特色,几千年形成的官文化。当然,单位一把手专制的优点,就是办事效率极高,无论最后结果是好是坏。在中国工作,需要2套体系:科研和行政。表面上是体现民主集中,实际上,所有事情还是书记所长一人说了算,规章制度只是一个摆设。

    (6)大学或研究所的科研项目和待遇分配。多伦多大学的老师的工作业绩以及职称评定好像是5年一次,而且也不是全部都参加评比;老师或者教授也都是合同制度,好像也是5年一次。大概要看这个老师拿多少课题和经费,学生和授课多少,发表的高水平论文等等(与中国的情况一样)。普通教师和研究人员,年底不用搞评比鉴定,也不评好中差,只要按照合同,或者老板要求的任务完成就可以了,当然,如果工作能力实在太差,老板也不会讲情面。在加拿大工作轻松,没有压力,主要原因:一是没有官位和级别,上下级雇佣关系简单。没有人事事务上的麻烦,也不用走后门、拉关系;二是科研任务明确,分工合作,经费充足。大多数课题,也是每年审核一次,而中国是每年两次。在加拿大,工资也是按照合同拿,不会多也不会少,没有中国的所谓绩效工资,也没有什么扣发工资一说,当然也没有什么年终奖(一些公司会有年终奖);三是加拿大人际关系简单,同事之间的深入交流,仅仅在学术方面,家庭方面,休假旅游等等方面,甚至不谈及个人信仰和党派;人们之间的聚会和离别,也送纪念品、送卡片、喝酒,但是绝对没有中国人的“人情费”,据说一个大城市的中国人每年的人情费高达几千元。对于中国人来说,在新的环境中,会促进继续学习,促进大脑的运转,毕竟所有的知识都要用英语来表达和理解,据说会2种语言的人更加长寿。这是换一个新的工作环境带来的好处。

    加拿大在研究项目额经费方面,有国家资助的,约占30%,但大部分经费来自公司的开发基金和学术团体协会的赞助基金,这一点与中国刚好相反。最后完成的结果也就不同:在加拿大,项目的完成多数受公司或团体监督,要有评估,今后才有进一步的开发基金,所以加拿大是一个讲诚信的国家;在中国,项目的完成多数受领导监督,所以只要与领导搞好关系,不怕完不成任务,即使有问题,一顿饭就可以解决,所以中国是一个讲烟酒饭局的国家。加拿大的国家基金或者某个政府部门的项目经费数目一般很大,由于加拿大是一个讲信用的国家,如果国家基金的项目没有完成或者完成不好,今后就不可能再获得国家或政府部门资助,而在中国,有关系就行。

    虽说在加拿大“后门和关系”不是很重要,但普通的人际关也是常识关。有的单位对关系不重视,而有的单位则十分重视。“西人和华人之间的文化差异太大了,很难沟通。”这是最常听到的回答。语言是一方面,钱也是个问题。常识是,请西人时应当讲点起码的礼节。比如约对方在餐馆见面,那就意味着要请对方吃饭。约在哪个咖啡馆见面,少不了要请对方喝杯咖啡。如果做不到这一点,那明显就是失礼。许多新老移民因为手头拮据,就不敢请西人在这类地方见面。但你想融入和崛起在西人占多数的主流社会,你不主动,西人不会主动。

    在中国,大多数情况下,重大科研项目仍旧是国家分配原则,还是单位领导说了算,说给谁就给谁。所以,专家和学者一定要与领导意见一致,并极力拍马屁、讨好领导。也有一些国家级课题是通过投标招标进行的,这就更加需要与评委和领导走后门、拉关系,才能够拿到。所谓的申报科研课题项目,不过是给大众看看的一个过程。有了科研项目,就有了研究经费;同时,项目主持人自己可以提成10%(没有税的私人所得),然后给上级领导回扣。国家发的工资只是很少一部份(大约三分之一),很大的部分来自所谓“绩效工资”。教授(副教授)或者研究员(副研究员)等等,按照科研职称的不同级别拿不同的待遇,是国家规定的(每年的评定职称是单位走后门拉关系的集中时间),但是这只是说明你有拿这个待遇的资格,但不一定能拿到那个“绩效工资”。要想拿到,你必须完成与职称相应的工作任务,比如每年几篇SCI论文,多少金额的课题经费,指导多少研究生,举办几次学术讲座,有几个课题验收等等。一个教授或者研究员的年底评比材料大概有100页左右,才能有分量。最后评比(多数情况下是所长办公会决定),你应该拿多少工资。整个时间大概要一个月,这是繁忙的一个月。这种竞争,是金钱财富的竞争,而不是学术自由的竞争。在中国,攀比不仅仅存在生活上,也存在于学术界。

