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及喇嘛教信徒的习俗

作者:kylelong  于 2010-3-22 05:06 发表于 最热闹的华人社交网络--贝壳村

作者分类:中国旅游|通用分类:网络文摘|已有8评论

关键词:

 

 

历史

 

藏族是主要居住在中国境内的操藏语的民族,主要聚居在青藏高原,四川、甘肃、云南等省也有分布,中国境内人口约541万余人(2000年)。另外,尼泊尔、巴基斯坦、印度克什米尔、不丹等国境内也有藏族分布,世界各地有散在分布。藏族自称“蕃巴”(bod-pa)。汉语的名称“藏”来自藏语gtsang“后藏”。gtsang这个名称的原来意义可能是“雅鲁藏布江yar-klungs gtsang-po流经之地”。

 

原始汉人与原始藏缅人约在公元前4000年左右分开。原始汉人逐渐移居到黄河流域从事农业,而原始藏缅人则向西南迁徙并从事游牧业。而之后藏族与缅甸人又进一步的分离。原始藏缅人属于古羌人系统,“发羌入藏”为吐蕃王朝发迹的一种历史学观点。

 

藏族的先民很早就繁衍生息在雅鲁藏布江中游流域地区。考古已发现旧石器、新石器和金石并用的古文化遗址。公元6世纪时,西藏山南地区的雅隆部落首领成为部落联盟的领袖,号称“赞普”,已经进入奴隶制社会。公元7世纪松赞干布统辖了整个西藏地区,史称“吐蕃”。松赞干布与唐文成公主联姻,对藏族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元朝把西藏地区置于中央王朝的统治之下,正式设官建制。清政府正式册封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设立西藏地方政府“噶厦”并任命驻藏大臣。20世纪50年代,西藏地区还保持着“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1959年全面进行了民主改革。

 

宗教

 

藏族人普遍信仰喇嘛教。喇嘛教,亦称藏传佛教(属于大乘佛教),大乘佛教吸收了藏族土著信仰本教的某些仪式和内容,形成具有藏族色彩的“藏传佛教”。藏族对活佛高僧尊为上人,藏语称为喇嘛,故藏传佛教又被称为喇嘛教。它有时也被称为黄河宗教。在一些地区,它已演变成为一种形式的精神崇拜。

 

喇嘛教,是藏族的宗教,约有300万西藏人和700万蒙古人信奉。达赖喇嘛是相当于他们的教宗。达赖喇嘛是藏传佛教中所有权的宗教领袖,他也是直到1959年时,西藏的统治者。达赖喇嘛相信自己是他的前任转世。当喇嘛去世后,新的化身,是在新出生的男孩中寻求。达赖喇嘛也被视为一个泄漏的观音菩萨,上帝的怜悯。

 

信徒以利益众生为目的,承认三皈依,四法印。按律部规定受持戒律,抑恶扬善,净化社会,依戒、定、慧三学、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以六度修福慧资粮,成就佛陀色、法二身,以“无二正见”破除三界烦恼障蔽,修正错误,完善人格,自觉觉他二利兼顾等。藏族信徒最关心的是功德的圆满、来世的善报,这就离不开喇嘛,而喇嘛们又要依靠其信徒的自愿捐献才得以存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中,成功与善意可能通过慷慨的行为转变为怜悯与慈悲。而慷慨的行为须通过宗教方面的虔诚行为加以体现。当然他们最最信仰的是喇嘛。

 

饮食

 

藏族人在饮食上,奉行“只要不杀生,也不禁荤腥”,但仅吃牛、羊、鹿、猪等偶蹄动物,不吃被视作“恶物”的奇蹄动物(马、驴、狗、兔)、五爪禽(鸡、鸭、鹅)以及“龙王的子孙――鱼虾蚌贝”(如今一些地区已不禁),也不愿借灶具给人煮这些东西吃。饭前须用手指蘸酒或奶茶对空连弹三次,表示利佛。

 

