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京的法国梧桐 [2011/03]
- 清秋路 黄叶飞——最有智慧的脱衣舞女 [2011/09]
- 生产夜话 [2015/03]
- “闲常时只好鸟嘴,一时间没了智量”——从签署“京都协议”看美加两国的“智量”差距 [2011/12]
- 伊人母子 [2011/09]
- 白猫、黑猫和野猫 [2011/12]
- 祥林,你面对现实吧! [2010/11]
- 花里端详人一刻 [2011/10]
- 睡不着觉 [2011/12]
- 袒裎相见 [2014/12]
- 压力山大之不可一事 [2011/11]
- 胭脂水粉打扮前来,一个巴掌打将回去 [2011/10]
- 当孙子的待人和做人 [2011/07]
- 抖一抖 是草狗 [2018/02]
- 独自去寻欢 [2010/04]
- 秋月(18+,有三俗内容,谨入) [2010/08]
- 周末话饼 [2011/07]
- 哪儿凉快哪儿呆着去 [2010/07]
- 一座名叫马甲河的村子 [2010/06]
- 热爱劳动(我的六一) [2010/06]
- 花气袭人 [2010/05]
- 坐到右边听 [2010/03]
- 缃琦的故事 [2010/03]
- 胡颜乱语 [2010/05]
- 是英雄自有光芒(写在七七事变纪念日) [2010/07]
进入秋季,最早引起人们注意的生物是大虫——“秋老虎”,我本以为这秋老虎,只在老家江淮一带出没,谁想北美也有秋老虎。只是这秋老虎和纸老虎一样,都不是真老虎,只是顶了个唬人的名头,即便正午前后烈焰张致,入夜还是没了脾气。
秋季一到,同样没了脾气的还有知了,这小虫子和小资一样的敏感、畏寒。尽管夏天凑热哄时,大鸣大放,漫天遍野都是它们的声音。一旦时令不对,稍稍有些凉意,立刻钳口噤声,不作一语。真想不到它们躲避得如此迅捷,也不知它们去了哪里。
“初闻征雁已无蝉”,取代蝉鸣的是雁叫,如果老虎可以唤作大虫,巨蟒可以叫做长虫,称大雁为“飞虫”,亦无不可,至少比叫“秋雁”恰当。大雁春往北飞,秋则南下,春天的大雁不大引人注意,秋雁却总是被人当做思乡还家的寄托和引喻。其实大雁多在夏季生产繁殖,北方应该是其家乡。秋雁南飞,携妇将雏,只是为了找个更适合鸟类居住的地方,其动机和行动轨迹与中国的布尔乔亚移民海外类似。
和秋雁南来北往相同,只是不在天上飞,而是在水里游的,有一种洄游的鱼叫秋刀鱼。鱼体延长纤细如小鳗。只是没有鳗鱼那一付软骨头,不然也可以和身段柔软的蠕虫或“曲线救国”的精英们同台竞技了。“秋刀鱼的滋味猫跟你都想了解”,《七里香》歌词和周杰伦的歌声,和未捞得的鱼儿一样,难以捉摸;一旦捉得又烤得了,品尝起来自然是耐人寻味。
不弄虚头,回归本题。一般人们所说的“秋虫”,古时也叫“蛩”。“月明云淡露华浓,欹枕愁听四壁蛩”,会出声的蛩,一般是指蟋蟀;不强调其音响,蛩则往往指蝗虫(蚂蚱)。“飞蛩满野”,这飞蛩显然不是喜欢在小圆罐里掐架的蟋蟀。除了母舰舰载机编队演习、大富豪公子娶亲和一呼百应,群起而攻之的主流媒体,也只有蝗虫才能弄出这么大的阵式。
“夜久叶露滴,秋虫入户飞”。蝗虫不飞于野,这会儿往屋子里飞,是什么缘故呢?入秋天凉,冷不顶了,用嘎子哥的话说:“别看今日闹得欢,当心以后拉清单”。秋天到了,眼瞅着就要秋后算帐,那蚂蚱也没几天可蹦达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