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猪肉不可吃(《圣经》中的科学之十一) [2009/03]
- 以色列人能走过红海吗?(《圣经》中的科学之十三) [2009/03]
- 筷子与刀叉的磨合 [2008/12]
- 什么地方的人最不怕死 [2009/01]
- 美国人分不清东西南北 [2008/12]
- 在中国”内急”的洋女人 [2009/02]
- 安然睡觉睡得香甜(《圣经》中的科学之十二) [2009/03]
- 都是茅台酒惹的祸 [2009/02]
- 爱情有如一张纸 [2008/12]
- 中国风水流入美国 [2008/12]
- 小布什的八大政绩 [2008/12]
- 圣经中植物的象征意义 [2012/03]
- 神奇的圣经数:153 [2012/03]
- 爱情的的两大要素:时与人 [2008/12]
- 色人 [2009/12]
- 取个啥洋名才好? [2008/11]
- 中国人与洋人的最大区别 [2009/01]
- 北大 ,你愧对司徒雷登! [2008/11]
- 寻找洋厕所 [2009/04]
- 未来是汉语的世纪 [2008/11]
- 感受悟女人 [2008/12]
- 你能当上美国总统吗? [2009/04]
- 天上掉下个博客妹 [2009/01]
- 想鱼目混珠的80后 [2009/02]
- 女数学博士求婚记 [2009/01]
- 合法敲诈 [2009/01]
取个啥洋名才好?
纪洞天
人到美国之前,我给自已立了不少规矩,其中一条就是不给自已取洋名,俺不信邪,不跟风跑,追那个时髦干嘛。中国人,坐不改姓,立不改名。姓,《说文解字》云:“姓,人所生也,从女、生,生亦声。”名,孔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论语·子路》可见姓名有多重要。你不妨想想,“当你的女友已改名玛丽,你怎能送她一首《菩萨蛮》”可是没想到才过了几天,我的观念就动摇了,到底是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呀,在大洋彼岸,一切全颠了个儿。周围的华人全都有个洋名字,什么约翰、汤姆、露西、琳达,叫得顺溜溜的,也没有什么崇洋媚外的感觉,倒是没有洋名的,使人一眼就看出他是新来乍到的。
这倒也没什么,新鸟就新鸟,也没有必要将自已装扮成老鸦。可洋人叫起“洞天”的名字不是念成“董甜”就是念成“东田”,什么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他们根本弄不清。怪声怪调倒也无妨,可看他们使出吃奶的劲来念你的中国姓名往往还念不出,这就妨碍了情感的交流,我也深感过意不去。得了,入乡随俗,还是给自已取个洋名字吧。可是,取个啥洋名才好呢?我是厦门人,厦门有个小岛叫鼓浪屿。我二哥名叫鼓浪,我自然顺理成章地叫洞天。这名字不错,别有洞天嘛。最大的益处是同名的极少,据我所知有个名导演叫郑洞天。如果名叫张伟,我可就惨了,全国共有290607人“共享”这一姓名。哪天,因为和犯罪嫌疑人张伟同名,结果被错列为网上逃犯,因而错捕或是骗子张伟利用与我同名的假身份证在银行行骗,这可都不是笑得出来的事情。谢天谢地我名叫纪洞天,可在英文怎能找得到与他对应的名字呢?想破脑瓜子也没想出个令人满意的洋名,后来在纪(ji)后头加个尾巴名叫吉姆(jim),据说来自詹姆士(james),没啥意境也没啥诗情,纯粹是好叫易记而已。有一天,取包裹时我签了洋名(jim)邮递员却不满足还要问我的“Last name”(最后的名字),我只好灵机一动加上纪(ji)倒也符合事实,于是我完整的洋名成了jim ji,也不难记,就是两个纪姓中间插个“麦当劳”(M)。
