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我中心、喜欢吹嘘炫耀的人——自恋心理与人格再探 ZT [2010/07]
- 情绪反复无常及边缘型人格障碍——人格研究探讨 ZT [2010/07]
- 男人眼中的好女人 作者:周国平 [2012/02]
- 再说第四型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女兵刘 [2009/03]
- 住小房子,周游世界 [2018/02]
- 什么样的男人值得珍惜 ZT [2010/07]
- 性格决定命运再探 转 [2012/01]
- 第四型个性的女兵刘如何改善自己 [2009/03]
- 缺少关爱 小心皮肤饥渴症 ZT [2010/09]
- 美国陆军26个字母的含义 [2009/03]
- 我妈妈属虎,爸爸属蛇。属虎人的性格 [2010/06]
- 夫妻关系中的一大败笔--想改变对方 李昶 [2012/02]
- 人生最可怕的事情就是“失控” ZT [2010/06]
- 我在美陆军的经历 [2009/01]
- 出轨的境界 转 [2010/09]
- 转载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几点感想 [2009/03]
- 郭德纲这件事 ZT [2010/08]
- 老中医的顺口溜 [2010/06]
- 忠厚可靠的属牛人 [2010/07]
- 我爱猪猪 [2010/06]
- 女兵刘的日记---4/29/04 [2009/02]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是诸葛亮54岁时写给他8岁儿子诸葛瞻的《诫子书》。
诸葛草庐中门联:淡泊以明志 宁静而致远。此联出自第37回二顾草庐中。刘、关、张三人跟童子进诸葛草庐,至中门,刘备见门上大书一联。其大意是:不追求名利,生活简单朴素,才能显示出自己的志趣;不追求热闹,心境安宁清静,才能达到远大目标。通过此联揭示了诸葛亮的高尚德操。
诸葛亮的《诫子书》中也有这样两句话: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译文:有道德修养的人,是这样进行修养锻炼的,他们以静思反省来使自己尽善尽美,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不清心寡欲就不能使自己的志向明确坚定,不安定清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理想而长期刻苦学习。要学得真知必须使身心在宁静中研究探讨,人们的才能是从不断的学习中积累起来的;如果不下苦工学习就 不能增长与发扬自己的才干;如果没有坚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学业成功。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险草率、急燥不安就不能陶治性情使节操高尚。如果年华与岁月虚度,志愿时日消磨,最终就会像枯枝落叶般一天天衰老下去。这样的人不会为社会所用而有益于社会,只有悲伤地困守在自己的穷家破舍里,到那时再悔也来不及了。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既是诸葛亮一生经历的总结,更是对他儿子的要求。在这里诸葛亮用的是“双重否定”的句式,以强烈而委婉的语气表现了他对儿子的教诲与无限的期望。用现代话来说:“不把眼前的名利看得轻淡就不会有明确的志向,不能平静安详全神贯注的学习,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诸葛亮运用了《逻辑学》中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来强调他要表达的“淡泊以明志,宁静而志远”。这是一句富含哲理的话。这同“要想取之,必先与之”,“欲达目的,需先迂回曲折”的道理一样,现在的“淡泊”、“宁静”求清净,不想有什么作为,而是要通过学习“明志”,树立远大的志向,待时机成熟就可以“致远”,轰轰烈烈干一番事业。“淡泊”是一种古老的道家思想,《老子》就曾说“恬淡为上,胜而不美”。后世一直继承赞赏这种“心神恬适”的意境,如白居易在《问秋光》一诗中,“身心转恬泰,烟景弥淡泊”。他反映了作者心无杂念,凝神安适,不限于眼前得失的那种长远而宽阔的境界。
其实,“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这句话的最早出处是西汉初年刘安的《淮南子?主术训》。其中语云:“是故非澹薄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宽大无以兼覆,非慈厚无以怀众,非平正无以制断。”刘安(约公元前179—公元前122年)是汉高祖刘邦之孙。《淮南子》是由刘安与其门客共同撰写的一部规模宏大、内容丰富的哲学和政治学巨著,全书的哲学、政治思想,最近乎老、庄,同时也融进了孔子、墨子、韩非子的思想。
比刘安晚出生300多年的诸葛亮,躬耕苦读,兼收并蓄,摄取了包括《淮南子》在内的历代各个学派的营养。“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就是诸葛亮汲取了《淮南子?主术训》中的精粹,并在此基础上将其充实、拓展、完善,直至他临终前,作为《诫子书》写给了他的儿子诸葛瞻,以警醒诸葛氏后人。
通读《诫子书》,我们可以发现,诸葛亮是对《淮南子?主术训》中精华的借鉴、传承与弘扬,而不是简单地摘录与复制。这本身就启示我们,当我们今天解读、运用。“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时候,既要尊重它的历史原意,也要结合时代特征,赋予它新的内涵。
诸葛亮的一生,可以分为前后两个27年。前27年,是他博览群书、修身养性、静观天下、立志用世的准备阶段;而后27年,是他身体力行、完善自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奉献阶段。我们也可以说,前27年是他的“淡泊”“宁静”阶段,后27年则是他的“明志”“致远”阶段。诸葛亮一生中借鉴前人的思想很多,但他为何对“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情有独钟呢?在诸葛亮短暂的一生中,出山之后,日理万机,所以著述不多。《三国志》本传中载有《诸葛氏集目录》,共24篇,104112 字,而“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作为引用语,却贯穿了他的一生,最后作为遗训,划上了他人生的圆满句号。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虽只寥寥八字,却被诸葛亮钟爱一生,而且作为他的精神的集中体现,其影响力远远超过其原创《淮南子》。“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所体现的思想是博大精深的,它的精髓至少能从哲理性、真理性和进取性诸方面凸现出来。