喇嘛教信徒忌讳捕杀野生动物;忌讳在寺庙内吸烟、摸佛像、翻经书、敲钟鼓;对于喇嘛随身佩带的护身符、念珠等宗教器物,不得动手抚摸;不许在寺院附近砍伐树木,不得大声喧哗,也不准在附近的水域捕鱼、钓鱼;不得在别人面前随便吐痰、脱鞋、脱袜或烘烤鞋袜、裤子;忌用单手接、递物品;进入帐房后,男的坐左边,女的坐右边,不得混杂而坐;家有病人或妇女生育,门前都作标记,有的在门外生一堆火,有的在门口插上树枝或贴一红布条,忌外人进入。

 

大部分藏族日食三餐,但在农忙或劳动强度较大时有日食四餐、五餐、六餐的习惯。绝大部分藏族以糌粑为主食,即把青稞炒熟磨成细粉。特别是在牧区,除糌粑外,很少食用其他粮食制品。食用糌粑时,要拌上浓茶或奶茶、酥油、奶渣、糖等一起食用;糌粑既便于储藏又便于携带,食用时也很方便。在藏族地区,随时可见身上带有羊皮糌粑口袋的人,饿了随时皆可食用。

 

藏族过去很少食用蔬菜,副食以牛、羊肉为主,猪肉次之(其中,牛主要是指牦牛)。藏族食用牛、羊肉讲究新鲜,民间吃肉时不用筷子,而是将大块肉盛入盘中,用刀子割食。牛、羊血则加碎牛羊肉灌入牛、羊的小肠中制成血肠。肉类的储存多用风干法。一般在入冬后宰杀的牛、羊肉一时食用不了,多切成条块,挂在通风之处,使其风干。冬季制作风干肉既可防腐,又可使肉中的血水冻附,能保持风干肉的新鲜色味。

 

最常见的是从牛、羊奶中提炼的酥油,除饭菜都用酥油外,还大量用于制作酥油茶。藏族普遍喜欢饮用青稞制成的青稞酒。在节日或喜庆的日子尤甚。藏族的典型食品除糌粑、青稞酒、酥油茶外,还有很多,例如:足玛米饭,藏族传统宴席食品,用足玛、大米、酥油等煮制而成。血肠,藏族传统菜肴,用牛(羊)血为主要原料制成。奶酪,藏族传统菜肴,用牛、羊奶发酵后制成。酸奶、奶酪、奶疙瘩和奶渣等也是经常制作的奶制品。

 

藏族的炊餐灶具自成一体。在藏族地区,家家都备有酥油茶筒、奶茶壶。大部分地区的藏族都以干牛粪为燃料,以铁三角架为灶。云南藏族茶具、酒具、餐具喜用铜制。其它地区的藏族喜用木碗并漆上红、黄、橙色的油漆。比较讲究的还要在碗上包银。牧区的藏族都要随身配带一把精制的藏刀,主要用来切割食物,还用于宰羊、剥皮、削帐房厥子等劳动,藏刀的制作历史悠久,工艺精湛。藏家家家有铜、陶制供灯、铜制敬水碗(杯)净水壶。每天向神佛献供茶新、酥油供灯是生活中必须坚持的大事。

 

天葬

 

藏族的天葬,是按照藏传佛教的丧葬程序,解尸后喂给鹫鹰吃光的一种独特丧葬习俗,历来以它的独特、神圣而为藏区群众所信奉,也让藏区以外的人感到神秘异常;忌讳外人在天葬场旁观或在远处偷看。巴颜喀拉山南的玉树州,有座巴塘天葬场,是青、藏、川三省交界地区最著名的天葬场,距文成公主庙只10 km,坐落在一个徐缓开阔的美丽山坡上,旁边是班庆寺。各地现有的天葬场,基本上保持着比较纯的传统格式,这种独特的丧葬文化有异样的生命力。

 

一般死者临终前,要请当地活佛或高僧念经。死后,还要念让灵魂往生净土的《往生经》,同时将死者身上的动物皮衣换成布料衣服,并在尸体未僵之前,将其用白布或死者的衣服及白羊毛绳捆绑好,固定成跏趺“坐化”状,盖上白经布,安放在平时供佛或其他安静的房间里,同时供奉佛像佛经,点燃长明灯,设祭坛念超度经,在家里停放37夜。

