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哲理99条(46):知识源于生活与社会

作者:kylelong  于 2009-3-5 12:04 发表于 最热闹的华人社交网络--贝壳村

作者分类:哲学哲理|通用分类:其它日志|已有20评论

关键词:

知识,作为一个被广泛使用的词,其内涵和外延因使用者不同而异。一般可区分为狭义和广义的两种概念。根据韦伯斯特(Webster)词典1997年的定义,知识是通过实践、研究、联系或调查获得的关于事物的事实和状态的认识,是对科学、艺术或技术的理解,是人类获得的关于真理和原理的认识的总和。总之,知识是人类积累的关于自然和社会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这就是广义的知识概念。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为了有利于经济分析,将广义的知识按内容分为如下四种:关于“知道是什么”的知识,记载事实的数据;关于“知道为什么”的知识,记载自然和社会的原理与规律方面的理论;关于“知道怎样做”的知识,指某类工作的实际技巧和经验;关于“知道是谁”的知识,指谁知道是什么,谁知道为什么和谁知道怎么做的信息。其中关于“是什么”和“为什么”的知识,即关于自然和社会的运动规律、原理方面的理论体系,可称之为狭义的知识概念。还可从形式上区分,前两类知识是易于文字记载的认识类知识,有人称之为“有形知识”,非常容易编码(信息化),可通过各种传媒获得。第三、四类知识更多地是没有记载的经验类知识,有人称之为“隐形知识”(tacit knowledge)或无形知识,需要通过实践来获得。从上述“知识”的概念不难得出结论:知识的获取源于生活与社会,而不仅仅是“书本”。

 

        西方人喜欢冒险旅行、打工旅行,因为他们的社会认同“经历”是获取知识的最重要途径;中国人喜欢上学念书、攻读学位,因为他们的社会认同“书本”是获取知识的最重要途径。这就是为什么很多高学历的中国人在国外无法生存,很多低学历的中国人在国内拼命弄假学历、假学位证书的原因。

 

曾记得有这样一个例子,中日学生交流时,日本一位学生说:“你们读的书比我们厚,但你们用的东西好多是我们制造的。”这句话值得我们深思。这说明过去中国的教育只重视书本知识,不重视与社会生产、生活实际的联系的弊端。而在学生教育中,由于学生心理和生理发展水平的制约,他们对周围世界的认识,不可能凭借抽象的符号系统和逻辑的推导,而是依赖于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兴趣,当教育内容为学生所熟悉时,他们便产生极大的兴趣和热情。因此,在学陶、师陶、研陶的今天,中国人必需远离这种脱离生活的教育,要加强知识与社会生产、生活实际的联系,努力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使学生有更多的主动参与的机会与条件,在体验和实践中学会运用知识、理解知识的价值。

 

人类社会的发展,源于农业(衣食住行);语言与文字的产生,源于生活与交流。学校的产生固然是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生产知识的积累和文字的出现紧密联系着的,但直接催生学校的却是统治阶级巩固政权的需要。学校是阶级社会的产物,它出现在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存在阶级剥削和压迫的社会(奴隶制社会)之中;就连起源于亚洲的三大宗教,也是源于存在阶级剥削和压迫的社会(奴隶制社会)之中。由此看来,所谓的“书本知识”,只不过是阶级社会等级制度的一个方面,也是统治阶级巩固政权的一个手段,而最重要的一点是让我们大家认识到:真正的知识是源于生活与社会的!

 

那么,对于子女教育,我们应该如何体现“知识源于生活与社会”呢?

 

首先,要将书本知识转化为生活与社会问题。美国教育家布朗认为:学习的环境应放在真实问题的背景中,使它对学生有意义。这里的“真实问题背景”大部分是指实际生活或者模拟的实际生活。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同时他们对周围的各种事物、现象充满好奇。教师就要紧紧抓住这种好奇心,结合教材的教学内容,创设情境,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作为实例,引导学生利用自身已有的经验探索新知识,掌握新本领。

 

其次,要大胆想象,解决生活与社会问题。学习不应局限于知识传授,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课前应该布置搜集生活中的各种图片,锻炼学生搜集整理能力,在展示图片时让学生受到震撼,当学生得知这些发明创造来源于生活,激活学生创新思维,展开想象翅膀,教师以此为契机,激励学生努力学习,探求新知,引导学生将探索与创新,科学与求实有机融合在一起,培养创新精神。这样的教学把社会生活化,把社会知识实际化,不仅使学生体会到社会与生活紧密联系,还使学生应用社会中学到得知识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解决日常生活问题,进而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如此这番,我们的下一代才不会成为一个书呆子!