哲理性。“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是一句富含哲理的话。孔子曾说:“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老子也明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它同欲取之必先予之、欲达目的需先迂回曲折的道理一样。现在的“淡泊”“宁静”,不是不想有什么作为,而是要通过学习“明志”,树立远大的志向,待时机成熟就可以“致远”,轰轰烈烈地干一番事业。这就是老子《道德经》中所倡导的,“无为”的结果是“无不为”,他言“宁静”实则“制动”,他甘“居后”实则“占先”。有人认为“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说的似乎只是“文化界”和“读书人”的事,其实不然。哲理的境界是最高境界,它所阐述的道理是带有普遍性的。
真理性。有人认为,“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离我们太遥远了,缺乏时代感。其原因是,他们还没有真正悟出“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当中所蕴含的真理性。中国历史上许多思想家曾有许多名言,如孔子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孟子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荀子的“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等,历经千年仍有着强大的生命力。所谓真理,是正确反映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认识。毛泽东说:“判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由此,我们考察古今中外,凡成功者,莫不遵循了这一真理法则;凡失败者,莫不违背了这一真理法则。尽管真理有“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之分,但经过千余年检验的“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证明了它是真理。所以,它也是没有时限的。
进取性。“淡泊”不是弃世,“宁静”也不是慵懒。倘若只是一味孤高自许,却没有植根现实的理想,也不过是消极的逃避现实。倘若只是一味封闭自守,懒于交流,更是愚人的做法。“淡泊明志”,志在修身,进而济世;“宁静致远”,因达于天下而远,因泽于后世而远。“淡泊”与“宁静”并非空洞的华丽辞藻,并非书生的自命不凡,它需要真正高尚而淳朴、丰富而博爱的心灵。“淡泊”与“宁静”,是以“明志”与“致远”为终极理想目标的,是积极向上、催人奋进的。古人说过的话,是无法更改的,“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这八个字,我们今天也不能更改它,如同当年诸葛亮给“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注入了新的内涵一样。今天,我们同样可以赋予它新的时代内涵,使其具有新的活力,新的生命力。
当年,诸葛亮汲取了“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养分,同时也把这份宝贵的遗产留给了我们。
诸葛亮的《诫子书》中也有这样两句话: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译文:有道德修养的人,是这样进行修养锻炼的,他们以静思反省来使自己尽善尽美,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不清心寡欲就不能使自己的志向明确坚定,不安定清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理想而长期刻苦学习。要学得真知必须使身心在宁静中研究探讨,人们的才能是从不断的学习中积累起来的;如果不下苦工学习就 不能增长与发扬自己的才干;如果没有坚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学业成功。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险草率、急燥不安就不能陶治性情使节操高尚。如果年华与岁月虚度,志愿时日消磨,最终就会像枯枝落叶般一天天衰老下去。这样的人不会为社会所用而有益于社会,只有悲伤地困守在自己的穷家破舍里,到那时再悔也来不及了。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既是诸葛亮一生经历的总结,更是对他儿子的要求。在这里诸葛亮用的是“双重否定”的句式,以强烈而委婉的语气表现了他对儿子的教诲与无限的期望。用现代话来说:“不把眼前的名利看得轻淡就不会有明确的志向,不能平静安详全神贯注的学习,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诸葛亮运用了《逻辑学》中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来强调他要表达的“淡泊以明志,宁静而志远”。这是一句富含哲理的话。这同“要想取之,必先与之”,“欲达目的,需先迂回曲折”的道理一样,现在的“淡泊”、“宁静”求清净,不想有什么作为,而是要通过学习“明志”,树立远大的志向,待时机成熟就可以“致远”,轰轰烈烈干一番事业。“淡泊”是一种古老的道家思想,《老子》就曾说“恬淡为上,胜而不美”。后世一直继承赞赏这种“心神恬适”的意境,如白居易在《问秋光》一诗中,“身心转恬泰,烟景弥淡泊”。他反映了作者心无杂念,凝神安适,不限于眼前得失的那种长远而宽阔的境界。
