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巴尔的摩的前世今生 [2016/11]
- 养狗说免疫 [2021/05]
- 面壁计数 [2022/11]
- 哈佛毕业典礼杂感 [2009/06]
- 美国中小学教育优势何在? [2013/10]
- 马里兰州学校是全美第一,还是每况愈下? [2010/02]
- 走了点弯路,或许还是更好的成长 [2016/06]
- 母亲,小心害小孩得焦虑症 [2017/02]
- “犹太老臣”暂时代理哈佛校长 [2024/01]
- 哈佛大学今年不公布种族比例统计数据 [2023/12]
- 童年没做过的梦 [2008/12]
- (美国)孩子上大学 哪里找学费? [2012/03]
- 美国总统的智商 [2025/01]
- 中国最早的留美女学生 [2023/08]
- 美国总统子女的大学盘点 [2024/10]
- 闲聊小孩逆反 [2008/12]
- 中国教育:替美国打工,为中国消费 [2008/11]
- 华人父母最担心孩子什么? [2009/01]
- 为何高智商低情商? [2009/04]
- 三坊七巷话福州 [2014/06]
- 让第五大发明走向世界 [2008/12]
- 高考是否阻碍了中国前进的脚步? [2009/01]
- 无题 [2008/11]
- 谁埋没了中国人才? [2010/12]
- 你家小孩聪明吗? [2015/06]
- 说三道四中国教育 [2010/04]
- 考分毁了中国人的创造力 [2009/05]
大陆教育改革 何不尝试一国两制?
2009-02-18 00:07:14 作者: 马里兰州 陈旭 来源: 侨报
笔者近日看到,中国教育部就《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这至少体现出政府对教育改革的决心。不过,很多问题已困扰多年,想要达成共识,当然非轻而易举。目前来看,大陆的教育改革不可能立竿见影,况且,任何重大的改革方案都不可能没有阻力并保证成功。
其中,高考改革向来是关键问题,从文理分科到一考定终身,一直备受质疑和指责,但真正想做重大改革却很艰难,甚至谁也不敢下手。除了船大难调头外,即使调头了,又怎么知道是正确的航向?不会遇到新问题?毕竟,教育关涉国家的未来,也与千家万户分不开。
因此,笔者建议,不妨尝试着走一条“一国两制”的多元化教育改革路线。一方面,延续目前的高考机制,另一方面,实施打破文理分科,启动综合评价等新的高校招生机制(综合评价并非意味取消考试或不要公平),同时,也赋予学生有自己选择哪种机制的权力。
据说,耶鲁大学正是当年教育改革分歧的产物。17世纪下半叶,西方社会风气转向自由化,哈佛大学的办学宗旨也渐渐从浓厚的宗教氛围转向学术自由。彼时,旧哈佛的一些毕业生不满校方的这种改革方向,又得到清教徒的资助,于是,耶鲁大学1701年建校,继续清教徒教义的办学宗旨,与哈佛抗衡。不过,若干年后,耶鲁大学培养的学生,渐渐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迫使耶鲁大学也慢慢走向学术自由的轨道。
笔者所居住的马里兰州的公立学校,不同的郡县也有不同的办学机制。以教育水准最高的蒙郡和哈维郡为例,蒙郡设重点学校,他们称为“磁性学校”(magnet schools),学校录取学生要通过入学考试、教师推荐等方式来择优录取;而哈维郡则不设重点学校,学生就近上学,很多华人就是因为方便学习而搬到哈维郡。笔者所在的巴尔的摩县也设“磁性学校”,几年前女儿上中高时,尽管有资格上“磁性高中”,她却不愿意去,而是选择就近上学,毕业后也能被哈佛大学录取。可见,条条道路通罗马,各人选择适合自己喜欢的学校,也许发展得更好。
大陆的教育改革、素质教育,提了好多年,但进展似乎很缓慢。与其再继续争论下去,不如采用“一国两制”的思路。两制争鸣,或许用不了三五十年,就会见分晓。
(编辑:苏一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