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和欧美床上用品的标准尺寸对比 [2013/07]
- 猪肉各部位的食用方法 [2010/05]
- 加拿大人的收入税比对表 [2014/02]
- 胸口疼的原因分析与处理意见 [2014/11]
- 什么原因会导致心跳加快? [2013/05]
- 北美常见水产品中英文对照及吃法(网络更正版) [2009/08]
- 加拿大海洋三省自驾游全攻略 [2011/08]
- 北美市场9种品牌的“骨胶原”对比 [2014/04]
- 鲫鱼、鲗鱼、鲷鱼的区别 [2010/05]
- TB皮试阳性的判断及处理 [2011/11]
- 如何看懂英文的验血化验单? [2020/08]
- 洋葱的青苗能当葱吃吗? [2011/07]
- 海外华人回中国,用什么证件最好? [2013/11]
- 网络情缘的4大障碍 [2010/03]
- 中国人说英语为什么听起来没有礼貌? [2010/12]
- 为什么很多人对基督教比较反感? [2010/10]
- 世界各地的粽子集锦 [2019/06]
- 为什么海外华人回国要装穷? [2010/09]
- 对“异议”与“民运”人士的心理剖析 [2011/01]
- 国籍与爱国 [2009/06]
- 贝壳村“中秋圆月摄影有奖大赛” [2009/09]
- 贝壳村发展史 [2010/09]
- 我的人生历程:0岁 - 40岁 (图片集) [2009/03]
- 贝壳村村旗(草案) [2011/01]
- 2012贝壳村“多伦多夏令营”活动报道 [2012/07]
- 贝壳村集体大合影(和谐版) [2010/06]
- 今天我请客 [2010/08]
- 祝妈妈咪生日快乐! [2010/03]
- 2080年贝壳村村民上海大聚会 [2012/05]
案例:男孩,12岁。
2岁到6岁时和爸爸的朋友生活在一起,6岁以后到11岁和奶奶生活在一起,12岁以后回到爸爸、妈妈身边,后来妈妈又生了一个妹妹。这个男孩来到国外后拒绝学习外语(父母都在国外),拒绝那里的一切,与别人交谈时从不与交谈对象的眼光对视,课堂上会有一些老师认为很奇怪的行为,比如说用手机敲打桌子或地板,老师给他的练习纸他会直接扔到纸篓里,有时会挥舞两臂,但不知到是为了什么,等等。
分析:
1,首先是小孩的生活环境变化太大,太快,孩子更本无法在短时间内接受。要想改变这一切,这可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2,孩子大脑接收外界信息,需要一个处理过程,最后才能确定是否接收或拒绝。因为孩子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还没有形成,不知道什么好,什么不好。就好比老师讲1小时课,马上让学生考试,学生怎么会有好结果?
3,12岁的孩子,正是智力发育高峰,独立性的开始。对于外界的信息,有拒绝和怀疑的本能,也是孩子“叛逆期”的开始,教育要因势利导,不可强行;
4,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由于不同长辈(父母亲与奶奶)之间有不同的思想,孩子接受的教育是不同的,父母亲说是对的,奶奶可能说是错的,结果孩子不知所措;
5,12岁的孩子,最需要的是安全感。环境的变化,导致安全感的丧失。这时再谈论语言学习或其它知识的学习,可能没有效果。重建孩子的安全感,需要一段时间。
6,可以看心理医生,但对孩子只要说是老师,而不要说是心理医生。孩子很敏感的。我又没有病,为什么让我看医生?
