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孩子要不要学钢琴? [2009/12]
- 《圣母颂》没唱成 [2009/12]
- 网聊的千万好处和一个坏处 [2009/11]
- 莫扎特的音乐和绛紫湮的“打倒” [2009/12]
- 汉译趣味美国俚语(2) [2009/12]
- 一个美国老人的退休生活 [2009/10]
- 入了外国籍,让同胞说两句又何妨--答陈九先生 [2009/09]
- 母女恋爱记 [2009/11]
- 穷聊什么,吃饭! [2009/12]
- 网上“成名”速成班 [2009/11]
- 汉译趣味美国俚语(1) [2009/12]
- 转贴不标明的做法可以停了:这可是欺诈,剽窃,侵权啊 [2009/10]
- 海归报导中的几个谬误 [2009/11]
- 上别处“打”为好 [2009/10]
- 再谈谈幸福与不幸福的相对性 [2009/11]
- 网上为友之道 [2009/12]
- 怎么回答这个著名的难题? [2009/12]
- 什么是朋友? [2009/11]
- “礼”的问题 [2009/12]
昨天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虽然不是有意做的,但丝毫不减少这件事的伟大指数。什么事这么了不起呀?如实向朋友们禀告:昨天“正式”地与贝可亲的多位朋友成了“朋友”。
登陆贝可亲也有两个星期了,但是对贝可亲网站怎么运作仍然不甚了了。昨天第一次注意到,在自己的“主页”里,有“新朋友关注你”的信息。喜出望外,这年头普通百姓受人关注不容易,所以简直有点受宠若惊之感。再看,在这些朋友的美丽的名字和“头像”下面,有“加为朋友”的选项,那还用说,当然是朋友啦!Click, click…还不忘加了一串“幸会”。然后就是陆续受到“与某某成为朋友”的反馈信息,很是高兴。更可乐的是,我以为是我接受了别人的邀请,直到一位好朋友傍晚告诉我,是我发出了邀请。原来click “加为朋友”不是回复邀请,而是发出邀请!当然发出邀请一点错儿都没有,我赢得了许多朋友,没有这些邀请,可能一辈子都不知道,有这些朋友愿意成为鄙人的朋友。我个人认为,那会是一件很遗憾的事。
在家父母为大,出门朋友为大。最近读了不少网友谈友谊的文章,很受感动。套用一句俗话,“人间自有真情在”。与这些网友做朋友是造化,是荣幸,我由衷地热爱这些朋友。当然我也为自己因无知而生的“草率”行为可能冒犯了一些朋友而抱歉。如果你接到我的邀请而感到“莫名其妙”的话,就当是网站出现了技术故障,不予理会就是了,不用担心有什么阴谋或安全问题。
说到这里,想起这两天读到过一些发生在网上的趣事:男的被当作女的,女的被当作男的;姑娘被当作大婶,老头被当作小伙…我觉得这个未尝不是网上交流的一大乐事。“误会”出故事;没有“误会”人生会多乏味呀。虽然没有受过什么传统教育,思想完全是现代的,我一般还是小心行事的,比如用中性称呼,以“君”代替“先生”,“女士”什么的。其实“先生”,甚至“兄”,“弟”有时候也可以用作中性称呼。鲁迅便称他的太太“广平兄”,人们总是习惯而尊敬地称钱钟书的太太杨绛为“先生”--谁都知道“先生”的另一含义是“老师”呀。在有些文气的书信往来中,“兄”和“弟”是尊称和谦称,不一定表示长幼。虽然注意这些是美事,但弄错了又何妨!交流的是思想和感受,名称不重要。最近我就错过一回,把一个先生当女士来夸奖。人家一点儿也不介意,相反,我们因此有了几句有趣的对话。网络的魅力就在这里。
有朋友是美丽的,有陌生的朋友更美丽。我希望我和我的朋友们能成为战友,也能成为诤友。善意的批评争论挑错是网站交流的精髓,要做到不为朋友“讳”。最近读到一句关于友情的很精辟的话:朋友不仅仅是可以说话的人;朋友是在一起即便不说话也不觉得尴尬的人。这说的是友谊和自由的关系。网络拓宽了自由的天地,自由应该包含信任和容忍。犯点错又有什么关系,反过来,争论几句又有什么关系。增加了知识,增加了了解,增加了快乐,这些都可以由“错误”而带来。
让我们多犯些美丽,温馨的错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