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推荐——《亲爱的安德烈》 作者:龙应台

作者:杏林一虹  于 2011-10-29 03:45 发表于 最热闹的华人社交网络--贝壳村

通用分类:村内互动|已有57评论

 
龙应台是我喜欢的为数不多的台湾作家之一。喜欢她的文笔,更喜欢她的睿智和理性。
 
今天,偶然读到一篇博文推荐她的书《亲爱的安德烈》,搜来一读,甚是喜欢。忍不住想推荐给各位朋友。
 
       “上一次和二十歲的兒子深深聊天,是什麼時候?
  十八歲的女兒塞上耳機,徹底封閉,怎麼讓人覺得那麼傷心?
  為什麼,和心愛的人溝通那樣不可能?
  爸爸為什麼不可以像朋友?
  媽媽又為什麼管那麼多?
  說什麼他們也聽不懂,
  什麼時候他們學會什麼叫尊重?
  眼看著兒子從少年變成人,
  龍應台發現她完全不了解兒子的內心世界,
  新時代,新世界,新人類
  沈默比石頭還沈默
  到底用什麼語言去說話?
  哪一隻手可以觸摸到?
  有沒有門,可以開啟?
  如果她敲門,安德烈聽不聽得見?
  讓不讓她進來?
  一本跨世代、跨文化的兩代交鋒
  你從來沒有想過,兩代人可以這樣面對面。”

附录本书的头两篇:

龙应台:认识一个十八岁的人

我离开欧洲的时候,安德烈十四岁。当我结束台北市政府的工作,重新有时间过日子的时候,他已经是一个十八岁的青年,一百八十四公分高,有了驾照,可以进出酒吧,是高校学生了。脸上早没有了可爱的“婴儿肥”,线条棱角分明,眼神宁静深沉,透着一种独立的距离,手里拿着红酒杯,坐在桌子的那一端,有一点“冷”地看着你。

我极不适应——我可爱的安安,哪里去了?那个让我拥抱,让我亲吻,让我牵手,让我牵肠挂肚、头发有点汗味的小男孩,哪里去了?

我走近他,他退后;我要跟他谈天,他说,谈什么?我企求地追问,他说,我不是你可爱的安安了,我是我。

我想和他说话,但是一开口,发现,即使他愿意,我也不知说什么好,因为,十八岁的儿子,已经是一个我不认识的人。他在想什么?他怎么看事情?他在乎什么,不在乎什么?他喜欢什么讨厌什么,他为什么这样做那样做,什么使他尴尬什么使他狂热,我的价值观和他的价值观距离有多远……我一无所知。

他在德国,我在香港。电话上的对话,只能这样:

你好吗?好啊。学校如何?没问题。 ……

假期中会面时,他愿意将所有的时间给他的朋友,和我对坐于晚餐桌时,却默默无语,眼睛,盯着手机,手指,忙着传讯。

我知道他爱我,但是,爱,不等于喜欢,爱,不等于认识。爱,其实是很多不喜欢、不认识、不沟通的借口。因为有爱,所以正常的沟通仿佛可以不必了。

不,我不要掉进这个陷阱。我失去了小男孩安安没有关系,但是我可以认识成熟的安德烈。我要认识这个人。我要认识这个十八岁的人。于是我问他,愿不愿意和我以通信的方式共同写一个专栏。条件是,一旦答应,就绝不能半途而废。

他答应了。我还不敢相信,多次追问,真的吗?你知道不是闹着玩的,截稿期到了,天打雷劈都得写的。

我没想到出书,也没想到有没有读者,我只有一个念头:透过这个方式,我或许可以进入一个十八岁的人的世界。

因此,当读者的信从世界各地涌入的时候,我确实吓了一跳。有一天,在台北一家书店排队付账的时候,一个中年男人走过来跟我握手,用低沉的声音说,“如果不是你的文章,我和我儿子会形同陌路,因为我们不知道怎么和对方说话。 ”他的神情严肃,眼中有忍住的泪光。

很多父母和他一样,把文章影印给儿女读,然后在晚餐桌上一家人打开话题。美国和加拿大的父母们来信,希望取得我们通信的英文版,以便他们在英语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们能与他们分享。那做儿女的,往往自己已是三四十岁的人了,跟父母无法沟通;虽然心中有爱,但是爱,冻结在经年累月的沉默里,好像藏着一个疼痛的伤口,没有纱布可绑。