7,父母亲应该花比其他家长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孩子身上,陪他玩、陪他学习,以一种朋友的身份与孩子交流,消除代沟,而不是训斥;
8,让孩子交朋友,也得慢慢来,逐渐扩大范围,要细心观察,投其所好。教育的一个基本思想,就是寓教于乐,具体方法有很多。
以下是关于对孩子进行心理疏导的几点建议:
1,食品。
孩子最喜欢的东西,首选当然是食品。从食品和饮食入手,比较容易获得孩子的信任和好感,为以后的心理疏导打下基础。
中外食品不同,味道不同。即使是唐人街买的中国食品(基本上是港澳台和四川的食品为主),味道也与国内的不一样,尤其不可能有孩子老家的食品。因为食品的变化最大,很可能影响孩子的心情,导致对新生活的不满。这时,父母亲需要慢慢调理孩子的胃。要坚持每天做中国食品,尤其是孩子喜欢吃的肉类和蔬菜,也包括水果;然后,慢慢选择搭配当地的西餐,也可以从麦当劳和肯德基开始。不能对孩子的要求置之不理,也不能对孩子的偏食有意见,大人也有自己的喜好啊。如果孩子希望自己上街买,或者自己做饭菜,家长应该积极配合。这也是一个积极的信号。
2,活动。
孩子的业余时间很多,与在中国完全不同。电子游戏是绝大多数男孩子的首选业余活动。父亲可以与孩子一起玩(这是感情交流的第一步,让孩子觉得父亲是自己的朋友),也可以专门请一位高手教(比如每天1小时)。当然,孩子都是游戏高手,可以让他自己选择,但绝对不能禁止孩子玩游戏,国外的业余活动本身就很少。除了电子游戏,父母亲还可以选择与孩子一起打球,当然是选择孩子自己喜欢的球类,或其它运动方式,而不是让孩子按照家长的要求去运动。家长(尤其是父亲)应该陪孩子一起运动,因为没有其他人可以代替。
此外,家长可以主动给孩子介绍当地的博物馆、展览馆、自然风光、游戏场所等等,让孩子自己做主,决定是否去参观游览。这样子,一方面可以让孩子有自信心和决定权,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孩子尽快适应当地的环境,在与同学交流中,孩子有话可说,而不是一个“外来人”。
3,交流。
家长可以分别与孩子交流(如果父母是同时在场,孩子感觉是在被教育),而且是在不同的非正式场合,比如游戏时、散步时、坐车时等等。要充分利用每一个机会,而不是专门时间(如果是专门时间,孩子感觉是在被教育)。
关于谈论的话题,首先是要解释过去所发生的一切(孩子与家长分开的原因),要直截了当。如果家长自己觉得有做得不周到的地方,应该主动承认错误;如果是对孩子有伤害的地方,也应该说出来。这样子,孩子会觉得家长是可以原谅的,是值得信赖的。千万不能说:“大人到国外生活和工作,是为了你和你的将来!”因为孩子的未来,是他们自己的事。此外,还可以谈论家长的工作情况、生活情况、未来的打算和家庭蓝图,这样子,可以让孩子有安全感,而不是经常有“迁徙”或“游牧”的感觉。最后一点,就是要多让孩子讲自己在中国的生活,让孩子有说话的权力,让孩子感到家长是他的听众(有倾诉的对象),更主要的是家长可以从中获得很多信息,为孩子尽快适应当地的生活,找准方向。
关于谈论的方式,要以朋友的口气,而不是家长的口气;要以提问或选择的语气,而不是命令或训斥的语气;要用建议或劝导的方式,而不是让孩子全部听从家长的。最后一点,就是孩子自己的事情,让孩子自己做主;如果孩子自己不能做主,家长决定之后,还要征求孩子的意见。假如最后出现了问题,不能怪罪孩子,责任还是在家长。
4,家庭。
父母亲在孩子的教育方式、内容、口气、意见等等方面,要基本上达成一致,不能各说各的,让孩子感觉没有家庭的整体感,不知道谁对谁错。
父母亲上下班的时间要告诉孩子,让孩子有安全感,知道什么时间家长在家里,自己有人可以依靠。家长外出,也要告诉孩子;孩子不愿意与家长一起出门,家长也不能强求。
生活中的很多小事情,可以让妹妹与哥哥之间进行交流,或相互提供帮助,因为孩子之间本身是没有隔阂的,尤其是女孩又是妹妹,哥哥有本能照顾妹妹。如果哥哥不主动,家长应该让妹妹主动。这样子,一方面增进兄妹之间的感情,另一方面让孩子感觉自己还有责任,自己是家庭中的一员,而不是“多儿”。
父亲不在家时,或者孩子与母亲及妹妹一起时,父亲要告诉孩子:他是家里唯一的男性公民,有责任保护母亲和妹妹。
一定要记住:如果孩子完成一件事情,家长一定要积极鼓励,给与积极肯定。千万不要忽视孩子的点滴进步!
