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5大灾难发明(之一):火药与枪炮(下)

作者:kylelong  于 2009-11-7 11:08 发表于 最热闹的华人社交网络--贝壳村

作者分类:科普知识|通用分类:其它日志|已有2评论

中国发明的火药,是如何传入欧洲的呢?

 

火药是中国人首先发明的,然后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在和阿拉伯人几百年的争斗中,欧洲人学会了制造和使用火器,而后随着技术的发展以及战争的需要,欧洲人自行改进了火器,并创造了相应的战术。经过1517这几个世纪的实践研究,欧洲的军事得到发展,并在下几个世纪称雄于世界。相比之下亚洲国家,尤其是中国,虽然差不多与欧洲同时代研制火器,但并未有所发展,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在一般史学家的说法中,认为火药是经蒙古人传入欧洲的,而这种说法存在很多疑点;另一种说法中,火药是欧洲人自己发明的。在公元9世纪时一个日耳曼的基督教修士Berthold Schwartz发明了火药。

 

那么火药到底是谁传播的呢?而事实上可能性比较大的胡商,即阿拉伯人。早在八、九世纪时,和医药、炼丹术的知识一起,硝也由中国传到阿拉伯。当时的阿拉伯人称它为“中国雪”,而波斯人称它为“中国盐”。他们仅知道用硝来治病、冶金和做玻璃。13世纪火药是由商人经印度传入阿拉伯国家的。希腊人通过翻译阿拉伯人的书籍才知道火药。火药武器是通过战争传到阿拉伯国家,成吉思汗西征,蒙古军队使用了火药兵器。公元1260年元世祖的军队在与叙利亚作战中被击溃,阿拉伯人缴获了火箭、毒火罐、火炮、震天雷等火药武器,从而掌握火药武器的制造和使用。阿拉伯人与欧洲的一些国家进行了长期的战争,战争中阿拉伯人使用了火药兵器,例如阿拉伯人进攻西班牙的八沙城时就使用过火药兵器。在与阿拉伯国家的战争中,欧洲人逐步掌握了制造火药和火药兵器的技术。因此,从1242年欧洲出现最早的火药到1884年无烟火药发明前,欧洲使用的都是阿拉伯人传播过去的黑火药,所以19世纪前一般被称之为“黑火药武器时代”。

 

        欧洲早期火药武器及其发展

 

13世纪火药虽已传入欧洲,但迫于教会的压力,一开始它并未受到重视。随着欧洲经济的发展和文艺复兴的展开,一切禁锢的东西都得到了解放。蒙古人的入侵使欧洲人认识到了火药的威力,不过那时的欧洲人同培根一样,还只是把火药当作神奇的东西谈论,但还不知道怎样制造火药,直到希腊人通过翻译阿拉伯人的书籍才知道火药。文艺复兴时期,火药制造技术在欧洲迅速传播,一些工匠开始进行研制火药并仿制出一些早期火器。

 

欧洲最早出现的火器是火炮,最早关于火炮的记录是1326年的一张图,图上绘有一位骑士正小心翼翼的用一根火热的铁钩去点燃引线,它正对准一扇大门发射一支火箭。图中所记录的大炮无论从那方面看都显得十分原始,如果说它的实用价值,顶多能轰倒一扇门,再者就是惊吓一下敌人而已。这于当时使用的火药有关,欧洲人虽然学会了制造火药,但是由于制造工艺差的缘故,生产出的火药质量不高,火药在运输过程中,比较重的硝酸钾沉到了下面,而比较轻的炭则跑到了上面,射击前必须将火药稍稍地重新加以搅和方能使用。另外,在细小的粉末火药颗粒之间缺少足够的空隙,爆炸也就不能充分地进行,这就致使大炮发挥不了它应有的威力。

 