    中国的课题经费由课题主持人说了算,自己管理,只要完成工作任务就行,不过,如何完成,什么标准,也就是自己说,因为合同的内容是有很大弹性的;即使有问题,在最后验收时,也就是一顿饭和红包就可以搞定。由于管理上的问题,报销发票可以是随意的,没有限制,所以课题经费的一半能用于研究就是比较好的。在多伦多大学做研究,课题经费的使用和审核比较严格,经费全部在信用卡上,每月的开支有一定限额,比如3000元或5000元,也没有凭发票报销这样的事情(当然,出差的旅店住宿、车票等是可以报销的)。国外好像都没有听说过发票,发票应该是中国的产物,也是腐败的根源。有一个笑话,说西欧某个国家为了迎接中国的游客,还专门印制了“官方的发票”。

7)回中国或加拿大定居。在我认识的人中,有来加拿大读硕士、博士,然后找到工作的;有直接来加拿大,开始做实验室工作,然后一步一步往上升的;有来做博后,然后留下来定居,继续工作的;也有访问学者,或者博后,来几年后,又回中国工作的;移民中,也有定居的或回中国的。留下定居的人,有很多原因,比如生小孩、孩子上大学、工资较高、环境比较安静、社会治安比较好、实验条件比较好、人们之间的关系比较融洽、城市文明礼貌等等。回中国的人,也有很多原因,比如加拿大吃喝玩乐的地方不多、中国朋友多关系多、在中国可以做官、在中国自己是老板、语言问题等等。

据报道:在过去的20年中,有多达60万中国人到海外留学,其中16万人选择了回中国。这些人被称为“海龟”,也就是海归的谐音。但是,他们中的许多人在求职路上非常不顺,以至于他们现在获得一个最新称呼――“海带”,也就是从国外归来之后长时间待业的意思。据统计,广州的“海归”大约有4万人,上海的8万至10万人,北京的6万至7万人。据2007年广州《羊城晚报》报道,广州市留学人员咨询专家委员会秘书长李志坚曾经对在穗“海归”作了调查,发现吸引“海归”到穗的首要因素并非广州的政策,而是与家人团聚。事实上,海龟回国工作,存在“三三”现象,就是三分之一回中国发展顺利,事业有成;三分之一是海带;三分之一重新回到原来留学或者工作过的国家。汽车洋房,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过去中国报刊经常报导某某“海外爱国人士”,如何放弃国外优越的生活,放弃汽车洋房,毅然决然回归祖国云云。原来在国外,只要你是劳动者,汽车洋房人人有份。因此,海龟只是一个普通人而已。“金融风暴海归”似乎成为海外华人新趋向,最近中国国内各地职场新闻频繁爆出海归数量猛增的消息。国外风暴国内避风?舆论描绘的画面在现实中并不适用于每一个人,“海龟”们要自掂分量,坚持海外,有一份不出色但安稳的工作在手,也不失是明智的避风选择。

从感情和文化上讲,自然是喜欢中国。加拿大的节奏太慢,很多事办起来拖拉。不过,回国与定居,其实都与工作有关系。作为专业人士,哪里有对口的工作,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就会在哪里安家。加、美都是移民国家,在引进移民方面,制定相关政策时就已将第一代移民的语言适应能力、经济条件、工作水平考虑进去了,但在具体的管理和运作上,加拿大的一些移民服务机构存在较大问题,不能发挥应有作用,联邦的拨款并未真的用有所用;而在中国,请客送礼之后,办事效率很高,解决了这种办事拖拉的问题。

一些移民朋友曾调侃加拿大是“艰难大”,这对新移民来说更是如此。根据加拿大社会发展理事会的报告显示,加拿大移民家庭的收入低于非移民家庭,有色人种的收入低于白人。而新移民的贫困现象尤其突出,他们中有一半以上的家庭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确,多数技术移民的头两年,职业无着,生活开支却比在国内高出不少。这些年龄多数在30以上,英语沟通能力还不过关的新移民,由于过往学历和经历不被承认,又没有加拿大工作经验,所以,基本上都难以很快找到和专业对口的工作。不少在中国曾是优秀专业人才的移民,在本地却沦为体力劳工或苦苦经营着惨淡的小生意,维持着艰难的加拿大移民生活。他们从母国的优势群体如此迅速地沦落为弱势边缘群体,这种社会地位的急剧下滑和转换,是对移民群体自尊、自信、自爱的最大打击,也是他们选择回流的主要原因。移民的多数远不是“赤条条来去无牵挂”的单身人群,而是夫妻双双、儿女成行的有家有口者。去和留的选择就没有那么容易做了。一些移民家庭为此采取了分居两地、空中飞人的“部分回流”模式。无论是全家回流、还是部分回流,是永久回流还是暂时回流,不同的人所做的不同选择虽在很大程度上有个人的理由,但也必然会受到时代、社会、经济、潮流趋势的影响。

