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药的高维度思考

作者:kylelong  于 2020-7-26 21:46 发表于 最热闹的华人社交网络--贝壳村

作者分类:科普知识|通用分类:文史杂谈|已有1评论

如果给你一个穿越的机会,你会穿越到哪个朝代?唐代?宋代?

其实,吃喝玩乐和社会稳定只一个方面,我相信绝大多数人不会选择穿越到任何一个朝代,因为我们大家都会害怕失去现代医学的保护!

据考究,中国商朝人均寿命不超过18岁 ,唐代27岁 ,清代33岁 , 到民国时期也仅仅为35岁,他们人均寿命如此低,是因为他们夭折和非正常死亡太多了,一个简单的伤口感染就有可能要人命,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现代医学的古人,活得非常随机。而今天,根据卫生部数据,2018年我国人均预期寿命已达到77.0岁。即便算上非洲地区,人类总体的平均寿命也攀升到了69岁。

现代医学发展到21世纪,人类为什么依然如此脆弱?我们当下正在经历的2020新冠肺炎疫情,世界依然暴露在风险之中——比尔·盖茨在2015年的TED演讲中说,如果有什么力量在未来能在短期内夺走上千万人的生命,那一定不是战争或者核武器,而是某种烈性传染病。

我们再回顾近几年的医学与医疗问题,大家有没有觉得医学一方面看上去很发达了,而另一方面却无法避免疾病与健康问题。越来越多的亚健康和慢性病问题让我们怀疑现代医学医疗是否真的走对了方向。

当今世界是现代医学主导的世界。什么是现代医学?现代医学(Modern medicine)是吸纳了全世界优秀医学(包括中医)的精华,并采用了当今最先进的物理、化学、生物、影像、信息技术等学科的理论与技术的全人类共同的人体健康科学财富。狭义的医学只是治病救人,那是经典医学,或者说是传统医学。现代医学主要有三大分支:预防医学(preventive medicine)、临床医学(clinical medicine)与康复医学(rehabilitation medicine)。预防医学是第一医学,临床医学是第二医学,康复医学则是第三医学。由此可见预防医学的重要性,它是一切医学的首要。

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对医学的发展提供了技术保障和难得的机遇。人工合成干扰素、抗生素、激素的问世,X线、B超、CT、核磁、内镜等各种实验室检测仪器的应用,机器人手术、3D打印技术、5G技术等高端诊疗设备的发明,都为疾病的诊治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让现代诊疗技术如虎添翼,让医学在许多疾病面前显得有所作为。然而,从辩证的角度看,任何先进的技术、设备都不是万能的,总要受生产力发展水平及科学技术水平的制约。

一、双盲试验

循证医学的主要创始人、国际著名临床流行病学家DavidSackett,曾将循证医学证医学定义为:“慎重、准确和明智地应用所能获得的最好研究证据,来确定患者治疗措施”。根据这一定义,循证医学要求临床医师认真、明确和合理应用现有最好的证据,来决定具体病人的医疗处理,作出准确的诊断,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法,争取最好的效果和预后。弊端:诊断证据的个体差异与仪器误差、生化指标与临床证据的统计学误差、药物和手术的副作用被忽视、诊疗后期少有跟踪诊断服务、康复医学的简单粗暴。

严格的评价治疗方案的试验,主要是采用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也称对照临床试验(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即:将研究对象按随机化的方法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然后,试验组给予治疗措施,对照组不给予欲评价的措施,即给予安慰剂(placebo),前瞻性观察两组转归结局的差别。RCT的设计要遵循三个基本原则,即设置对照组(control),研究对象的随机化分组(Randomization)和盲法试验(blind)。盲法试验主要包括单盲试验(single-blinded)、双盲(double blinded)试验等,单盲试验是仅研究者知道每个病人用药的具体内容,而病人不知道,单盲试验虽可以避免来自病人主观因素的偏倚,但仍未能防止来自研究者方面的影响。双盲试验是研究者和病人都不知道每个病人分在哪一组,也不知道何组接受了试验治疗,此法的优点是可以避免来自受试者与研究者的偏倚。