但是随着火药制造工艺和铸铁技术的发展,这一现象在14世纪末开始得到改善。经过一个世纪的发展,特别是14001430年这段时期的一系列改进,火炮的性能得到很大提高。从15世纪30年代开始,西欧主要国家已配备火炮。至此,从公元11世纪石筑城堡在西欧得以盛行以来,在进攻与防守的军事平衡中,后者一直占优势,但15世纪3040年代火炮技术的改善扭转战场上进攻与防守间的平衡,火炮可以在几天内将传统的垂直防御堡垒摧毁。例如在“百年战争”第二阶段的法国,1430年的一次围攻中,大炮对城墙造成如此巨大的破坏,守军不得不投降;而在1433年的另一次围攻中,大炮直接对准了城墙和大门,并严重破坏了它们,许多部位都出现了缺口,火炮优势的突出预示着冷兵器正逐渐被淘汰。

 

15世纪火炮的使用使得昔日不可一视的城池变得不堪一击,为了抵御火炮的攻击,建筑师们想尽办法,所以在后来的一个世纪里城防工事的建筑技术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早在14世纪60年代时,许多要塞就已经增添了自己的火炮,来封锁或阻隔敌方大炮的射程范围,1381年意大利中部的博洛尼亚在城墙上设置了35门大炮;而尼德兰的梅赫伦则在1372年间,以平均每年14门火炮的速度增扩自己的军火库;勃艮第在1417年拥有13门大炮,1445年已增加到92门。除了在城墙上增加火炮外,还增置了炮眼和角楼,有的角楼还被添置到要塞里,而城墙和角楼也全部被加固增厚,使它们能够承受放置在上面的重炮的重量和滚动,同时也能吸收开炮时带来的后坐力。但是这些措施仅是在传统垂直防御体系框架上采取的改动,所以只能延缓大炮弹幕的致命攻击,却不能避免它。以上种种现象表明,一种新的对付大炮的防御体系即将诞生。

 

真正有效抵御大炮攻击的防御体系直到16世纪才出现。意大利建筑师,莱昂纳多·达·芬奇在15世纪40年代写成的《建筑艺术》中指出,如果将防御修成锯齿波浪形,防御会更有效。15世纪后十年,虽然大多数工事仍按传统设计建造,意大利中部要塞却包括了照固定间隔建造的大角度棱堡,在1515年一个概念中的要塞,奇雅塔韦基亚的帕潘港口要塞,即“大炮要塞”出现了。这是一种专门为对付大炮设计的新的要塞建筑,其实也是大炮的另一种使用方式,火炮可以用来攻城,反之火炮也可用来守城,不过这样一来原来旧的城墙设计就得抛弃,于是欧洲就兴起了一场要塞革命。1530年后法国、西班牙和尼德兰等地纷纷意大利人帮助建造的新工事。新防御工事的推广,使战场上进攻与防御之间的平衡再次向后者倾斜。

 

在火炮盛行的同时,另一种热兵器火枪也出现了。欧洲最早关于火枪的记载是1364年,意大利贾佩鲁军火库的一份清单上记有“500门火炮,一柞长,可持手中,非常漂亮,能射穿仍何盔甲。”最早的图示,大约是1400年,也显示了一种放在木制发射架上的微型“炮”。而事实上早期的火枪并没有书中的记载那么完美,起初的火枪,枪管只是简单的夹在一根四至五英尺长的木杆上,操作和使用都不方便,另外由于当时的火药质量差,枪弹爆炸射出后,杀伤力并不大,甚至比不上长弓,所以当时的火枪仍未的到广泛使用。

 

这一时期的线索比较明朗,首先是火药传入西方,随之而来的是火炮火枪的出现,而火炮轰垮了中世纪的城池并导致了要塞革命,所有的这一切都是围绕火药进行的,火炮没有火药便成了哑巴,而要塞没了火药火炮,那么它与中世纪的城堡也就没有区别。

 

自从攻城火炮轰垮了中世纪的城堡后,欧洲国家认识到了火药及火药武器的威力,从此他们开始重视火器的研制。在1517世纪,火器得到了改进,并迅速投入使用。早期火炮的铸造材料大量采用铜或青铜,但铜制火炮质地软,容易变形,对重型火炮不太适应。后来在铸造重型火炮时,人们把铁水注入模具,冷却后,再将毛坯取出。炮的质量优劣取决于烧铸技术的高下。制成火炮毛坯,再用水动钻头钻镗孔。最后在测试时,发射药的重量要和弹丸的重量相等,这门火炮才算合格,交付军队使用。