 

尸体送到天葬台后,一点桑烟,大群的鹫鹰就会很快飞临天葬场。接下来,天葬师将尸体以俯卧状安放在施尸台(解尸石墩)上,再用利刃在尸体背部划出几道花纹,然后,站起来向鹫群一声吆喝,似是首领的一只巨大秃鹫立时一个威猛的俯冲扑向施尸台,在尸体背部啄取几口后又闪向一旁,这时,其余的秃鹫旋即黑云般地蜂拥而至,争先恐后地撕扯和吞食尸体上的肉和内脏,倾刻间,一具完整的尸体就变成了一堆骷髅。这时,天葬师赶开一点鹫群,用榔头或石头砸碎剩下的骨头架和头颅,用糌粑和脑浆把碎骨拌和成团喂鹰。等肉和骨头全部被秃鹰吃完,天葬就结束了。玛多的天葬,是由天葬师一次性把尸体切割完毕,把骨头砸碎,拌好糌粑,然后由“角巴”吹螺号唤鹰鹫前来,吃得一干二净。

 

如果尸体被鹰鹫吃得一干二净,就视为吉祥,表明死者灵魂已经升天;反之就是恶兆,说明死者生前有恶迹,有罪孽,灵魂难以升天转世,家人就特别痛苦和不安,接着还要念经做法,为死者超度赎罪。玛多还习惯用鹰鹫的单数或双数来占卜吉凶,单数为吉,双数则不祥。

 

天葬之后,家人服丧时间为“七七”49天,需天天不断地念超度经,因为佛教认为,死者的灵魂在“中阴”途中要游荡49天才能找到归宿。服丧期间,家人不能洗脸梳头、穿新衣和娱乐,当年不能宰杀牛羊动物。在玛多,死者天葬之后,本部落不能再提死者的名字,与死者同名的人,也须改换名字。

 

天葬师是一个独特的人群。按照教义,天葬师是人间与天国的中介使臣,是人生命轮回的助产士。一般每个天葬场有两三个天葬师,多由僧人担当。历史上,天葬师是世袭的,现在不少人是为了做善事追求来生的幸福而选择此职业的,也有人仅为生存。每葬一具死尸,天葬师往往可以得到死者亲属馈赠的一些钱物。玛多驮尸用过的牛和绳,天葬结束后归天葬师所有,作为酬谢礼。有些天葬师,懂得不少解剖和医学知识,甚至可以给人看病。

 

天葬文化的核心是灵魂不灭和轮回转世观。藏传佛教轮回转世思想认为,人有今生来世,灵魂是不灭的。而且,人生短暂,生了死,死了再生,永远轮回不息。人死后的尸体,只不过是“灵魂”所抛弃的外壳而已,用它喂食饥饿的鹫鹰,是一种施舍行为,是做功德的好机会。这透露出大乘佛教波罗密(大慈悲心)舍身布施的最高精神,有崇高的含义和象征性。“六波罗密”是大乘佛教的一种菩萨道,以大慈悲心为根本。菩萨为救人,可以把自身的一切以至血肉予以施舍,因此,佛教把“舍身”视为布施的最高境界。此外,因为鹫鹰是神鸟,是“空行母”的化身,藏人认为它吃了尸肉以后高飞天穹,可以把人的灵魂直接带入天国,有利于转世来生。

 

鹫鹰,在天葬中扮演着主角,它是来接引人的灵魂上天的。在藏人的眼里,它是神鹰,是“空行母”的化身。实际上,生活在藏区深山的这种猛禽的确是很善良的,它哪怕饿死也不会伤害有生命的动物,甚至一只蚂蚁,它只吃死物的尸体,所以藏人特别崇拜天性慈悲的秃鹫。有说释迦牟尼成道之后,一群鹫鸟常来到他身边。释迦牟尼问它们:“你们是不是想皈依佛门?”鹫鸟们立即点头作应。释迦牟尼就摸了摸鹫鸟的头顶说:“那就收下你们吧!”他这一摸,鹫鸟头顶的毛立刻脱落变成了秃顶,从此被安排执行“天葬”,引领灵魂升天的重任。不过,从另一角度看,天葬在藏人中的盛行也与雪域高原独特的地理和气候条件有很大关系。藏族人生活在青藏高原寒冷地区,冻土给开挖墓坑带来了困难;高原和草原上也没有太多的树木,土葬显然是不可行的。这时候天葬无疑成为最佳选择。