世界上最著名的无神论者、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牛津大学教授道金斯认为,最能提高每个人认知能力的科学概念就是“双盲对照试验”。道金斯说:

如果所有学校都教其学生如何去做“双盲对照试验”,我们的认知方法和能力将会在以下方面得到提高:

1、我们会学会不从零星轶闻中去归纳普遍化结论;

2、我们会学会怎样评估一个貌似很重要的结果其实可能只是偶然发生的可能性;

3、我们会学会排除主观偏见是件多么极端困难的事,知道有主观偏见并不意味着不忠实或不公正。这个课程还有更深的意义,他对于打消人们对权威和个人观点的崇拜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4、我们会学会不再受骗于顺势疗法和其它假冒医生的江湖骗子,让他们失业;

5、我们会学会更广泛地使用批判性和怀疑的思维习惯,这不仅会提高我们的认知能力,说不定能拯救世界。

采用双盲试验,能够非常客观地评价药物和疗法的疗效,并且,又能让那些以往没有任何疗效或者低效,却在临床中大量使用的药物和疗法原形毕露。所以双盲试验被人们称作药物评价及某些疗法评价体系的金标准,它更是假冒伪劣药物的照妖镜。历史上,最能说明问题,最著名的例子当属于19世纪之前,欧洲普遍流行的放血疗法。

尽管以往的历史反复证明双盲试验是如此的优秀,但是,这个金标准却不是万能的,这个基于大数法则的金标准排斥了个例和个性的存在,等于拒绝承认每个人都是些生理机制并不完全相同的个体,同一病种的每个病例都是些病情和病理并不完全相同的疾病,每种药物和疗法都有对一些病人有效,却对另外一些病人无效的现实。同时也等于排斥人体生理过程的复杂性和病例过程的复杂性。

人体是复杂的,而我们却用一些简单的思维和疗法来对付这些疾病,这样的方法将不可避免的具有如下四种弊端:

弊端一,把少数病人的独特情况永远排除在外;

弊端二,在泼脏水的同时,连同孩子一起倒掉;

弊端三,完全排斥了疾病的个性化治疗;

弊端四,过分强调双盲试验会阻碍一些有效新药上市;

弊端五,双盲试验是医疗低水平时期的产物。

二、海森堡测不准定律

有很多人反对中医,包括很多社会名流。他们的理由是:中医不科学!他们说中医不科学的理由很简单,中药质量不稳定,疗效不确定,不能通过“双盲试验”!所以他们就肯定地说:中医不科学!

但事实上,“双盲试验”对于中药就是不行。因为中药与西药有本质的不同。因为西药的作用是固定的,比如抗生素,它杀菌的作用是固定的,不会因为时间的变化而发生变化。而中药就不一样,中医讲“辨证施治”,一种病,时间不同,它的“证”会有变化,药也要随之变化。比如感冒,有风寒感冒、风热感冒,还有暑湿感冒等。就是风寒感冒,一开始是风寒,就要用风寒的药,比如桂枝汤,过一段时间,可能又有热证,变成寒热夹杂,你在风寒的基础上,还要加点治疗热证的药,再过一段时间,可能会变成风热感冒,这时候,你就不能再用桂枝汤了,你就要改成银翘散。对于同一种疾病,在同一个人身上,中药不是固定不变的,它是一个变量,是随着“证”的变化而变化,药物有所加减。有些人认为你中药不能通过“双盲试验”,就认为中药不行,就认为中医不科学,实际上是因为这些人根本就不懂中医。

举例之后,我们再来谈谈其中的哲学道理。

海森堡测不准定律又名"测不准原理"、"不确定关系",英文"Uncertainty principle",是量子力学的一个基本原理,由德国物理学家海森堡于1927年提出。该原理表明:一个微观粒子的某些物理量(如位置和动量,或方位角与动量矩,还有时间和能量等),不可能同时具有确定的数值,其中一个量越确定,另一个量的不确定程度就越大。测量一对共轭量的误差的乘积必然大于常数 h/2π (h是普朗克常数)是海森伯在1927年首先提出的,它反映了微观粒子运动的基本规律,是物理学中又一条重要原理。

测不准原理所起的作用,就在于它说明了我们的科学度量的能力在理论上存在的某些局限性,具有巨大的意义。如果一个科学家用物理学基本定律甚至在最理想的情况下也不能获得有关他正在研究的体系的准确知识,那么就显然表明该体系的将来行为是不能完全预测出来的。根据测不准原理,不管对测量仪器做出何种改进都不可能会使我们克服这个困难!