 

15世纪,火炮在战争实践中一个突出的变化是野炮的出现。法国军队把比较轻的铜铸加农炮装在马拉的两轮车车架上,野炮开始出现在战场上。在此期间,法国又把火炮装在带轮子的炮架上,机动性增强,而且还可以进行瞄准、测距。16世纪的火炮还达不到射程远、射击准确、杀伤力强的标准,且机动性也比较差。为改进这些不足,只能加长炮管,延长射程,增厚炮管管壁,使之能够承受大药量的炮弹在膛中的爆炸力。但在当时,解决了这些问题也就难以做到火炮的机动性。15世纪末,法国野炮虽处于领先状态,但由于诸多缺点和不足,其优势被西班牙的步兵轻火器所抵消。16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西班牙人的造炮技术占有明显优势。16世纪中期以前,西班牙、法国等欧洲军事强国竞相造炮,火炮的种类、口径十分复杂,这使得弹药供应要适合多种类型火炮的“胃口”,所以困难重重。鉴于此,西班牙国王查理五世率先下令,将帝国制造的火炮统一为7种型号。法国仿效西班牙,将法国的火炮规定为6种型号。然而,火炮在发展、研制过程中,型号和种类仍然很多,且国与国之间也有差异。由于前期的努力,到了17世纪火炮的改变很大,炮兵成为独立的兵种,并形成以下几种主要类型:第一类是长炮型,相当于现代火炮;第二类是加农炮,即榴弹炮的原型;第三类是一种炮管管壁较薄,弹道较高的炮,既现代迫击炮的雏形。在这一时期炮的生产技术进步如此之大,以致于后来将近两个世纪时间里,炮的射程、威力以及炮的主要型号基本上没有大的变化。

 

自从14世纪火枪在欧洲出现以后,火枪的演变是缓慢的,也许是由于使用方面的复杂,以致于人们还没有认识到它的优势。但在下面几个世纪随着技术的进步,火枪的性能得到了提高,其地位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15世纪,西欧工匠们将原先“火门枪”的木制握柄重新设计,使其在射击时能够依靠在士兵的肩膀上,而不再是架支架或者放在地上,自此步枪的定义被正式确定为:单兵肩射的长管枪械。到了15世纪中期,有人发明了一种较为安全的点火装置,从而创制了火绳枪,一种用火绳点火的新式枪,和以前的火枪相比它并没有多大区别,只不过换上了新的点火装置,但就是这一装置使火枪的射速更快,射击也更精准,而不足之处是它的射程还不够远,枪弹射出后的穿透力比较小,当时的步兵又越来越多的使用盔甲,所以它的使用并不广泛。滑膛火绳枪是西班牙人研制成功的一种较重的轻兵器,这种枪枪管变得更长,发射的弹丸更重,可以射穿盔甲,阻击骑兵的冲锋。枪管的延长和火药的改进使枪弹发射后具有更高的速度,射程也更远。另一方面,由于枪变得更重,所以它必须架在叉形支架上才能发射,导致其机动性差了。但是鉴于它具有较强的火力优势,最终还是被人们接受了,并广泛在欧洲国家的军队中使用。

 

