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和欧美床上用品的标准尺寸对比 [2013/07]
- 猪肉各部位的食用方法 [2010/05]
- 加拿大人的收入税比对表 [2014/02]
- 胸口疼的原因分析与处理意见 [2014/11]
- 什么原因会导致心跳加快? [2013/05]
- 北美常见水产品中英文对照及吃法(网络更正版) [2009/08]
- 加拿大海洋三省自驾游全攻略 [2011/08]
- 北美市场9种品牌的“骨胶原”对比 [2014/04]
- 鲫鱼、鲗鱼、鲷鱼的区别 [2010/05]
- TB皮试阳性的判断及处理 [2011/11]
- 如何看懂英文的验血化验单? [2020/08]
- 洋葱的青苗能当葱吃吗? [2011/07]
- 海外华人回中国,用什么证件最好? [2013/11]
- 网络情缘的4大障碍 [2010/03]
- 中国人说英语为什么听起来没有礼貌? [2010/12]
- 为什么很多人对基督教比较反感? [2010/10]
- 世界各地的粽子集锦 [2019/06]
- 为什么海外华人回国要装穷? [2010/09]
- 对“异议”与“民运”人士的心理剖析 [2011/01]
- 国籍与爱国 [2009/06]
- 贝壳村“中秋圆月摄影有奖大赛” [2009/09]
- 贝壳村发展史 [2010/09]
- 我的人生历程:0岁 - 40岁 (图片集) [2009/03]
- 贝壳村村旗(草案) [2011/01]
- 2012贝壳村“多伦多夏令营”活动报道 [2012/07]
- 贝壳村集体大合影(和谐版) [2010/06]
- 今天我请客 [2010/08]
- 祝妈妈咪生日快乐! [2010/03]
- 2080年贝壳村村民上海大聚会 [2012/05]
“拜金主义”(Money worship,Worship of mammon),又称金钱拜物教、货币拜物教。
拜金主义是一个神学术语,是指把金钱视为具有魔力或法力无边的“神”予以崇拜;也是一个伦理学术语,是一种金钱至上的道德观念。哲学界普遍的共识,就是指盲目崇拜金钱、把金钱价值看作最高价值、一切价值都要服从于金钱价值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认为金银是一国的真正财富,金钱货币不仅万能,而且成为衡量一切的标准。持拜金主义观念的人认为:“在社会上,无钱万万不能”与“金钱至上”等,这种价值观被认为起源于资本主义鼓励人类追求自我利益的思想主张。在拜金主义腐蚀下,无视社会道德和法律,不择手段地追求金钱是财物型犯罪的重要思想根源,甚至一切亲情都被陷入冷冰冰的金钱关系之中。
“拜金”就是对金钱的一种“拜物教”(Fetishism)。《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这样解释“拜物教”一词:“运用有魔力的符咒的行为或现象。A·孔特认为,原始宗教一般都是拜物教,它将人类精神属性归结于非人类的物体。E·B·泰勒将认为物体都具有精神并加以崇拜的现象称为万物有灵论,而仅将认为某些物体上有神灵寓身和附着,或神灵可通过某些物体来传递影响的教义称为拜物教”(第1卷第520页)。据此,我们可以把金钱拜物教解释为:人把自身的力量归结为金子固有的魔力,并对之顶礼膜拜。
拜金主义在资本主义以前的私有制时代已经产生,但发展成为整个社会占支配地位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却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事儿。“金钱”(货币)作为经济关系的载体,是个历史范畴。资本家(商人)对金钱的狂热、贪婪的追求,反映在意识形态上就是“拜金主义”,“一切向钱看”作为“拜金主义”思潮,是资本主义剩余价值规律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在资本主义社会被普遍作为人们的行为准则。
拜金主义经常引起许多批评,尤其经常被许多保守派的人士给抨击成造成现代社会物欲横流、道德沦丧的象征之一。批评者认为,拜金主义者太过强调金钱的重要性,以致于拜金主义者变得唯利是图、对许多事物经常只看得到表面,看不到其内涵、精神层面也极为空虚;然而也有人认为,追求更好、更富裕的生活是所有人类的本性,而拜金主义不过是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风气下,人类此种本性的一种反映而已。
拜金主义的表现形式
在经济领域:比如,有的人割裂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一些地区和部门为了部门和单位的利益而牺牲国家和民族的整体利益、长远利益。更有甚者,不择手段地追逐金钱、利益,不仅无视社会公德、践踏市场准则,甚至不惜以残害他人生命为代价,如金融、证券领域的欺骗诈取、黑箱操作;食品、医药、房地产、建材等领域的假冒伪劣……
在政治领域:大多数执政党的领导干部把手中的权力作为谋取钱财的手段,从而出现不少贪污腐败、行贿受贿、权钱交易、跑官卖官等腐败现象。比如,有的以权谋私、与民争利,把小团体、本部门、本单位的利益置于群众利益之上,乱收费、乱集资、乱摊派,侵害群众利益,甚至中饱私囊;有的贪图享受、大吃大喝、大手大脚、挥霍人民财富,甚至腐化堕落……这些行为又直接助长了拜金主义的泛滥。