有准而有不准是孔子儒家“有为而有不为”思想在具体科学上的具体应用;无准而无不准是老子道家“无为而无不为”思想在具体科学上的具体应用。而且这两种思想都产生于形意文化之后的易经文化。从根源来说,它们都产生于中国的形意数学思想,儒、道两家的思想,应该说,都是中国远古形意算术与形意或然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这个认知层面上,我们可以说外国人海森堡在测不准原理上,首次应用了中国的远古文明思想,也可以说西方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已经更加贴近了中国的远古文明。

有准而有不准、无准而无不准的辩证逻辑认知,敲开了理想自然系统的大门。而海森堡测不准原理揭示的原子物理学与经典线性数学之间的有准有不准、无准无不准的辩证逻辑认知,结束了经典数学线性数学独尊计算公理认知世界的历史,开拓了人类认知自然科学基本观的新里程。

一理概全宇宙,一念奉行天下,限止壁垒产生,放弃或遗弃壁垒文化与壁垒理念,走独尊文化的路,只能把人类的思维引向僵化。中国五千年的易文化史,从远古的形意文化中走来,却遗弃了人类进化里程中最杰出的形意文化的精华。简单讲:依靠药物单一的药效和药性来判断药物的功效,是最低级的医学学科。中草药的功效,远远高于药物中化学成分本身的功效(药效和药性),那个高一层的效果,便是中草药或者说是中医的高维度的功效(物质、能量、时空、时序)。

以传统中医理论为指导,从中药的物质、能量、时空三维及其作用于人体的运动态势等方面来认识、界定中药的性能,即将中药的功能概括为纠正人体物质、能量、时空三维方而的某种病理偏态的理化态势。中药复方的配伍原则和中医治疗原则是丰珂对应的,即三维纠偏、闪势利导、扶正祛邪,主要体现在七个方面:

1,扶正和祛邪-药组配伍原则;

2,药性组配-能量(寒热)纠偏配伍原则;

3,七情-药与药之间的配伍原则;

4,君臣佐使-针对症状主次的配伍原则;

5,归经-时空选择性配伍原则;

6,药物作用的运动方向-祛邪路径配伍原则;

7,因人、因地、因时制宜 - 个性化原则。

三、中医理论的模糊概念量化

中医理论的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藏象学说、精气血津液神、经络学说等等,是中医多维度、多层次的具体提现,具有现代科学物质观。然而,很多人认为中医理论十分模糊,甚至说:西医让你明明白白地死,中医让你糊里糊涂地活。果真如此吗?

模糊数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它的提出和建立主要是为了处理一些普遍存在的模糊性的现象,模糊数学在在1965年模糊数学被美国学者查德提出,它的出现使得数学的应用范围和研究领域进一步的得到扩展,打破了以往传统以精确为准的数学概念,在模糊数学的理论被提出不久便许多领域和学科广泛的研究和应用。模糊数学的提出和建立主要是为了处理自然界中以及人类的思维中普遍存在的一些模糊性的现象,它与统计数学以及经典的数学最大的区别就是它们所处理的对象的属性有所不同,运用模糊数学方法的基础主要是模糊集合、模糊算子以及隶属度函数。

中医学是一门经长期实践而来的经验医学,它在基础理论、脏腑形态结构与功能活动、临床症状性态、证候质量互变等方面存在着模糊性。中医学要实现从所谓的“经验科学”到真正意义上的科学的转变,就离不开数学的参与。模糊数学的诞生使得中医学中的模糊概念量化成为可能。因此,利用模糊数学将中医学的理论内容以数学语言描述,可以极大地促进中医学的客观化、现代化发展。目前模糊数学已经应用于中医药学的多个研究领域中,如中医辨证理论研究、中医临床研究、中药和方剂学研究、舌诊和脉诊研究、中医专家诊疗系统等。