广大移民从前是中国社会的优势群体,从来不用担心生存问题,互相竞争的只是更高更好的生存质量,更大的生存空间或舞台。移民后由于种种原因,很多人为生存而不得不屈就非专业工作,而且朝不保夕,这是人生道路上的重大挫折,让人很沮丧和无奈,自尊心自信心迫使很多人选择回流的道路。经过几年移民生活再回到中国,回流的移民以往的辉煌却很难找回来了,换句话说,他们不再是过去的优势群体。原因是中国的发展太快,可谓一日千里,中国新生代早已成为各行业的中坚力量和精英分子,他们比回流的移民有年龄优势、更本土化,在新技术、新知识、新语言的掌握上与国际水平很接轨。与他们在同一平台上竞争,移民未必能取胜,即使跻入主流,也至多是二流地位。有一对夫妇在加拿大登陆时就有清醒认识:一年内找不到工作就走,找到就留下。因为一年回去,人脉关系还存在,对国情还不生疏,一切可以接续以往,继续向前。

移民朋友,既来之则安之,一动不如一静,回流并不意味着能回到以往的优势人群之中,中国新兴力量的成长、久违生疏的国情、激烈紧张的竞争压力,几年移民生涯留下的异国文化烙印,都不见得有利于已届中年的回流移民们。如果人生总是这山望着那山高,不断地折腾,老是处于被动地位,就会更感到失落和边缘化。移民与回流,的确都是人生重要的转折点,不同的移民当然有各自不同的考虑。不过,对来自中国大陆的技术移民来说,如果能够调整好心态,多少变侨居心理为主人姿态,更多关心和参与社会和社区事务,力争为移住国作出更多的贡献,这样的移民,人生就会比较积极,也更容易找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舞台。同时,对加拿大政府来说,每年为吸纳移民而制定的政策及用于引进和安置的经费,都经过了仔细的评估和考量,主流社会如果不能善用移民,做到人尽其才,造成大批人才回流,这对想要实现经济持续增长和拓展海外贸易的加拿大来说,是有害无益的。

所以,回流的矫正还需要改善加拿大的经济环境和社会制度,而不是停留在对华人(移民)过多的指责上。相反,如果主流与移民、政府与民间一起努力,改善经济表现、打破用人陈规,使移民得以发挥潜能作用,安居乐业,这将是移民之福、加拿大之福。

8)工作压力与工作态度。总的来讲,加拿大人生活节奏比较慢,工作压力比较小。研究机构上班时间大多在上午9点至下午5点(多数时间是4点就下班;国家机关大概是3点下班),时间不是十分固定和死板,自己的工作自己安排,完成当天的任务就可以了,与中国的研究机构差不多,如果工作没有完成,自己可以加班(但是没有加班工资)。实验技术上有问题,老板可以帮助解决,同行也可以提供帮助;在同一个实验室,大家没有专业上的竞争,因为工作内容都不相同;如果想要得到职位提升和高工资,就需要自己努力;对发表论文也是十分看重的,一般来讲,论文的起点都比较高,因为很多技术手段相对中国较先进;在加拿大,申报课题也有“关系”一说,但远比中国简单、范围也小,主要还是在“介绍认识或穿针引线”方面,而不是“走后门拉关系”之类。而在中国,同事之间必须有很强的竞争,才能获得课题和研究经费,因为可以申报课题的人多而课题又少;发表论文也与奖金挂钩,造成同事之间竞争压力很大,弄虚作假也多。当然,中国近几年的竞争很激烈,也有很多比较好的创新,这也是中国竞争机制的优点。

9)其它职业。加拿大的华人有做警察的,但是需要经过严格的体力测试;有做公交司机的,工资比较高,但是需要有较好的驾驶经验;有做中文报刊编辑的,需要中英文较好,而且会国语和粤语;有做IT和电脑的,如果在大公司,工资就较高,而且上班比较自由,是在加拿大最好的工种之一,大多是私人小公司,工资就比较低,晚上还要加班;有做财会的,工资较高,但需要加拿大的学历;有做房地产生意的,做物流的等等。据说橄榄球运动员、财会师、护士、地产经纪人的工资较高,但华人搞体育、参军的不多。据说,在加拿大几百位大陆电脑专才应聘一个普通职位、理工专业人才一身才华无处“兜售”、文史专业人才满脑思想无从展开、英语专业人才这碗饭也不容易到手,这些都是常有的事。华人一般对政治领域不感兴趣,不参与管理阶层,没有很多的权利,这也是华人在加拿大很多领域得不到应有的保护,或者不被重视的原因。还有些老移民专门赚新移民的钱,比如说帮助找房子啦,安家啦等等,按小时收费。反正各有各的招数。还好,从大陆来的人都比较善,骗子很少;不过,如果看到港澳台的同胞“有难”,还是少帮助为好。

