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和欧美床上用品的标准尺寸对比 [2013/07]
- 猪肉各部位的食用方法 [2010/05]
- 加拿大人的收入税比对表 [2014/02]
- 胸口疼的原因分析与处理意见 [2014/11]
- 什么原因会导致心跳加快? [2013/05]
- 北美常见水产品中英文对照及吃法(网络更正版) [2009/08]
- 加拿大海洋三省自驾游全攻略 [2011/08]
- 北美市场9种品牌的“骨胶原”对比 [2014/04]
- 鲫鱼、鲗鱼、鲷鱼的区别 [2010/05]
- TB皮试阳性的判断及处理 [2011/11]
- 如何看懂英文的验血化验单? [2020/08]
- 洋葱的青苗能当葱吃吗? [2011/07]
- 海外华人回中国,用什么证件最好? [2013/11]
- 网络情缘的4大障碍 [2010/03]
- 中国人说英语为什么听起来没有礼貌? [2010/12]
- 为什么很多人对基督教比较反感? [2010/10]
- 世界各地的粽子集锦 [2019/06]
- 为什么海外华人回国要装穷? [2010/09]
- 对“异议”与“民运”人士的心理剖析 [2011/01]
- 国籍与爱国 [2009/06]
- 贝壳村“中秋圆月摄影有奖大赛” [2009/09]
- 贝壳村发展史 [2010/09]
- 我的人生历程:0岁 - 40岁 (图片集) [2009/03]
- 贝壳村村旗(草案) [2011/01]
- 2012贝壳村“多伦多夏令营”活动报道 [2012/07]
- 贝壳村集体大合影(和谐版) [2010/06]
- 今天我请客 [2010/08]
- 祝妈妈咪生日快乐! [2010/03]
- 2080年贝壳村村民上海大聚会 [2012/05]
国家“星火计划”开始后,我们单位第一个拿到第一批“星火计划”的经费,好像有几千万。这个“星火计划”开发的地点,位于郊区的一片水稻田,也就是后来一直被我们几个誉为可与上海“外滩”媲美的长江“白水滩”!
具体的项目是我们单位与当地的胜利渔场联合,一方(即我们单位)出经费和技术,另一方(当地的地方机构)出土地(2000亩)和人力,共同开发鱼塘养殖,建立人工鱼类种质资源库,附带搞高附加值(高市场价格)的鱼类养殖(当时的另一个项目是天然鱼类种质资源库)。最后具体的盈利分配,我就不知道了。但那时每人每月30元的补贴,对于我们来说,也是很高“标准”了。
翌年春节后,我们几个开始了新的“征途”。说是新的“征途”,这话一点也不假,那个研究所是第一次搞这样的项目,也是第一次让完全外行的大学毕业生从头开始。我们当时很有一种知识青年下乡的感觉,后来被誉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实习生涯。
湖北省是千湖之省、鱼米之乡。早年这里的“白水滩”,就是一片湖泊芦苇垱,可以想象当年鱼虾满塘的情景。“大跃进”、“人民公社”年代,养鱼是资本主义。所以后来的湖北省只有600多个湖泊了(现在更少了,建楼房了);中小湖泊,基本上就被填埋、种上水稻了。“粮食为纲”嘛!