15世纪末,普鲁士人发明了直线式膛枪,就是在枪膛内刻上直线槽,用于减少装弹时弹丸于枪膛的摩擦,16世纪以后,又有人将直线枪膛改成螺旋形,改进后枪弹飞行更稳定,并提高了射击精度。但是由于这种枪前装弹丸很费时间,没有引起人们重视,直到后装枪发明后,螺旋形膛线才广泛使用。16世纪时还出现了一种机械式点火装置,即用二氧化硫或燧石与钢片撞击产生火花,点燃火药。还有一种转轮点火开关,使用的是同样原理,它们曾队骑兵武器及其战术产生过重大影响。但是这种点火装置价格太贵又很娇气,因此无法广泛推广使用。17世纪时,瑞典人有一项杰出的发明,把弹丸与发射药装在一个纸筒内,装填时将纸筒撕破,把发射药和弹丸装入枪膛中去,这样既简化了装填过程又保证了发射药的定量装填,这种枪弹后来在欧洲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使用。到了17世纪中期,一种插在滑膛枪枪口的刺刀开始得到广泛使用,并部分代替了长矛。大约在1680年,可能是沃邦采用套换环将刺刀固定在枪管上,这样枪膛就可以空出来射击了。不久,又有人作了改进,在刺刀的把上安装一个套节,用螺栓使它跟枪管牢固的固定在一起。17世纪末,欧洲各国军队普遍采用了这种刺刀。从此滑膛枪士兵自己也成了长矛兵,真正的长矛兵则很快从步兵编队中消失了。19世纪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枪械的发展告别了它漫长的“童年时代而进入青春期”。19世纪人们先后发明了后装击针枪,金属壳枪弹,无烟火药,连发机枪等武器。

 

火炮、火枪都是随火药传入欧洲的,在火器的演变过程中除了生产技术发生改变外,其使用的火药也没有发生任何变化,全部都是黑火药,而且这种现象一直持续到19世纪末,所以可以说这一时期兵器的改进,只是黑火药兵器的改进;而在1887年之后,世界军事领域才逐渐被黄色火药所占据。然而,原子弹的发明,再一次将人类和平推向死亡边缘。

 

1937年,也就是阿道夫·希特勒掌权后的第5个年头,德国两位享有世界声誉的物理学家领导的科研小组在原子能领域所取得的成就被公认为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这两位物理学家就是奥托·海恩(Otto Hahn)和弗莱茨斯垂斯曼(Fritz Strassmar)。一年后,他们俩利用中子轰击的办法成功地分裂了原子,他们称之为裂变。他们并不知道,自己已经踏上了制造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最厉害的武器的道路。尽管希特勒早已经打算在1939年发动战争,但他并不知道原子能作为最终武器的意义。因此,两位科学家的结果得以公开发表,并传遍了全世界的科学领域。

 

在美国,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一直担心希特勒会制造出原子弹,因此,他于193982日写信给美国总统罗斯福,阐述了制造原子弹的意义,并且劝告美国政府,尽快进行该方面的研究以赶超纳粹德国。爱因斯坦是1933年被迫离开德国的,当时,纳粹没收了他的财产,并剥夺了他在著名的凯瑟威廉研究所担任的职务。警觉的罗斯福马上下令成立了铀计划行动组,专门研究原子能用于武器的可能性。1940年的早些时候,美国科学家收到了政府划拨的第一笔经费。

 

在这期间,强大的德国已经在6周内消灭了他的邻国波兰。就在这次进攻之后,纳粹的高级人物开始意识到了原子能的军事用途。他们下令禁止制造原子弹的重要原料铀矿石出口,并且,他们开始打算从比利时属的刚果进口这种东西,刚果是全世界最主要的铀产地。1940年中期,尽管原子弹的研究还处于非常初级的阶段,但德国领导人对原子弹这种最终武器越来越感兴趣。德国占领挪威后,接管了挪威位于沃马克的水电公司的电解水厂,这个工厂是欧洲惟一能够生产氧化氘也就是重水的工厂,重水是原子弹的重要成分。大多数德国的原子能科学家大都在柏林的凯瑟威廉研究所或在莱比锡的实验室工作,莱比锡有德国第一座原子反应装置,它是1942年建成的。尽管这个装置很原始,只用来做实验,但它能造出能用于核裂变的设备。希特勒这时候已经命令他们立即生产这种“炸弹”。

 

19426月,德国的核计划遭受到了巨大打击:莱比锡的原子反应装置发生了爆炸。但是,阿道夫·希特勒明显地感觉出,他的科学家已经到突破的边缘。这一年的下半年,当陆军元帅隆美尔从非洲匆忙赶回柏林,要求希特勒给他的军队以更多的武器、弹药以及兵源,以便从美英两国联军的包围中解救他的“非洲雄师”的时候,希特勒发表了惊人的言论。他暗示德国将会有一种秘密武器,“它能将一个人从他的马上炸飞到两英里以外的地方。”隆美尔对此困惑不解,但他并没有刨根问底,他以为这只是希特勒周期性妄想症的一个表现。