这么多的信件,来自不同的年龄层,我才知道,多少父母和儿女同处一室却无话可谈,他们深爱彼此却互不相识,他们向往接触却找不到桥梁,渴望表达却没有语言。我们的通信,仿佛黑夜海上的旗语,被其它漂流不安、寻找港湾的船只看见了。

写作的过程,非常辛苦。安德烈和我说汉语,但是他不识中文。所以我们每一篇文章都要经过这几道程序:

一、安德烈以英文写信给我。他最好的文字是德文,我最好的文字是中文,于是我们往前各跨一步,半途相会——用英文。

二、我将之译成中文。在翻译的过程中,必须和他透过越洋电话讨论——我们沟通的语言是汉语:这个词是什么意思?为何用这个词而不用那个词?这个词的德文是哪个?如果第二段放在最后,是不是主题更清楚?我有没有误会你的意思?中文的读者可能无法理解你这一个论点,可否更细地解释?

三、我用英文写回信,传给安德烈看,以便他作答。

四、我将我的英文信重新用中文写一遍——只能重写,不能翻译,翻译便坏。

四道程序里,我们有很多的讨论和辩论。我常批评他文风草率,“不够具体”,他常不耐我吹毛求疵,太重细节。在写作的过程里,我们人生哲学的差异被凸显了:他把写作当“玩”,我把写作当“事”。我们的价值观和生活态度,也出现对比:他有三分玩世不恭,二分黑色幽默,五分的认真;我有八分的认真,二分的知性怀疑。他对我嘲笑有加,我对他认真研究。

认识一个十八岁的人,你得从头学起。你得放空自己。

专栏写了足足三年,中间有多次的拖稿,但总算坚持到有始有终。写信给他的年轻读者有时会问他:“你怎么可能跟自己的母亲这样沟通?怎么可能?”安德烈就四两拨千金地回信,“老兄,因为要赚稿费。 ”

我至今不知他当初为何会答应,心中也着实觉得不可思议他竟然真的写了三年。我们是两代人,中间隔个三十年。我们也是两国人,中间隔个东西文化。我们原来也可能在他十八岁那年,就像水上浮萍一样各自荡开,从此天涯淡泊,但是我们做了不同的尝试——我努力了,他也回报以同等的努力。我认识了人生里第一个十八岁的人,他也第一次认识了自己的母亲。

日后的人生旅程,当然还是要漂萍离散——人生哪有恒长的厮守?但是三年的海上旗语,如星辰凝望,如月色满怀,我还奢求什么呢。

安德烈:连结的“份”

亲爱的 MM:

我们的书要出版了——不可思议吧?那个老是往你床上爬的小孩,爱听鬼故事又怕鬼、怕闪电又不肯睡觉的小孩,一转眼变成一个可以理性思考、可以和你沟通对话的成人,尽管我们写的东西也许有意思,也许没有意思。

你记得是怎么开始的吗?

三年前,我是那个自我感觉特别好的十八岁青年,自以为很有见解,自以为这个世界可以被我的见解改变。三年前,你是那个跟孩子分开了几年而愈来愈焦虑的母亲。孩子一直长大,年龄、文化和两地分隔的距离,使你强烈地感觉到“不认识”自己进入成年的儿子。我们共同找出来的解决问题方法,就是透过写信,而这些信,虽说是为了要处理你的焦虑的,一旦开始,也就好像“猛兽出闸”,

我们之间的异议和情绪,也都被释放出来,浮上了表面。

这三年对话,过程真的好辛苦:一次又一次的越洋电话、一封又一封的电子邮件、很多个深夜凌晨的在线对谈、无数次的讨论和争辩——整个结果,现在呈现在读者眼前。你老是啰唆我的文字风格不够讲究,老是念念念“截稿期到了”,老是要求我一次又一次地“能不能再补充一点细节”。其实,有时候我觉得我写得比你好!

现在三年回头,我有一个发现。

写了三年以后,你的目的还是和开始时完全一样——为了了解你的成人儿子,但是我,随着时间,却变了。我是逐渐、逐渐才明白你为什么要和我写这些信的,而且,写了一段时间以后,我发现自己其实还蛮乐在其中的,虽然我绝对不动声色。

开始的时候,只是觉得自己有很多想法,既然你给我一个“麦克风”,我就把想法大声说出来罢了。到后期,我才忽然察觉到,这件事有一个更重大的意义:我跟我的母亲,有了连结,而我同时意识到,这是大部分的人一生都不会得到的“份”,我却有了。我在想:假使我们三年前没开始做这件事,我们大概就会和绝大多数的人一样只是继续过日子,继续重复那每天不痛不痒的问候:吃了吗——嗯,功课做了吗——嗯,没和弟弟吵架吧——没,不缺钱用吧——嗯……