2

高兴

感动

同情

搞笑

难过

拍砖

支持

鲜花

发表评论 评论 (20 个评论)

2 回复 janelee719 2009-3-5 12:22
人除了生物性,更是是社会性的,所以什么样的社会、社会所流行的生活习性就会造就出与之相应的人来。

同意你的观点!
1 回复 江上渔夫 2009-3-5 12:26
janelee719: 人除了生物性,更是是社会性的,所以什么样的社、社会所流行生活习性就会造就出与之相应的人来。

同意你的观点!
您是律师? 对社会性的话题理解很深
1 回复 janelee719 2009-3-5 12:35
江上渔夫: 您是律师? 对社会性的话题理解很深
曾经的,一段人生经历而已!因为喜欢,选择了它,同样是因为喜欢,又放弃了它。
2 回复 江上渔夫 2009-3-5 12:39
janelee719: 曾经的,一段人生经历而已!因为喜欢,选择了它,同样是因为喜欢,又放弃了它。
呵呵,怪不得. 思维深度比一般人长
1 回复 janelee719 2009-3-5 12:42
江上渔夫: 呵呵,怪不得. 思维深度比一般人长
过奖了。读人过千,识人不难啊!

看过人性最丑陋的与最美丽的,是我最重要的收获!
2 回复 homepeace 2009-3-5 12:44
有道理
1 回复 江上渔夫 2009-3-5 12:52
janelee719: 过奖了。读人过千,识人不难啊!

看过人性最丑陋的与最美丽的,是我最重要的收获!
每个人每天都在看,却不是每个人都能看明白. 能看明白, 自是有道之人,.向你学习
2 回复 路不平 2009-3-5 13:03
对。知识的获取,是多渠道的。反思,面壁,亦可让知识升华。
1 回复 janelee719 2009-3-5 13:06
江上渔夫: 每个人每天都在看,却不是每个人都能看明白. 能看明白, 自是有道之人,.向你学习
我与别人不同的地方是除了看,还要与当事人同感受啊!这来得就扎实了。
1 回复 xqw63 2009-3-5 13:45
北美的孩子不是书呆子,不过,对中国人来说,他们又是书呆子
1 回复 xqw63 2009-3-5 13:46
北美的孩子不是书呆子,不过,对中国人来说,又是书呆子
1 回复 borninheaven 2009-3-5 14:43
赞同。书本知识很难记住。加上人天生汇总能力差,厚厚的一本书读完后, 往往忘了重点。我对学生的要求是,一年后,若能用一句话说明我的课的主题,那就是A.
2 回复 知家鸽 2009-3-5 22:39
美国的中小学教育注重培养兴趣, 中国的中小学教育注重灌输知识. 书本知识特别是教材往往是定型的理论与教条. 很容易局限人的思维. 国人在此, 有众多工程师,程序设计师, 化学家, 生物学家... 但想像力与创造力不够丰富, 出人头地的主儿不多.
1 回复 kylelong 2009-3-6 05:53
janelee719: 人除了生物性,更是是社会性的,所以什么样的社会、社会所流行的生活习性就会造就出与之相应的人来。

同意你的观点!
的确如此。谢谢点评。
2 回复 kylelong 2009-3-6 05:54
homepeace: 有道理
谢谢支持。
2 回复 kylelong 2009-3-6 05:54
路不平: 对。知识的获取,是多渠道的。反思,面壁,亦可让知识升华。
换头像了啊。很坚强哦。
2 回复 kylelong 2009-3-6 05:55
xqw63: 北美的孩子不是书呆子,不过,对中国人来说,他们又是书呆子
要相信并承认社会对人的影响。
1 回复 kylelong 2009-3-6 05:55
borninheaven: 赞同。书本知识很难记住。加上人天生汇总能力差,厚厚的一本书读完后, 往往忘了重点。我对学生的要求是,一年后,若能用一句话说明我的课的主题,那就是A.
不错!谢谢点评。
2 回复 路不平 2009-3-6 10:47
kylelong: 换头像了啊。很坚强哦。
用过济公像,“混混帮”没给我下邀请,就撤了。你的更显老成。
1 回复 kylelong 2009-3-6 11:52
路不平: 用过济公像,“混混帮”没给我下邀请,就撤了。你的更显老成。
哈哈。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4-4-13 18:18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