在文化领域:一些文化活动被简单地商品化;一些文化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感付诸阙如;一些媒体为了所谓的市场占有率,一味迎合低级、庸俗的趣味,甚至纵容错误的东西招摇过市;一些学者著书立说只是为了评职称、捞资本、争名利,有的甚至依傍某种资本,为捞取金钱而甘心为其摇唇鼓舌;一些文化休闲娱乐行业也被金钱所垄断和统治……
中国拜金主义产生的根源
中国拜金主义的蔓延,既有思想根源,也有社会历史根源。
中国拜金主义的产生,与中国的封建文化的长期影响有关。总体来看,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是鄙视利益、耻于金钱的。在义与利的取舍上,总是以义为先,崇尚舍生取义、杀身成仁。但是,中国传统文化还有另外一面,有的人赤裸裸地宣扬利己主义、享乐主义,如春秋时期的杨朱,就公开宣扬“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
民间也有“人为财死, 鸟为食亡”,“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有钱能使鬼推磨”之说。这些思想观念在封建社会的实际生活中一直为统治阶级所信奉。必须看到,这些腐朽、没落、消极的思想观念在新中国建立后并没有完全消失,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它们又沉渣泛起,为一些人所奉行。现代中国,更是步入资本主义的社会,拜金主义横行,大有超越欧美国家的趋势。
拜金主义在西方的封建社会就已经产生,但它真正成为盛行的观念却是在资本主义产生之后。资本主义和拜金主义恰如一对孪生姐妹,或者说,拜金主义是附着在资本主义身上、去除不掉的毒瘤。资本主义之所以会盛行拜金主义,就在于资产阶级的本性(实际上也就是资本的本性)就是无休止地聚敛财富,追求资本的增值;就在于金钱作为财富的化身,在资本主义社会能够左右一切。
应当说,西方的一些有识之士早就认识到拜金主义的危害,并展开了对它的批判;现代一些西方国家在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基础上已经开始逐渐淘汰拜金主义的思潮,但是西方国家的拜金主义并没有被清除,也不可能被清除。改革开放后,随着国门的打开,在引进资金、技术和优秀文化成果的同时,这些腐朽思想也传了进来。
从社会历史根源看,拜金主义的滋生与市场经济规则不完善有关。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由之路,它有利于使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进一步发挥出来。但同时,市场经济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也会反映到精神生活中来。西方国家相对完善的社会法律体制和健全的市场经济规则,从很大程度上遏制了拜金主义的泛滥。
市场经济有自己的运行规则:一是市场行为主体在经济活动中要遵循等价交换原则,二是市场行为主体在经济活动中要追求利益或利润的最大化。同时,市场经济还是一种“消费经济”,靠消费引导生产,依赖消费拉动经济。结果是:一方面,物质利益和物质财富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突显,这就有可能诱发人的趋利性,刺激人对物或金钱的欲求,从而滋生出对金钱的过分崇拜心理,导致“一切向钱看”。
另一方面,“一切向钱看”从经济领域泛化到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一切都要讲等价交换,一切人际关系、社会关系都被看作金钱利益关系。比如,看到有人落水,先权衡利弊再救人;看到歹徒抢劫,先谈好价钱再去抓歹徒,等等。另外,市场经济条件下之所以容易引发拜金主义,与财富和经济活动的符号化也有一定关系。市场经济离不开商品交换,商品交换离不开货币,作为中介的货币因而成为财富、商品的化身,成为普遍价值的代表,拥有了货币似乎就可以购买一切、占有一切。这就容易使人产生一种错觉,以为货币无所不能,使人产生对货币、金钱的崇拜,诱发对货币的无限制的追逐和占有,从而走向拜金主义。
从拜金主义的产生看,拜金主义表面上是对金钱的崇拜,但这种崇拜的背后实际上是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在作祟。一个贪图享乐、极端自私的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必然表现为拜金主义。
拜金主义的危害
拜金主义危害严重。从人的发展来看,拜金主义与人的全面发展相背离,剥夺了人的本质的丰富性,把人降低为金钱的奴隶;从社会来看,拜金主义盛行的社会必然是一个物欲横流、人情冷漠、尔虞我诈、人人自危的社会,是一个道德沦丧、信仰缺失的社会。
经济领域如果任拜金主义泛滥,就会使经济秩序陷入混乱,诚信丧失,就会使诚实劳动得不到回报,使坑蒙拐骗、敲诈勒索者大行其道;政治领域如果盛行拜金主义,执政党和政府就会失去广大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执政党的政权就有得而复失的危险;文化领域如果一切唯金钱至上,整个社会就没有了精神支柱,没有了凝聚力,社会发展就失去意义和价值。网络社区也是如此!