“白水滩”,这名字取得也很实在,也就是一穷二白的意思。因为填埋的土壤与当地的水土不服(再加上水源、pH值等原因),水稻生长不佳,多年就是一个欠收地区。后来居然有人又想起来把填埋的土壤挖出来,再灌上水养鱼。这也许就是中国特色的一个典型缩写。
2000亩的水稻田被划分为两个试验区,1500亩由当地的地方主管,500亩由我们单位主管;前者共有职工12人(包括我们其中的3人),后者共有5人(我在其中)。因为1500亩那边人多,而且是当地主管,所以有人专职做饭;而我们这边,就只能自己解决了。这大一片水稻田,没水没电,开始一段时间,我们中午还要划船到湖泊对岸的一个渔场场部吃饭。
单位派了一个司机,一部吉普车;早送晚接,与上班一样,时间非常固定。一个副所长(兼职1500亩副场长),一个高级工程师(兼职500亩场长),一个退休老职工返聘作为技术顾问,然后就是我们5个;另外还带上50公斤的饮用水。1500亩那边的具体情况,我就不是很清楚了;我们这边500亩的副场长,是当地一个村长的亲戚,与我们年龄差不多,所以相处比较融洽。后来,我们可以经常到村子里“走动”,每天一家,吃百家饭。那时候,对农民家里的房子结构,饭菜、井水、碗筷、厨房,还有家具、电器等等,都了解的非常清楚,甚至对一些村民家里的鸡鸭鹅猪,也弄得很清楚,只是不好意思说要吃什么。再说,我们也是白吃,村民的生活也很艰苦的。还是入乡随俗吧,糊锅巴饭、清汤野菜、肥肉大白菜等等,干活累了,什么都吃得下。就好像葛优的电影《甲方乙方》里的那个被送到农村吃苦的大款一样,逮到什么都能吃!
因为早春的水田,冰雪刚刚融化;除了刺骨的寒风,到处都是稀泥。穿着长长的雨靴,一脚踩下去,要用十二分的力气才能够拔出自己的脚来,而不是雨靴。春雨绵绵的日子,还要穿上雨衣,再背上自己的行李和工作用的工具,一眼望去,真的是望不到边际;偶尔有几家村舍冒出些许青烟,远处时而传来几声鸡鸣狗吠,感觉我们还是在地球上,而不是太阳系其它某个星球。
工程的第一件事,就是修桥修路。由于渔场位于一片水稻田的中间,场部与外界的连接还是田埂,基本上没有路,更不用说汽车开进去;开始一段时间,吉普车直送我们到318国道,然后我们自己走进去。到达场部之前,有一条6米左右宽的水渠(水田灌溉用),我们只能绕很大一圈才能进去。后来,场长就决定先修桥。虽说是采取承包制,包给了当地村长的一个熟人,场长又担心修桥人偷工减料,让我们每天监督,什么设计啦、石料啦、填料啦、涵管啦、载重啦等等;我们也不懂工程,只知道用料要实在,不能几天就让桥垮了,但到后来还是出了问题。
那是一座很简陋的平顶桥,6米左右长、4米左右宽,没有护栏;桥桩用石头,两侧用砖,中间填埋泥土和碎砖;用涵管疏通水道。看上去的确不错。由于场部的田埂(后来扩宽作为主干道)与这水渠不是垂直的,有一点角度。按照美学角度,如果修桥时完全保持主干道与桥在一条直线上,就需要7米左右的桥长而不是6米左右,因为路马与水渠不是垂直的。那个包工头为了偷工减料,就垂直修桥,结果后来看到的工程,就是一直笔直的马路,中间有条扭曲的桥梁,让人感觉十分别扭。因为大工程的工期太紧,如果拆掉重建,时间来不及,又要多花很多钱。何况我们那个场长,人称“铁公鸡”,没办法,就那样了。后来修建马路时,场长就再三给我们讲修路的全部流程以及注意事项,比如底层要用大块的石料,表层要用碎砖马路中间略高,路肩略低等等。但毕竟是一条土路,一年后还是坑坑洼洼了,后来再次返工,用煤渣铺了表层。
工程的第二件事,就是建场部:修房子、埋电线杆、打井取水。场部图纸是场长一人独立设计的,考虑很周全。我那时就觉得场长真是个全才。我们跟着场长到江边和建材市场买沙、砖、木料、水泥、电线杆等等,学会了如何根据房屋结构选择建材,如何用眼力评估建材质量。还买了很多修建场部和开挖鱼塘要用的工具,如测量尺、测绘仪、水平仪、标杆、锹、铲、镐、床铺、蚊帐、棉被、雨具等等。
