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和欧美床上用品的标准尺寸对比 [2013/07]
- 猪肉各部位的食用方法 [2010/05]
- 加拿大人的收入税比对表 [2014/02]
- 胸口疼的原因分析与处理意见 [2014/11]
- 什么原因会导致心跳加快? [2013/05]
- 北美常见水产品中英文对照及吃法(网络更正版) [2009/08]
- 加拿大海洋三省自驾游全攻略 [2011/08]
- 北美市场9种品牌的“骨胶原”对比 [2014/04]
- 鲫鱼、鲗鱼、鲷鱼的区别 [2010/05]
- TB皮试阳性的判断及处理 [2011/11]
- 如何看懂英文的验血化验单? [2020/08]
- 洋葱的青苗能当葱吃吗? [2011/07]
- 海外华人回中国,用什么证件最好? [2013/11]
- 网络情缘的4大障碍 [2010/03]
- 中国人说英语为什么听起来没有礼貌? [2010/12]
- 为什么很多人对基督教比较反感? [2010/10]
- 世界各地的粽子集锦 [2019/06]
- 为什么海外华人回国要装穷? [2010/09]
- 对“异议”与“民运”人士的心理剖析 [2011/01]
- 国籍与爱国 [2009/06]
- 贝壳村“中秋圆月摄影有奖大赛” [2009/09]
- 贝壳村发展史 [2010/09]
- 我的人生历程:0岁 - 40岁 (图片集) [2009/03]
- 贝壳村村旗(草案) [2011/01]
- 2012贝壳村“多伦多夏令营”活动报道 [2012/07]
- 贝壳村集体大合影(和谐版) [2010/06]
- 今天我请客 [2010/08]
- 祝妈妈咪生日快乐! [2010/03]
- 2080年贝壳村村民上海大聚会 [2012/05]
网络批评与网络暴力,二者都是网络时代的产物。其共同特点是将一些可能与当时当地的法律法规相违背、与当时当地的公共道德相违背的社会现象,通过网络快速传播的特点直接公布于众,并进行法律上或道德上的评估。另一个特点则是网络虚拟空间的隐秘性,即“行为动机”的实施者隐藏其真实姓名和发言地点,而网络只是一个窗口。
但二者又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网络批评,是以网络为载体,对某种事物可能的违法或不道德行为进行批评,是一种较温和的交流方式,其结果仍是一种交响乐的和谐;网络暴力,也是以网络为载体,但却是对某人可能的违法或不道德行为进行指责,是一种激烈的群体性打击行为,言论具有攻击性、煽动性和侮辱性等,因而称之为“暴力”,可能会导致当事人双方(或某一方)在现实生活中客观上的恶性结果,或者在法律上具有犯罪动机,其网络行为已经违法。
显然,网络批评是对事不对人,或者对事多过对人,对人也不指名道姓;网络暴力则是对人不对事,或者对人多过对事,对人指名道姓。前者是人民内部矛盾,行为目的是“帮助他人、达成共识”;后者则是违法行为,行为目的是“打倒XXX”,“搞臭XXX”。
网络批评虽说是一种较温和的交流方式,但具体还有多种不同方法,因人而异。既然是批评,就存在“对”与“错”的问题。而实际上,“对”与“错”又是相对的,其行为结果则是不确定的。即有的人可以理解并接受别人的批评,改正错误;而有的人则坚持自己的观点,并认为自己是正确的。很难说大多数人认为是正确的事情,就一定是正确的。有句俗话说: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因此,网络批评再怎么尖锐,也还是相对“温和”的。当然,那种“骂人帖”就不属于网络批评了,甚至不能说是“有道德的言词”、“理性的言词”。
网络暴力的主观动机是恶性的,实施者以自我为中心,打着言论自由的幌子,认为自己的一切都是对的;有时候,只是某种报复动机,而通过网络询查,公布当事人的个人信息及隐私,同时煽动和组织一群网民以暴力言论进行群体围攻。最明显的例子就是“人肉搜索”导致的个人隐私被公开。网络的非实名制,很容易使有些网民不负责任的言行演化为“网络暴力”,侵犯了当事人的人格权、隐私权、名誉权、肖像权等合法权益。
也许,有些当事人的言行的确是与当时当地的法律法规相违背、与当时当地的公共道德相违背的,大家也应该帮助当事人改正错误。我们的理智告诉我们:限于网络批评就足够了,而不必发展到网络暴力。但在现实生活中,对于他人的错误言行,我们经常遇到的还是网络暴力的结果,“哄客效应”被无限放大,网络的倾向性一边倒,无限制的上纲上线,无节制的人身攻击,这是整个社会的悲哀!
如果网民之间属于朋友关系(比如贝壳村的村民之间),这时候,我们既不需要公开的网络批评,也不需要网络暴力,而完全可以通过“悄悄话”把问题私下解决了,大家都不会丢面子。如果这几位“网民”是网络推手,“哄客效应”的目的是为了提高网站的点击率,获得丰厚的经济效益,那就另当别论了。
我们需要的是健康上网、文明上网、理性表态、理智回帖。网络空间是一个舞台,每个人都是演员!再过几十年,如果你回头看看自己的言论,会有何种感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