拜金主义与人的关系
拜金主义现象是形形色色的。这些表现形式归根到底都有一个共同点:不是人支配金钱,而是金钱支配人。正如在宗教中,“人脑的产物”(上帝)支配人;在金钱拜物教中,“人手的产物”(金钱)支配人。以此为参照系,可以把拜金主义的表现形式划分为三大类:
(一)人为金钱而牺牲自己。金钱的魔力使人产生一种错觉,以为金钱可以给人带来一切。由此,又很容易产生出“金钱就是一切,一切为了金钱”的人生观。这同宗教有些相象。起初,人们礼拜上帝是为了祈求万能的上帝赐福。到了后来,某些虔诚的宗教徒就产生出一切为了上帝的想法,他们甚至会为了神而自残或献出自己的生命。拜金主义者以为有了钱就有幸福,结果却常常是为金钱而牺牲自己的真正幸福。“金钱婚姻”就是一例。在这种婚姻中,人为了追求金钱而牺牲自己的爱情生活和家庭幸福。不但爱情可以牺牲,理想和人格都可以为了金钱而出卖。
(二)人以金钱来衡量自己,把人的价值归结于金钱。在拜金主义者看来,不仅一切商品可以用货币来衡量其价值,人也可以当作商品,用钱来估值。恩格斯说,除现钱交易外,拜金主义者不承认人和人之间还有其他任何联系,“甚至他和自己的老婆之间的联系百分之九十九也是表现在同样的‘现钱交易’上”;“金钱确定人的价值:这个人值一万英镑,就是说,他拥有这样一笔钱。谁有钱,谁就‘值得尊敬’”(《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565、566页)。在商品社会里,人际关系日益经济化,这反过来又使拜金主义的人的价值观得以滋长和蔓延。英国的德雷克就是靠劫掠大批金银而深得伊丽莎白一世青睐,由海盗而摇身变为贵族的。无怪哥伦布在他的日记中说:黄金真是一个奇妙的东西!有了黄金,甚至可以使灵魂进入天堂。
既然一个人拥有多少钱就标志他的价值大小,那么拜金主义就可以通过表面上相反的现象显示出来:一方面,可以表现为《威尼斯商人》中夏洛克式的以残酷无情手段(如高利贷)追求金钱来使自己增值;另一方面也可以表现不近人情的挥霍和浪费,以此来显示自己的“价值”。于是出现各种离奇古怪的“花钱”方式。例如,一个青年个体富豪点燃用两千元人民币卷成的四个爆竹,使之化为灰烬。他仰望着,兴奋地流下热泪。也许他从这随意毁掉的财富中体会到他存在的“价值”?某地两个大款为了斗富而在众目睽睽之下,比赛烧人民币,烧掉几千元仍面不改色。这也是根据同样逻辑:人的价值以金钱衡量。
(三)以金钱湮灭个性。货币是无视个人的独特性和个性的。在交换中,货币代表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凝结,可以换取任何性质特殊的具体劳动的结晶即各种使用价值。所以商品的一切质的差别在货币面前都消灭了。货币的这一特点在现实生活中表现为拜金主义者的真实个性在“万能的”货币面前被消弭。在商品社会里,任何人只要持有货币,就等于拥有一种社会权力,而无须问持有者的特殊身份。在这一点上,货币把国王、贵族和平民百姓的身份差别消灭了,货币因具有购买一切商品的特性而被当成万能之物。那么,按照我原有的个性,我不能做到和不拥有的东西,现在只要借助于货币的力量就能轻易地做到和拥有了。于是,货币的特性竟变成了货币持有者的特性和力量,而他原有的真实个性反而湮灭了。拜金主义者从这里洋洋自得地感受到货币的魔力,却没有想到:他的真实个性已不复存在,他已不是真实的“他”了。这就是莎士比亚在《雅典的泰门》中所说的:“这东西(金子),只这一点点儿,就可以使黑的变成白的,丑的变成美的;错的变成对的,卑贱变成尊贵,老人变成少年,懦夫变成勇士。”
如果用抽象的哲学语言来表达莎士比亚的这些诗句,可以这样说:依靠货币而对我存在的东西,我能付钱的东西,即货币能购买的东西,就是我--货币持有者本身。货币的力量多大,我的力量就多大。货币的特性就是我--货币持有者的特性和本质力量。因此,我是什么和我能够做什么,这决不是由我的个性来规定的。例如,我是丑的,但是能买到最美的女人,可见我并不丑。因为丑的作用,丑的吓人的力量,被货币化为乌有了……(王锐生)。