其实,“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这句话的最早出处是西汉初年刘安的《淮南子?主术训》。其中语云:“是故非澹薄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宽大无以兼覆,非慈厚无以怀众,非平正无以制断。”刘安(约公元前179—公元前122年)是汉高祖刘邦之孙。《淮南子》是由刘安与其门客共同撰写的一部规模宏大、内容丰富的哲学和政治学巨著,全书的哲学、政治思想,最近乎老、庄,同时也融进了孔子、墨子、韩非子的思想。
比刘安晚出生300多年的诸葛亮,躬耕苦读,兼收并蓄,摄取了包括《淮南子》在内的历代各个学派的营养。“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就是诸葛亮汲取了《淮南子?主术训》中的精粹,并在此基础上将其充实、拓展、完善,直至他临终前,作为《诫子书》写给了他的儿子诸葛瞻,以警醒诸葛氏后人。
通读《诫子书》,我们可以发现,诸葛亮是对《淮南子?主术训》中精华的借鉴、传承与弘扬,而不是简单地摘录与复制。这本身就启示我们,当我们今天解读、运用。“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时候,既要尊重它的历史原意,也要结合时代特征,赋予它新的内涵。
诸葛亮的一生,可以分为前后两个27年。前27年,是他博览群书、修身养性、静观天下、立志用世的准备阶段;而后27年,是他身体力行、完善自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奉献阶段。我们也可以说,前27年是他的“淡泊”“宁静”阶段,后27年则是他的“明志”“致远”阶段。诸葛亮一生中借鉴前人的思想很多,但他为何对“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情有独钟呢?在诸葛亮短暂的一生中,出山之后,日理万机,所以著述不多。《三国志》本传中载有《诸葛氏集目录》,共24篇,104112 字,而“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作为引用语,却贯穿了他的一生,最后作为遗训,划上了他人生的圆满句号。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虽只寥寥八字,却被诸葛亮钟爱一生,而且作为他的精神的集中体现,其影响力远远超过其原创《淮南子》。“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所体现的思想是博大精深的,它的精髓至少能从哲理性、真理性和进取性诸方面凸现出来。
哲理性。“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是一句富含哲理的话。孔子曾说:“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老子也明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它同欲取之必先予之、欲达目的需先迂回曲折的道理一样。现在的“淡泊”“宁静”,不是不想有什么作为,而是要通过学习“明志”,树立远大的志向,待时机成熟就可以“致远”,轰轰烈烈地干一番事业。这就是老子《道德经》中所倡导的,“无为”的结果是“无不为”,他言“宁静”实则“制动”,他甘“居后”实则“占先”。有人认为“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说的似乎只是“文化界”和“读书人”的事,其实不然。哲理的境界是最高境界,它所阐述的道理是带有普遍性的。
真理性。有人认为,“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离我们太遥远了,缺乏时代感。其原因是,他们还没有真正悟出“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当中所蕴含的真理性。中国历史上许多思想家曾有许多名言,如孔子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孟子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荀子的“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等,历经千年仍有着强大的生命力。所谓真理,是正确反映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认识。毛泽东说:“判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由此,我们考察古今中外,凡成功者,莫不遵循了这一真理法则;凡失败者,莫不违背了这一真理法则。尽管真理有“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之分,但经过千余年检验的“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证明了它是真理。所以,它也是没有时限的。
进取性。“淡泊”不是弃世,“宁静”也不是慵懒。倘若只是一味孤高自许,却没有植根现实的理想,也不过是消极的逃避现实。倘若只是一味封闭自守,懒于交流,更是愚人的做法。“淡泊明志”,志在修身,进而济世;“宁静致远”,因达于天下而远,因泽于后世而远。“淡泊”与“宁静”并非空洞的华丽辞藻,并非书生的自命不凡,它需要真正高尚而淳朴、丰富而博爱的心灵。“淡泊”与“宁静”,是以“明志”与“致远”为终极理想目标的,是积极向上、催人奋进的。古人说过的话,是无法更改的,“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这八个字,我们今天也不能更改它,如同当年诸葛亮给“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注入了新的内涵一样。今天,我们同样可以赋予它新的时代内涵,使其具有新的活力,新的生命力。
当年,诸葛亮汲取了“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养分,同时也把这份宝贵的遗产留给了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