三年,真的不短。回头看,我还真的同意你说的,这些通信,虽然是给读者的,但是它其实是我们最私己、最亲密、最真实的手印,记下了刻下了我们的三年生活岁月——我们此生永远不会忘记的生活岁月。

在这里,因此我最想说的是,谢谢你,谢谢你给了我这个“份”——不是出书,而是,和你有了连结的“份”。

爱你的 

本书链接:http://vip.book.sina.com.cn/book/index_79464.html

 


高兴
3

感动

同情

搞笑

难过

拍砖

支持
21

鲜花

刚表态过的朋友 (24 人)

发表评论 评论 (57 个评论)

1 回复 解滨 2011-10-29 03:56
我听过她的报告。 可以说那是我一生中听过的所有报告中,演讲者的普通话发音最标准,咬字最准确和清楚的了。  我也听过于丹演讲。 两人的水平不能比。
1 回复 杏林一虹 2011-10-29 03:58
解滨: 我听过她的报告。 可以说那是我一生中听过的所有报告中,演讲者的普通话发音最标准,咬字最准确和清楚的了。  我也听过于丹演讲。 两人的水平不能比。
是吗?一定很精彩。不知网上是否能找到。
0 回复 解滨 2011-10-29 04:00
杏林一虹: 是吗?一定很精彩。不知网上是否能找到。
不知道。 俺听的那个报告是说她 《大江大海1949》那本书的。
1 回复 杏林一虹 2011-10-29 04:04
解滨: 不知道。 俺听的那个报告是说她 《大江大海1949》那本书的。
哦,那是多年前了吧?很喜欢她的书。
1 回复 fuji 2011-10-29 04:23
和孩子的沟通很重要,爱就是这样建立起来的。深有体会。
0 回复 杏林一虹 2011-10-29 04:24
fuji: 和孩子的沟通很重要,爱就是这样建立起来的。深有体会。
相信你一定做的很好。
0 回复 fuji 2011-10-29 04:27
杏林一虹: 相信你一定做的很好。
我的LG做得很差,我觉得他失去了孩子,人生失败!我帮不了,苦恼!
0 回复 fanlaifuqu 2011-10-29 04:30
就像你说的,喜欢她的睿智和理性。但被很多人骂得凶。哎!
1 回复 杏林一虹 2011-10-29 04:32
fuji: 我的LG做得很差,我觉得他失去了孩子,人生失败!我帮不了,苦恼!
男人在沟通方面可能比较不知道该怎么做,个性使然。
1 回复 杏林一虹 2011-10-29 04:32
fanlaifuqu: 就像你说的,喜欢她的睿智和理性。但被很多人骂得凶。哎!
说真话的人都会被人骂!
1 回复 fuji 2011-10-29 04:40
杏林一虹: 男人在沟通方面可能比较不知道该怎么做,个性使然。
而我一直关爱,培养孩子,让他成为真正的男子汉!
1 回复 杏林一虹 2011-10-29 05:23
fuji: 而我一直关爱,培养孩子,让他成为真正的男子汉!
孩子能快乐健康地长大,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对我们来说就是最好的回报。
1 回复 fuji 2011-10-29 05:29
杏林一虹: 孩子能快乐健康地长大,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对我们来说就是最好的回报。
同感!谢谢!
0 回复 杏林一虹 2011-10-29 05:32
fuji: 同感!谢谢!
  
0 回复 活水涌泉 2011-10-29 05:45
龙应台是个我喜欢的作家,喜欢她的文笔和视角。谢谢上传这篇文章。
0 回复 LUG 2011-10-29 05:45
杏林一虹: 哦,那是多年前了吧?很喜欢她的书。
http://www.youtube.com/results?search_query=龙应台北大演讲&aq=1&oq=龙应
0 回复 卫灵 2011-10-29 06:05
喜欢龙应台。
0 回复 杏林一虹 2011-10-29 06:09
活水涌泉: 龙应台是个我喜欢的作家,喜欢她的文笔和视角。谢谢上传这篇文章。
很高兴你也喜欢她。
0 回复 杏林一虹 2011-10-29 06:10
LUG: http://www.youtube.com/results?search_query=龙应台北大演讲&aq=1&oq=龙应
谢谢LUG,,,你总是能找到好东东。
0 回复 杏林一虹 2011-10-29 06:11
卫灵: 喜欢龙应台。
就是。也喜欢卫灵。
123下一页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4-3-30 10:44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