拜金主义的最终消亡
在批判和抵制拜金主义的过程中,人们逐步认识到:对拜金主义最有效的批判,不是道义的声讨或激情的谴责,而是从哲学高度对拜金主义的实质、根源、表现、危害做出理性的剖析,并找出治疗的具体策略。
然而,毋庸讳言,虽然人们对拜金主义同市场经济的关系多有议论,少数理论家还明确肯定了“反对拜金主义同发展市场经济的一致”。具体的论点包括:拜金主义不等于商品货币关系;拜金主义不等于规范的求金活动;拜金主义不等于合理的金钱观念等。
道德作为社会意识形态,总是一定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反映,建立在自然经济和宗法等级制度基础之上的传统儒家道德,固然不乏有值得借鉴和吸取的成份,但就其整体而言,相对根源于商品经济的拜金主义,却是一种保守的、落后的道德观念。儒家的“重义轻利”特别是后来儒家的只“言义而不言利”的道德标准,已不适于规范市场经济中以物质利益为动力的社会行为。
当前我国社会道德领域的事实是:原有的道德和伦理规范体系已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日渐解体,而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道德体系正在形成之中,这就使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往往只能用功利主义的视角去认识市场经济,无法确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价值取向,由此陷入功利主义甚至拜金主义的泥淖,这是拜金主义在我国存在的重要原因。
拜金主义消亡的必然性具有两个原因:金钱衡量财富的时间极限、追求金钱目标的空间极限。从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看,“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提出并得到公认,表明人们已经重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以金钱的多少评价人的价值,以追逐更多的金钱为人生目标的拜金主义价值观,不过是资本无止境追求剩余价值的生产目的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然而,资本无止境的膨胀发展,已明显受到环境和资源的限制和约束,“罗马俱乐部”早在60年代通过对“人类困境”的研究就已证实:环境和资源的承受能力对资本无度的榨取已达极限。从那时起,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纷纷提出各种措施企图加以妥善处理,“可持续发展”战略就是其中最重要的措施之一。可见,以无止境追求金钱为目标的拜金主义受到了人类生存环境日益明显的制约。
而拜金主义恰恰在于把金钱作为人生全部的终极目标,把金钱作为评价一切的唯一标准,把反映人们交换劳动关系的金钱关系扩大到一切社会关系,使“一切关系实际上仅仅服从于一种抽象的金钱盘剥关系”(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5月版,第479页),人与人的关系完全被淹没在冰冷的金钱关系之中。对金钱关系和拜金主义作上述对比,可以使我们更容易明白遏制拜金主义的关键,就是要规范人们的经济活动和非经济活动,理顺由此发生的经济关系和非经济关系。
上述这些新现象和有利条件自然不足以说明彻底消除拜金主义的条件完全成熟,但它们的出现和发展,昭示了现在该是摒弃拜金主义、倡导一种能指导人与人更富有情感、人与自然更为和谐的价值观的时候了。
拜金主义就是宗教!
(Z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