中医理论强调的是“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它们作为“大系统”不仅具有复杂的结构和功能。时间和空间的性质和关系亦有千丝万缕的关联.还涉及到大量的模糊性参数和变量。传统数学方法对复杂大系统的研究已显得无能为力,模糊数学的诞生恰好弥补了经典数学的不足,使这种复杂关系的量化成为可能。

举例来讲,在中医学界,脉诊和舌诊是中医四诊的重要内容,为了能够使舌诊和脉诊更加的适应现现代化中医学的发展,相关学者就将模糊数学的方法运用到舌诊和脉诊上。有学者在中医舌诊方面运用了模糊聚类分析的方法,将舌诊的内容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自动识别首先是建立了中医舌诊的自动识别系统,然后将现代化的计算机信息技术和临床的辨舌经验结合起来,近一些相似的象素运用模糊数学的相关理论进行聚类分析,然后再根据模糊数学中的相关理论的研究来确定舌象的定义域。临床研究出了四种舌象,即紫红舌、暗紫舌、淡红舌以及暗红舌,总共研究了三百六十六例,最终得出计算机的自动识别结果和通过肉眼观察的结果符合率达到了百分之八十以上。脉诊对于中医的诊断系统来说,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中医通常会利用个人的经验,通过指感来进一步的判断人体的脉象,在此过程中由于专家经验占了很大的成分,因此存在着许多模糊的概念。将模糊数学运用到中医的脉诊方面,借助于压力感受器所构建的脉象图可以更加客观具体的分析人体的脉象,此外再利用模糊数学中的一些方法使脉象的分析更加的自动化。

模糊理论(Fuzzy Theory)用到了模糊集合的基本概念或连续隶属度函数的理论。它可分类为模糊数学、模糊系统、不确定性和信息、模糊决策、模糊逻辑与人工智能这五个分支,它们并不是完全独立的,它们之间有紧密的联系。因此,要科学化地诠释中医理论的内涵,就应该将传统的中医语言“翻译”成现代科学“语言”,运用模糊数学把中医的模糊概念单一化,并运用相关的模糊集合,促成中医理论的系统论。中医药现代化顺应了国际学术界由“分析主义”回归到“系统论”的趋势,但它的日臻完善离不开多学科兼容、现代数学与计算机知识。

四、西药中药的药性差异

中医的思维方式和西医完全不在一个层次。就像早熟的中华文化一样,中医很早就达到了人类文明的高峰。

1,人工合成的化学药物,对人体有效,对其它生物(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也有效,对非生物也会有效。然而,中药的药性,是一个药材与人体的合相,必须有活的生命体(即人体)参与,而且与人体的体质、年龄、职业以及生命状态相关。这是人工合成的化学药物不需要考虑的,也是人工合成的化学药物不用考虑的,更是人工合成的化学药物无法达到的治疗高度。

2,性味,是中药材特有的维度,是多维的。比如,不同地域的药材,如党参、川贝、淮山等等,易地就变了;又如时间节律采摘,具有时序性原则,反季节就散失营养;再有,当归各部位不同药性,功效不同,因为营养的聚集差异。相比之下,人工合成的化学药物,靶位点非常单一,也没有时序性和地域性。

3,人工合成的化学药物,是干预人体内部的生化反应。中药的药效,是纠正人体营养的偏颇,中医叫气血的偏颇,换句话说,就是排毒解毒,降低毒性;营养平衡、修复免疫。人工合成的化学药物,需要做动物试验、临床试验。这种成分学的研究,偏离了事物的本质,因为人工合成的化学药物是始终有副作用或毒性的。而中药的药效,是大自然与人体之间的辩证体系,包括阴阳平衡、寒凉温热平衡等等。