 

在这期间,丹麦著名物理学家尼尔斯·波尔接待了一位神秘的客人。波尔在国际科学界是一位公认的坚持真理不向邪恶势力低头的人。来访的是德国科学家维纳·海森伯哥教授,此人是德国原子弹计划的主要组成人员。他来这儿主要是想向他的朋友波尔请教一个棘手的问题,对一个物理学家来说,在战争期间研制最终武器是不是符合道义?波尔也问了他一个问题:你的意思是说,德国确信这种武器能够造出来吗?海森伯哥伤感地说,是的。这次谈话使得波尔很震惊。他马上通知德国占领下的丹麦地下组织,他自己确信德国的原子弹研究已经处于成功的门槛上。地下组织将这条可怕的消息报告给了英国伦敦的军情六处。

 

英国首相丘吉尔和他的高级幕僚对这条消息也很吃惊。于是军情六处找到了一位名叫里夫·图斯坦德的化学家,他曾参与过沃马克重水厂的建造。图斯坦德从挪威逃出后,现在已经成为挪威在英国流亡政府的官员。图斯坦德的手下有一个特工名叫艾拉·斯克兰德,他的家乡就在沃马克附近。1942年的329日,斯克兰德悄悄地降落在重水厂所在的挪威南部平原。他很快与重水厂的总工程师焦麻·布朗取得了联系,布朗告诉他,德国近期一直在增加重水产量。

 

此时,在美国,39岁的科学家爱罗克·费米正和其他科学家一起在芝加哥大学进行裂变实验,他是从墨索里尼掌权的意大利逃出来的。1942122日,费米和他的小组取得了巨大成功,他们成功地进行了首次可控制的原子链式反应实验。这个结果是在芝加哥大学一个废弃的足球场看台下面的临时实验室里取得的,该足球看台在斯坦哥地。这项实验的成功使得美国决定建造大型的铀和钚的加工厂,从而为超级绝密的“曼哈顿计划”打下了基础,“曼哈顿”是美国发展原子弹计划的代号。在美国,从来没有一项计划的保密工作做得像“曼哈顿计划”这样严密。斯坦哥地被称为芝加哥冶金实验室;田纳西的奥克雷治的气体分离厂被称为K-25;新墨西哥州的拉斯·阿莫斯的实验室被称为X基地;斯坦哥地从事原子分离的科学家被称为“快速断裂协调员”。

 

因此,可以肯定的是:爱因斯坦等人看到德国法西斯的残暴行为,转而帮助美国制造了原子弹。而美国就变成第1个将原子弹运用到战争上的,“小男孩”和“胖子”2个最早的原子弹就这样诞生了,分别被投放到了日本的长崎和广岛。如果单从伤害力的角度来讲,那就是同属核武器的氢弹和中子弹了。至于威力比原子弹更大的武器,这个就比较难说了。比如生物武器,它影响的深度与广度要远远超过原子弹,当然还有激光武器,化学武器等都是很厉害的。

 

总之,从黑色火药到黄色火药,从炮和铳到枪械,再到原子弹、氢弹、中子弹等,无一不是导致百姓死亡和人类灾难的最直接的武器。仅仅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分别导致的直接死亡人数都在几千万人之多,给全世界的人们留下了特别惨痛的记忆。除了烟花爆竹、开山修路、填海造田以及探索未知海底和太空采用的火箭之外,我们唯一希望的就是能够有更多的和平利用火药的发明出现。

 

(ZT)


高兴

感动

同情

搞笑

难过

拍砖

支持

鲜花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0 回复 snortbsd 2009-11-7 12:24
wish there would be no wars. but wars are natural results of human nature...sadly...
0 回复 kylelong 2009-11-7 22:15
snortbsd: wish there would be no wars. but wars are natural results of human nature...sadly...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4-3-27 03:09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