我一向瞧不起洋人取名字,他们都是瞎取名,没有中国人的诗情画意或壮志豪情。你看,泽东,恩来、朱德、剑英,多好的名字!洋人取名字百无禁忌,抓到篮子的都是菜,什么Hell (地狱)、Devil(魔鬼)都可入名。有个大学生上门求职,主管问他,叫什么名字?他说:猜。主管一气之下不理他了。真是天大的冤枉,他确实名叫猜(William Yo-gess)。有个人喝醉了倒在路旁,警察问他叫啥名字?他说:酒鬼。警察火了,将他收押了,其实他真的名叫酒鬼(Toper cate)。在美国日子呆久了,我才知道取洋名也是挺有讲究的,关键要看自已的中英文的功力是否深厚扎实。 著名作家张爱玲小名叫W,而“张W”连在一起,嗡嗡的不甚响亮。其母亲送作者入学时竟一时踌躇不知取个什么名字好,突然灵感一动,将她取名为爱玲(Eileen),这名字念起来就响亮多了。(此事记在张爱玲的散文集《流言》)
陈布雷是蒋介石的文胆,他原名叫训恩,字彦及,号畏垒。在浙江高等学校读书时,同学看他脸蛋胖东东的,戏呼他是“ 面包孩儿”,由面包而英文Bread,他灵机一动由译音改为布雷,觉得这洋名挺不错的,干脆连原来的中文名也不要了,改名叫陈布雷了。(见李敖《蒋介石研究》)
倡导白话文运动的胡适博士,平生最反对人取洋名,可是历史却给他开了个大玩笑,他竟然给自己偏怜的独女取了个洋名叫“素斐”,而这个“素斐”倒是很有点来历。所谓素斐,即Sophia,也就是“莎菲”,正是陈衡哲女士的名字。原来,胡适与陈衡哲留美期间曾有过一种特殊的感情,为了纪念这段旧情,才为爱女取了个用心良苦的洋名。情人爱女同一洋名,一箭双雕一举两得,高手就是高手啊!(见《胡适杂忆》)
如今,风从西方来,中国人取洋名的越来越多了,已经成了寻常事了。就连连中国的老字号、名菜佳肴也纷纷有了洋名字了。中国人要让世界人民了解中国,不在洋名上动点脑筋,在中国的老外就得伤透脑筋了。你想想,饭店想当然地把“童子鸡”译为“没有性生活的鸡”,把“红烧狮子头”写作“烧红了的狮子头”,老外还会有胃口吗?中国的美食怎能走向世界?
中国向来就不缺乏翻译高手,普普通通的C0ca Cola,经中国人的妙手翻成了可口可乐,洋人都笑开怀了,译得太好了!比英文更有寓意——好喝、清爽、快乐。Mercedes-Benz,啰啰嗦嗦,到了中国人手中大刀阔斧,删繁就简成了“奔驰” 好似看到汽车的风驰电掣,何等贴切! Marlboro译成“万宝路”,高贵、大气、十足的美国西部牛仔的气派。似乎将中文译成英文就难多了。“狗不理”译成了“go believe”,完全丧失了原本的文化含义。全聚德译为“ Quanjude Peking Roast Duck―Since 1864 ”,这好未免也太死板太累赘了。中国京剧的英文名译成“Peking Opera”。北京的歌剧,是在北京表演的“茶花女”、“卡门”或“图兰朵”等西洋歌剧吗?北京豆汁译成“北京可乐”,豆汁与可乐风马牛不相及,令人笑掉大牙。如今,翻译家们干脆就在在拼音基础上再加了个“尾巴”。洋名字后还有一句英文解释:比如“豆腐脑”则叫Tofunao,解释为“用豆腐制成的凝乳状的食品”;“爆肚”称为Baodu,解释为“油爆或水爆羊肚牛肚”;“驴打滚”叫Lvdagun,解释为“蒸熟的江米裹上甜豆面粉”。这倒不失为一种替代的办法。不过人们还是期待中文名译成洋名能有更多的“可口可乐”、“奔驰”出现,翻译家们加油!
11/2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