4,人工合成的化学药物,顶多是联合用药,也是单一化学制剂的混合。而中药是炮制学理论的结果,是复方制剂。复方的化学成分,特别是有效成分是其发挥药效的主要物质基础,与美拉德反应关系密切。中药剂型是药物的药效在人体内实现的载体,任何药物都有其特定的剂型。由于剂型的不同,对制备加工条件的要求也不尽相同,可能会发生不同的美拉德反应,这必然会影响复方制剂的物质基础、药效、药代动力学、毒副作用等。中医方剂配伍不仅指药物组成,还指药物剂量的变化。方中药物不变、剂量改变,也会引起配伍关系的变化,以至影响整个复方制剂中美拉德反应的产物。

因此,要阐明复方制剂的物质基础,不应停留在对体外成分变化的研究上,更重要的是研究其进入体内后美拉德反应黑色产物间的相互作用,以及活性成分的转化、吸收、转运、分布、代谢、解毒等各个环节的影响。

五、中医中药的高维度信息

1,西医的思维模式是低维度的微观->宏观的方法

西医思维模式是微观->宏观的方法,西医认为如果不知道具体的病原体是什么,就无法治疗疾病,并将此看成是真理。西医从微观入手,从分子水平研究人体生理和代谢,并以此开发药物,是化简为繁的方法;只要一个细节出错,结果必然出错。针对人体这样超级复杂的系统,想要精确掌握其运行的每一个细节,完全超出人类当前的能力。这就是西药开发成功率极低及副作用不可避免的原因。

2,中医的思维模式是高维度的宏观->宏观的方法

也就是说,中医不关心微观上病原体是什么,只关心它对人体的机能造成什么样的影响,然后纠正这种影响就可以了。中医不需要知道病原体是细菌还是病毒还是衣原体。这是一种处理超复杂问题的化繁为简的方法,从思维模式上比西医至少高了一个维度。哪怕遇到西医从未见过的病原体,中医一样可以根据人体对病原体的生理反应处方开药。

中医的思维方式和西医最大的不同:西医关注细菌,病毒,癌细胞等,它一定要找出一个敌人,以为杀死敌人,病就好了。中医关注人体的功能,使用药物或养生的方法,纠正人体功能的偏差,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所以,中医关心你作为一个人,所具备的基本生理功能,吃饭怎么样?大小便如何啊?寒还是热啊?出不出汗啊?中医有个著名的“十问歌”: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妇女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中医不从微观上研究各种生化指数,也不从微观上关心药材的分子式和药物代谢动力学。而是直接通过人体生病发生的症状,使用相应的药方纠正这种状态。

3. 高维度的“中医生理学”

中医生理学借助了中华文明中最高等级的阴阳五行理论建立模型,来描述人体脏腑的生理功能和相互关系,并解释了天、地、人和自然的关系。集大成者就是《黄帝内经》。通过药物对人体生理影响的宏观研究,成果是《神农本草经》。然而《黄帝内经》和《神农本草经》的高度太高,没有极高的悟性极难掌握,所以又出现了《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是一部完善的中医实践操作手册。

《伤寒杂病论》的体例就是先描述症状,后分析原因,然后就是开具处方。所以直接就用药方名命名病名,比如感冒初起的两种不同状况就直接叫“桂枝汤证”和“麻黄汤证”。《伤寒杂病论》的外感病部分按照疾病的发展过程按顺序列出了症状和处方,并对各种误治之后如何处理也开出药方。 至此中医已经高度成熟。直到今天,使用《伤寒杂病论》的方法治病,依然可以达到很好的疗效。尤其是治疗外感病,感冒发烧几乎就是一副药见效,两副药治愈的“一剂知,二剂已”的效果。

六、西医如何学习中医?

针对人体这样超级复杂的系统,想要精确掌握其运行的每一个细节,完全超出人类当前的能力。这就是西药开发成功率极低及副作用不可避免的原因。西医首先要学习中医的宏观思维方式,从宏观入手,从人体整体功能入手,确定正确的大方向后,再进入微观研究具体的人体生理细节和药物代谢动力学。这样研究的复杂性和不可预测性可以大大降低。其次,西医首先要学习中医的以人为本的理念,三分治七分养的辩证思想,记住一切医疗应以恢复人体正常功能为目标,避免单纯依赖药物,而是要关注人的饮食和生活方式对疾病治疗尤其是慢性病治疗的影响,这应该是正确的方向。