 

此外,藏族还有其它习俗。塔藏:用于活佛、达赖喇嘛、班禅。为最高级别的安藏。水藏:用于夭折的儿童。通常挑选水流湍急,水岸开阔处为水葬台,家属将死者以白布缠裹置木阀上,于黎明时分送至水葬台,请僧人作法后,将木筏放入水中冲走。土葬:用于暴病身亡、意外伤亡、罪孽深重者。火葬:用于贵族。林间悬葬:林区藏民采用,通常是家境贫寒,请不起寺庙僧人作天葬道场的藏家,编制篱笼,装入死者,高悬于深林中任风吹雨打。

 

居住

 

        藏族建房造屋,一般都要先请喇嘛占卜打卦,选择地形和确定开工日期。选择地基根据历算条文和佛经上查看风水的条文,由历算师或喇嘛活佛等来选定,其主要是避免“天三角”和“地三角”的地形,因为三角形是佛教镇魔用的图形,属不吉利之图案,藏族最忌讳这种地形。另外还要讲究背山面水。方向朝南,以求避免风沙,开阔视野等效果,并利用自然光,取得采光和取暖的目的。开工时也要请喇嘛煨桑祭祀土地神,在开挖的地基上放五谷和“烟祭锦品”等,有的还埋上神符,然后再开始夯筑墙或砌墙。

 

        新建的房屋,根据各自经济条件进行装饰。康东、康南的石砌碉楼在门楣、窗媚、墙顶四角安放白石;或在大门门楣上安放硕大的牛头角骨骸、羊头骨骸;或在墙上用白石镶嵌牛头和羊头形图案,这既是为镇邪驱鬼,又是为装饰。无论石砌碉楼还是夯土碉房,绝大多数喜用石灰或白泥涂刷外墙或涂绘日月等吉祥图案。信奉萨迦派的地区则喜用红、白、黑三色相间涂刷竖条状色带,以象征观音、文殊、金刚手三神力的加持力。“崩柯”木墙涂成土红色。一般条件的门窗。梁枋简单彩绘。条件好的人家雕梁画栋,彩绘各种吉祥图案。包括室内陈设――佛龛、壁橱、柜桌、案几等更是泥金彩绘,精美绝伦。每户藏家在阳台或房顶上都有煨桑用的简易的祭烟炉或专门烧制的陶质祭烟炉。煨桑烟祭是生活中不可缺的重要仪轨。房顶上还要插“龙打”(风马旗经幡)和风力小经轮。有的还在院内立很高的木杆,上挂“龙打”,以供养房神。

 

        藏族居家过日子最讲究用火,对火怀有虔诚的崇拜心理,十分亲近。火塘是农区家中的重要设施。家人吃、睡、聊天取暖皆以火塘为中心。男子盘脚坐火塘左边,妇女曲膝跪于右边,长辈在上,晚辈在下。家家都有火盆、炉子,白天随时保持烟火,常备热茶。夜间煨火保证火种不灭。农区燃料以木柴、干牛粪为主。冬季兼木炭。每年深秋初冬,各户人家备足烧用一年有余的木柴、牛粪干成垛码于底楼、房背、院内、房前屋后。

         

        藏族用水也很讲究,每天早晨取新鲜水饮用。水源高的以涧槽引水入厨;水源低的由妇女背水;水源远的由男子赶毛驴驮水。取水有专用背水木桶。储水有特制石缸、水箱、铜锅等。水瓢有铜、木质的大、中、小型,分别用途。许多人家灶房壁橱备有专挂铜瓢的。居家照明过去多用酥油或清油灯盏。平时夜间就火塘火光活动、喝晚茶。夜行以松柏垭扎束成“火把”或以柴棍扎布条沾油成“火把”照明。夜晚就近活动多借星月天光,凭习惯摸黑进行。解放后,多用煤油灯,手电简,近年来,小水电发展迅速,电灯已渐为普及。