首先修建的简易工棚:3间房的平房,同时打井取水,这都是包给别人做的。我们学会了不少知识,有力学的、建筑学的、工程学的、工艺学的等等。那水井有30多米深(到沙土层才能有过滤功能),再插入拳头粗的钢管,地面是引水式的压力泵,与想象中的水井概念完全不同。后来的力气活是挖电线杆的洞(好像有20多个),然后就是抬200多斤的水泥电线杆,直到竖立起来,拉上电线。副场长似乎会一点电工知识,到变电站接线,我们也跟着学。直到简易工棚里面有了电灯、电炉、桌子、凳子、床铺、被子等等,才感觉我们有了一个临时休息的地方。
随后的一年时间,几乎每天中午就是面条鸡蛋,外加辣酱;全部自己做,有时候也去外面的田里“偷”点白菜萝卜什么的。也经常看见野鸭子在田地里下蛋,那时候也管不了什么保护动物了,待野鸭子一飞走,就“偷”鸭蛋回去煮面条吃了。后来野鸭子也知道发生什么事情了,再也不来了。有时候也看见过青蛙、鳝鱼、泥鳅什么的,同样办法处理――打牙祭。
记得那时已经到了春雨绵绵的时节。整个场部积水,早先放干的水田,一下子又变成了水田。我们的工做就是按照蓝图做测量、打木桩。整个500亩,先是整体测量,打出几个大方位的木桩,然后就是打出每一个鱼塘的四个木桩,需要留出路基和土方堆砌的地面。根据不同用途的鱼塘,深度和坡度是不一样的,1.5米-3米深不等;再计算土方的量,还有土方自然沉浆与夯实后的高度等等。
好不容易等到雨季过了,包工头带着浩浩荡荡的7、8台冒着黑烟的推土机开进场部――开工了!从此开始,场部就热闹起来了。想想,这边7、8台推土机,那边有20多台推土机。一起动工的时候,感觉整个大地都在颤抖,就有“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的气势。没几天,就感觉是一种噪音了,还不说那黑烟;晚上睡觉时,耳朵里也是那种声音。
场长去忙鱼场的二期工程了,把这边的事情全部交给我们几个。这时,才开始知道什么是行贿受贿。中午吃饭时间快到了,包工头送来了甲鱼,村长送来了老母鸡,还有村长家里做的酱菜什么的,说是“改善改善”生活,说我们每天吃面条是不行的;想吃什么菜,自己去田里摘(其实,这个事早就做了)。“谈笑间”,就流露出工程量的计算问题,因为场长是按照土方量来计算工程量的。如果我们在测量时多量1厘米(这个也是可以忽略的目测),整个工程的土方就会增加很多。我们不知道,没有经验,但包工头和村长心里面都很清楚。吃人家嘴短呗,能放一码就放一码,又没有直接厉害冲突。整个中国,都是如此。
包工头和村长是剥削阶层。其实,工人们也是很辛苦的。有时候,包工头去弄柴油。在等柴油时,我们就找工人们学习驾驶“铁牛”。驾驶技术并不难,难得就在推土技巧,不同马力的推土机推力不同,可以推举的土方量有限度,这个是需要凭经验和感觉的;用推土机做斜面、做平底;推干土和稀泥土时的差别等等,也都有技巧。真是行行出状元呀!由于这白水滩早先就是湖泊,工人们在推土时发现了很多莲米,说明这里以前有莲藕之类的水生植物;他们甚至发现过“袁大头”的银元,估计是水上人家掉下的。
到最后全部工程完工,整个鱼塘是方方快快连成一片,的确非常壮观。此时,二期工程即将开始,而我们也顺利完成了全部实习工作,准备进入实验室开始工作了。这个不同寻常的经历,为我们后来的实验工作打下了基础。当然,这个“人工鱼类种质资源库”的项目,除了项目管理者和场长的功劳之外,也有我们的一份功劳,更有工人们(司机们)艰辛的汗水。
当时有一个老师就这样预言:说不定30年之后,大家吃鱼吃腻味了,再填埋一次,种上水稻。30年河东,30年河西。在中国,要改造世界,有什么不可能?中国就是一个日新月异的国家!后来,项目全部完成后,我们也经常去采样,或做实验。渔场的工人们见到我们,都非常客气。毕竟,我们是这里的“元老”,“功勋”不敢说,汗水是实实在在地留在了那里,还有无数记忆忧新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