5,生活。
孩子喜欢有自己的天地,即自己的单独房间。家长进屋,要征得孩子的同意,更不能随意翻阅孩子的书本,或者挪动孩子的玩具等物品。
要让孩子有自己的生活决定权,而不是家长给孩子安排好一切。但问题是,孩子往往没有准确的时间表。这时,家长应该给孩子在作息时间上一个比较宽松和弹性的时间表的建议,当孩子忘记时,家长可以提醒一下,但不是强迫。
此外,在购买衣物、鞋帽、书包、牙刷牙膏等等一切生活用品时,都应该让孩子参加,给孩子决定自己生活的权力。如果孩子自己不愿意决定,家长可以给出选择,或者按照孩子的日常习惯,先决定一部分,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再进行调整。家长要学会在生活中仔细观察孩子的喜好,而且要用本本记录下来,因为家长事情多,不一定会记得所有的事情,但这些事情对孩子却是十分重要的。如果有一次机会,让孩子感觉家长对自己的一件小事也考虑很周到,那么孩子会觉得家长是爱自己的。这样子,孩子会对生活充满信心,对家长也逐渐有了好感。
6,教师。
孩子的心里话,很多时候是说给自己认为是朋友的人听的,不一定就是家长(如果是家长,那就没有问题了)。教师要成为孩子的朋友,首先要与家长沟通,同时也要让孩子知道,教师是家长认可的,孩子觉得有安全感。因为在学校,只有教师可以保护孩子,孩子对周围的同学是陌生的。
在学校,教师不能对孩子过分照顾。如果这样子,孩子会觉得自己是孤立的,是无能的。但在背后,教师可以选择几个可以信任的同学,让同学主动与孩子接触、交往,进而一起学习、一起游玩。教师的大量工作,都是在孩子的背后做的,而不是对孩子进行面对面的如何如何教育。
教师与孩子的交流也是必要的。为了避免说服式的教育,教师可以采取几个同学一起谈话,或者谈论某一个话题的方式,让孩子表达自己的观点,教师可以从中了解孩子的思想。如果单独交流,孩子可能不会说任何东西。
教师在组织活动或谈论话题时,尽可能多地照顾这类孩子的喜好,让孩子有参与的可能,让孩子有启动自己思维的机会。无论孩子的发言是否正确,教师都应该给与肯定,因为孩子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无论孩子参与的活动是否有结果,教师都应该给与肯定,因为孩子参与了、动手了。孩子的进步,在点滴之中,教师的观察也要非常仔细!
关于学习外语,不要按部就班,可以采取寓教于乐的方式,比如多媒体、动画片等等有趣味的方式;还可以带孩子(如果可能,可以带几个同学陪衬)到图书馆、校园、标本室、博物馆,甚至上街,进行一对一的实物教学方式,让孩子感觉外语学习的直接效果,而不是死帮帮的书本。
关于古怪行为,教师可以采取这样的方式解决:如果不影响上课(没有噪音,也无关其他同学),教师可以放他一马,随他;如果影响上课了,在课堂上,先让孩子安静,但不要责备;课后可以让其他同学给孩子提出意见,因为他的行为影响了同学的上课。还有一点,上课时,可以多给一点机会孩子,让孩子回答问题(如果语言有问题,也可以开始就用中文)。这样子,可以让孩子会觉得自己不是可有可无的,因为古怪行为的发生,本身就是孩子自己没有得到社会的认可才出现的。
总之,建立孩子的自信心,才能让孩子摆脱原来的阴影!
相关阅读:
https://www.backchina.com/space-250647-do-blog-id-38442.html
https://www.backchina.com/space-250647-do-blog-id-37037.html
https://www.backchina.com/space-250647-do-blog-id-371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