 

    牧区的住室,主要以帐篷为主,由于世代游牧生活,所以,帐篷是牧民最为理想的住室。帐篷,具有耐磨、防风、冬暖夏凉,便于支拆驮运的特点。在牧区较为普遍的是黑牛毛帐篷。牧民常住的帐篷内,居中砌着锅灶,锅灶后面紧连着燃料仓,自然把帐房分为两半。帐内右边为男席,也是“客席”,左边为女席,帐内灶后或男席上方是平常供佛的地方,一般在木箱上设有神坛、摆有佛像。除牛毛帐篷外,还有一种人字形的白布帐篷,称“达尕玛”,供老人、青年和客人居住,或出门临时夜宿时用,能住下46人。由于轻巧,牧民们远行或春季游牧多愿携带它,这种小白布帐篷几乎每个家庭都有。

 

藏医

 

    藏医兴起于松赞干布至赤松德赞时期,是在藏族传统医学理论的基础上,吸收和借鉴汉医、印度医学理论而形成的。

 

    藏医理论认为,人体内存在着“隆”(气)、“赤巴”(火)、“培根”(土和水)三大因素;饮食精微、肉、血、脂肪、骨、骨髓、精七种物质基础;大便、小便、汗液三种排泄物。三大因素支配七种物质基础和三种排泄物的运行变化。“隆”主气血、肢体活动、五官感觉、食物的输送分解和生殖机能等;“赤巴”可生发热能、调解体温气色、管饥渴消化、胆识智慧等;“培根”输送液体、调解肥瘦、主管味觉、睡眠和性格等。认为人生病的原因在于环境、气候和饮食起居的影响及体内三大因素的失调。其诊断方法亦采用望闻问切,尤其重视舌苔与早晨首次小便的变化。将疾病分为热症与寒症两大类,并将病人分为“隆”型、“赤巴”型和“培根”型。药物治疗分内服和外治两种。内服药物采取“热者寒之”、“寒者温之”的原则。外治有灸疗、放血、拔罐、热酥油止血、青稞酒糟贴敷外伤患处等。常用药是由多种药物配制的成药,共有1400多种,其中一部分为青藏高原特产。

 

  红黄蓝分别代表“赤巴”“培根”“隆”藏医理论系统、完整,医学典籍众多。其中最著名的是公元8世纪宇脱·云丹贡布所著的《四部医典》。该书共分四个部分,内容从基础理论到各科临床实践,包括人体解剖、胚胎发育、病因病理、治疗原则、临床各科、方剂药物、诊断与治疗器械等等,内容极为丰富。后经历代藏族医师的修订、增补,特别是经11世纪宇脱的14世后代、新宇脱·云丹贡布的全面修订,成为现今流行的版本。宇脱·云丹贡布对藏医学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也因此受到代代藏医和藏族人民群众的普遍尊敬,被列为“吐蕃九名医”之首,被称为“雪域医圣宇脱王”。

 

总之,藏族很神秘,但文化生活也相对落后,是一个古老的民族,也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

 

(ZT)


高兴

感动

同情

搞笑

难过

拍砖

支持

鲜花

发表评论 评论 (8 个评论)

1 回复 碧海琴音 2010-3-22 05:08
也不了解
1 回复 kylelong 2010-3-22 05:14
碧海琴音: 也不了解
3 回复 wazhh 2010-3-22 10:31
收藏了
1 回复 kylelong 2010-3-22 10:37
wazhh: 收藏了
2 回复 新手登陆 2010-3-22 10:38
2 回复 kylelong 2010-3-22 10:39
新手登陆:
1 回复 新手登陆 2010-3-22 10:58
2 回复 kylelong 2010-3-22 22:58
新手登陆: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4-4-4 12:52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