当今流行的现代医学,出现了整合医学。专业细化,专科细划,医学知识碎片化,即分化到一定程度就需要整合,形成以人体整体思维的新医学知识体系,即整体整合医学(Holistic Integrative Medicine),简称整合医学。整合医学不是反对学科的细化、专业的细分、技术的精细,但在细和精的过程中要提倡回归整体。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医学分科越来越细,病人好像不再是以“人”的身份存在,而是以带“病”的某个器官,甚至是某些细胞出现。关注病人的整体健康和生命,因为我们治病不是在治细胞,不是在治分子,而是在治人。这个理论,是中国人提出的,是中西方沟通的基础理论,很值得推广。

欧美各国虽然暂时没有认可中药材,或者只是认可了部分中药材。但越来越多的国家,已经将针灸按摩纳入了国家医疗卫生允许的医疗清单。这是历史性的进步。但欧美国家尚未有充足的信心和诚意去理解或研究气血、穴位与经络,还需要理解单一药物与混合制剂的多维药性差异。一旦这方面获得突破,将会是全人类医学的大发展和大进步。

七、中医如何与时俱进?

1,中医理论问题。中医系统论分为:阳明经主营养系统、少阳经主分泌系统、太阴经主消化系统、少阴经主代谢系统、厥明经主传导系统。但由于很多历史原因,中医的门派很多,相互交流的壁垒也多。由于中医理论的深奥难懂,《伤寒杂病论》之后出现的各种名医大师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实践加以解释发挥,尤其流传过程中又被各种穿凿附会,导致中医理论和医疗实践的混乱。

具体来说现在的中医大致分为四类:

1),时方派,就是半懂不懂的庸医,按照稀里糊涂的玄幻理论看病开药;

2),经方派,就是严格按照中医经典《伤寒杂病论》的指导,紧密配合人体的生理功能开药,效果很好。这类中医属于稀缺物种;

3),传承派,就是手上有绝活或者秘方,一代一代传承下来。这类中医鱼目混珠,难以分辨。

4),神医,中医理论和实践炉火纯青,看病开方信手拈来。这类中医神龙见首不见尾,可遇不可求。

2,中西医的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在基础方面的统一。医学的基础阶段不用难以掌握的阴阳五行理论,而是采用现代生理学来解释中医,这样易于标准化和学习掌握。进一步升级之后,再去学习高维度的中医理论。

3,用现代医学实验来研究与验证中药。虽然前面讲了双盲试验不适合很多中草药,但这并不是说中医中药不能采用双盲试验。现在还有海森堡测不准定律和模糊理论,需要用现代理论和方法去探求新的现代医学实验。这样的研究,应该是中医中药正确的现代化之路。中成药是一个例外,而且有很多例外,有的药性加强,有的药性减弱。这其中,必定有某种未知的东西需要我们去探索。

4,西医为什么统治世界?除了依靠宗教与战争传播之外,主要是依靠现代物理、化学、生物、影像、计算机、信息技术等先进技术,中医也可以且应该应用这些先进技术,做出自己的专利。虽然现代医学有中医的参与,比如中西医结合,中成药等等,但影响力远远不够。假如中医拥有与西医同等规模和体量的政府支持力度、企业投资力度、科研投资力度、新技术应用与专利技术,以及大众关注度,中医必将对世界医学的进步做出巨大贡献。

5,中医中药起源早,但遇到了现代农业和现代工业,很多东西是传统中医无法解释和预知的,必须有新的理论和实践。比如,如果将天然提取的动植物精华制成复方混合制剂,既有中成药或中药材炮制的多维药性的特点,又有西药材或人工合成药物的定向靶点的特点,还有营养医学中营养素的天然功效,将会是人类药物学的新起点。