学生和新移民打工的比较多(必须有工卡或者工作许可),工种包括超市收银、超市勤务、超市卖肉、清洁工、洗碗工、餐厅服务员、糖果厂包装工、CD盒工厂工人、汽配厂工人、沙发厂工人、面包房工人、面粉厂工人、纺织厂工人、蘑菇坊工人等等。几乎有三分之一左右的华人从事私营公司,与中国几乎一样,比如开餐馆、开小卖店、开搬家公司、开运输公司等等。这样的职业比较自由,不受语言限制,可以逃税,当然,打黑工(没有工卡,或者没有加拿大居民身份)以及黑社会,主要就是在这里,也是加拿大社会的最低层,与中国社会一样。加拿大也有传销行当,政府好像不闻不问。

近半年北美经济不景气,尤其是加拿大。据说,去年已经找到工作的移民今年不少都丢了工作。当然也有受雇主器重的,不过明显感觉到了压力。一个朋友做图象处理(年薪4万多加元税前),老板让加班就非常高兴,因为不仅能拿加班费,而且这说明老板器重你;如果天天按时下班,老板也不怎么搭理你,那就得小心了。很多人认为IT行业应该在加拿大很吃香,我认识很多做IT的,身边90%以上的熟人都是搞电脑的,但就业率并不高,出差加班也是常有的事;即便是在私人公司,晚上还要加班,也就是工作不到一年。

有些中国大陆来的新老技术移民,经历过给人打工受尽白眼的滋味后,千方百计地自己做起了小生意。开小店一般需要510万加元左右的投资。就算从到这里后的第一天开始工作,每月工资3000加元,除去生活消费,每月可净剩1000,算下来,这笔本钱至少需要拼上510年的辛劳。老华人们那句“前五年打基础,后五年有所发展”的话,不是没有道理。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里的主人公王启明,先在中餐馆打工,后来是靠开车衣厂发了财。该剧形象地反映了现实中大陆海外留学生或移民的生存方式,只是发财的例子仍属凤毛麟角。“男的中餐馆,女的车衣厂”,已成了很多海外华人的顺口溜。

    联邦统计局最新报告显示,加拿大有博士学位者,四分之一来自中国大陆,中国已经成为加拿大高学历移民的最主要来源之一。全国 10 万个就业的博士毕业生中,65%在公营机构中任职,35%在民营企业中工作。70%理工科博士生就业集中于三个领域:大学教授或讲师、科研开发、健保领域。有博士学位的女性占总数27%,比25年前提高了15%,但女性理工科博士比例依然不高,在工程领域中尤其如此,女工程博士不到总数十分之一。1991 年至 2001 年间移居加拿大的新移民中,2 3000人有博士学位,其中78%的人系理工科博士,25.2%的人来自中国大陆,6.4%的人来自印度,5.9%的人来自美国。高学历知识分子,做普通工作不新鲜。“龙陷浅滩,虎落平阳”,高知做蓝领在国外司空见惯,有个印度的哲学博士开出租车,东欧的音乐家干装修,中国的计算机工程师肉联厂杀猪。在加拿大,“中国博士流水线”是一个常见现象,就是指很多中国来加拿大的博士在流水线上从事低水平的体力劳动。人为了生存,要能屈能伸,很多时候学问不能当饭吃。
7

高兴

感动

同情

搞笑

难过

拍砖

支持

鲜花

发表评论 评论 (6 个评论)

0 回复 lfeich 2008-12-14 07:34
听说过加拿大的税收很重,福利很好,请问一般的销售税是多少?
0 回复 trunkzhao 2008-12-14 10:57
lfeich: 听说过加拿大的税收很重,福利很好,请问一般的销售税是多少?
请看上一篇找答案。
1 回复 baby_____ 2008-12-14 19:04
trunkzhao: 请看上一篇找答案。
你很有意思
1 回复 kylelong 2008-12-14 22:53
lfeich: 听说过加拿大的税收很重,福利很好,请问一般的销售税是多少?
联邦税7%,省税5%-12%,根据具体的商业交易不同而有区别。
0 回复 kylelong 2008-12-14 22:58
baby_____: 你很有意思
生活需要幽默。
1 回复 baby_____ 2008-12-14 23:20
kylelong: 生活需要幽默。
回复的有点笨笨的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4-3-24 16:19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