八、未来医学的发展方向

未来医学的发展越来越与科技的发展紧密结合,医学的美好未来已经遥遥在望,但绝不是抛弃传统医学中目前尚未完全理解与解释的元素,比如中医的气血、穴位、脉象、经络等。西医的发展,经历了纯粹的病理医学、精密的生物医学,以及整体的社会医学三个阶段。而从治疗角度来看,则是经历了模糊的药物水平、精密的分子水平,以及精密的细胞水平三个阶段。换句话说,现代医学的未来发展方向,要从根本上改善人类卫生和健康的秘密,在于从细胞级别上彻底消灭疾病,包括干细胞、免疫细胞、细菌细胞以及细胞能量在内的各种治疗方案,应该是当前研究与应用领域最值得关注的。另一方面,中医的发展却经历了从历史的辉煌到近代的大波动与大倒退,直到现代才提出发扬传统、吐故纳新、中西结合、面向当代的口号,让世人重新审视易经的伟大与高维度信息。

任何单一的药物处理,都会影响到细胞的整体功能,进而影响身体的健康与否,还不如直接从细胞水平,应用人工合成与培育的分子靶向定位的混合药物,来调整人体的整体生理功能,同时,还需要重新理解与定位营养素的食性与药性的多维功能,将天然食材与药材的能量与药性的高维度功效,发挥到人体健康全周期的每一个阶段。然而,预防与治疗疾病的方向应该是综合性的,非单一方面的。任何否定中医、否定西医、否定营养医学的观点都是不合理的,因为任何一门学科都是有一定局限性的。

具体来看,未来医学发展有如下四个特点:

(1),新医理论的建立,引导天人合一和融合与协调的智慧,以仁心仁术治未病为医疗法则,给人类生命与健康的前途以无限的启示和触发,让医学回归自然与天然的本性;

(2),纳米技术的应用,引导基因医学、基因诊断学、基因营养学等技术的普及,彻底改变药物、疫苗或营养素的吸收与定点问题,提高疾病的诊断与修复效率,降低副作用和后遗症;

(3),数码医学的应用,引导移动端的人体与医疗仪器联网、微型机器人的细胞诊疗、量子或中微子诊断技术、5G远程诊疗与全球联网等技术的普及,彻底改变医院集中诊疗、大医院病满为患的顽疾;

(4),细胞技术的应用,引导干细胞、免疫细胞、细菌细胞(比如益生菌)等高效修复技术,彻底改变传统的治疗、手术、修复以及康复方案。

由此,我们可以预测未来医学的三大领域:

营养医学:Nutritional medicine

能量医学:Energy medicine

修复医学:Reparative medicine

这三大医学领域,不仅涵盖了现代医学的三大领域(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康复医学),还提升了传统医学的地位与发展前景,使得人类文明有可能迈向更加智慧发达的新阶段。

随着新理论与新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必将让中医的高维度信息得以展现与实践。最重要的是新理论与新技术的应用,是以整合式几何幂次方的迅猛融合与进展,并且通过5G网络相互影响,交叉结合成为新的维度与分支学科,结合中医中药高维度的信息元素,引发更深层次的医学革命。

编辑整理:博士龙健康管理中心


高兴

感动

同情

搞笑

难过

拍砖
1

支持
1

鲜花

刚表态过的朋友 (2 人)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4 回复 浮平 2020-7-26 22:39
西医的思维方式是以科学观为基础,对复杂系统找大概率因果对应规律,先解决主要因素,但不否定多因一果,互为因果的效应,并非不存在整体观思维。 对社会这个复杂系统的思维方式也是如此,科学方法并非用来去否定该方法无法用到的领域,比如宗教涉及到的前世来世。

关键是如何将这个观 --- 变为方法,也就是说中医的整体观理论和实践如何提供出反应一定规律性的方向。 而这个规律性反应的是另外值得注意(也许是原有的不重要的因素发生了变化上升称为了主要因素,也许是西医疗法造成的新的副作用变成了主要作用而引起的恶果的因素)的重要因素,必须重视的因素,那么再用西医所遵循的研究方法(包括使用设备仪器以及统计分析方法)进一步深入,但并不等于需要否定中医用自己的方法去不断实践,不断寻找,不断解释自己相信的东西。

如果既不能将理论自身的定义和概念到达一定的客观理解共识度,又没有足够的实践数据(哪怕是不够那么细致的统计)来反应出因果对应规律,也就是说规律本身不规律,那么“方向”性的参考价值就落空了。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4-4-8 02:50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