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闯红灯的经历(被照相机给照下来了) [2013/06]
- 由中国人不守规矩引发的小感慨 [2013/11]
- 当老人摔倒之后 [2013/12]
- 电影《The Descendants》(后裔)—一部给成人看的电影 [2011/12]
- 减肥!减肥!! [2013/11]
- 北京出租汽车司机的一番话(二) [2011/06]
- 读古文小品手记之三:张庭玉的“恕” [2010/03]
- 旅途中小小的不愉快 – 抱怨一下美国 [2013/11]
- 北京出租汽车司机的一番话(一) [2011/06]
- 高仓健和他的三部电影 [2014/11]
- 北京人和炸酱面 [2012/09]
- 你的膝盖疼吗?分享一下我的经验 [2014/06]
- 为什么在美国不可能全面禁枪 [2012/12]
- 女儿初中毕业了,悲耶喜耶? [2011/06]
- 洛杉矶暴乱二十周年纪念日 [2012/04]
- 一定要早婚早育—由母亲节的祝福想起的 [2011/05]
- 本命年 (小说) [2014/01]
- 纪念一下狄更斯 [2012/02]
- 甲状腺和练气功 [2010/03]
- 谁来扮演孩子们的牙齿仙女? [2010/04]
- 从迈克杰克逊私人医生的过失杀人案聊聊美国刑事法庭的听证辩论和陪审团制度 ... [2011/11]
- 另类的同桌故事 – 不是初恋也没有友情 [2012/01]
- 风灾手记 [2011/12]
- 写在小说《那个年代的故事:春花秋实》的后面 [2010/12]
- 公司里的故事:花落谁家 [2010/05]
- 也当一回旧时北方农村的新媳妇 (女人话题) [2010/07]
- 那个年代的故事:春花秋实(一) [2010/11]
- 那个年代的故事:春花秋实(十) [2010/11]
我上初中的时候,看过一本《俄国文学史》。其中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在谈到《安娜·卡列尼娜》的创作时曾说过这样的话(大意,原文不记得了):“安娜后来做出决定,离家出走,也让我惊讶。”我看后大惑不解,安娜不是托尔斯泰自己创作的人物吗?她的故事,她的举动,不都是托尔斯泰自己写出来的吗?怎么她竟然让作者惊讶呢?这个问题虽然百思不得其解,但给我的影响很深刻。
多少年后,等到我自己也写小说的时候,才理解了托尔斯泰的这句话。事实上是,小说中人物的描写要根据他的性格来,随着故事的发展,这个人物的所作所为是由于他的性格决定的,最后的结果,的确有时会出乎作者的意外。作者,对于自己的人物不管喜爱的程度如何,都不能让他做出不符合其性格的事。这样,故事的发展,人物的举动,就会有让作者本人惊讶的可能。
在欧洲,安娜卡列尼娜的时代,贵妇人找个小白脸当情人,一般为上流社会所容忍。这样的风流事正好给上流社会里的沙龙茶余饭后做很好的谈论话题。但是安娜为了自己真正的爱情,毅然离家和情人渥伦斯基同居,破坏了贵族们心照不宣的规矩,就为上流社会所不容了,安娜的此举也从而导致了后来无法避免的悲剧。托尔斯泰本人是不赞成安娜这个举动的,特别是安娜居然可以抛弃全身心挚爱的儿子和家庭去追求自己的爱情,托尔斯泰持谴责态度。他的理想女性是贤妻良母,是《战争与和平》里的娜塔莎。但是,不管托尔斯泰本人同不同意安娜的决定,他真实地描写了安娜这个人物为了爱情毁灭了自己未来的故事。托尔斯泰对安娜后来行动的批判态度,并没有妨碍他笔下的安娜成为世界文学史上最光彩动人的女主角之一。
我自己写小说,每次写完后从头看一遍,都有一点点意外的感觉。我自己喜欢的人物,写出来后有时不那么招人喜欢;我不喜欢的人物,写出来后好像也不是很让人讨厌。但他们的做出的事都是他们在那种情况下最合理的反应。我在意外之后,常常会这样想,也许现实就是这样的,因为我欣赏的人物别人未必欣赏,我蔑视的人物别人未必蔑视,这个世界上本来每个人的看法都是不同的。这样的小说人物也许比我带进个人成见而写出来的更真实。
如果说写小说还有人物的性格可以借鉴,帮助作者下笔,对于作者来讲应该是个幸事。但要是作者不是写小说,而只是写出自己的观点,给出的论据写不好的话,被误解的几率就大了。眼下最直接的例子,就是这个闹得沸沸扬扬虎妈的事。
我第一次听到虎妈的事,是从方方头的博文里得知的。接下来电台报纸里不停地讨论,总算是把这事的来龙去脉弄清楚了。耶鲁的华裔法学教授Amy Chua(我看到有些中文网站说这个姓其实是“蔡”,这发音不知是哪里的方言),写了一本教育自己孩子的书。上架的前两个星期,《华尔街报》从里面选出节选先登了出来。看了节选的人,一时议论纷纷。有人说,她这样对待孩子已经到了惨无人道的地步;有人说,她是在利用美国人看到中国强大,自己有落后可能的心理对美国社会敲警钟;有人说,现在美国孩子自我感觉太过良好,应该被逼迫一下;有人说,她的做法不能够代表整个中国母亲群体;有人说,她这种方法其实没有什么新鲜的,也不是中国人所特有的,许多种族都有这样逼迫孩子们的家长。这种对孩子严厉管教的表面下其实是对孩子们的过分保护,因为只一味地要求孩子学习成绩好,其实是害怕孩子在别的方面会失败的表现。总而言之,电台,电视,报纸,各种评论员,谁都不肯落后,根据这个节选,纷纷开展评论,电台也请广大民众写信或打电话发表看法,一时中国虎妈成了热门话题。
这个星期,Amy Chua的书终于上架出售。《洛杉矶时报》的一位专栏评论员Meghan Daum在看过全书后写的一篇评论,让我觉得非常有意思。她说,看完全书,结论是,作为一个作者,Amy Chua 写了一本非常糟糕的书。Amy Chua 在南加书店的促销签名活动中,强调华尔街报的节选误导了读者,她写此书好多地方其实是想表达幽默好笑,在书的最后,她终于找到了能够保持自己教养孩子的哲学,并在现实生活中更加有效实施这些哲学的办法。但是,Daum评论说,Amy Chua 在书里的语气让读者觉得她很疯狂。她的本来用意在书中没有体现出来,Amy Chua说,我们常说给孩子们自由,但孩子们只有在努力学习后找到好工作和有了努力后得到的好机会,才算是真正的自由。这个观点本身没有什么错,Amy Chua未能激发大家讨论这个观点,在这点上她做得非常失败。Daum遗憾地说,其实Amy Chua 有重要的东西想让大家讨论,像宽容的家长不仅对孩子而且对整个社会都会有影响;移民家长的人生经验和急切希望从而教育孩子努力学习,这些可能是造成亚裔孩子比西方孩子智力高这个神话最直接的动力。但现在人们都把注意力集中在她教养孩子的方式方法是否过分上面,只能说明Amy Chua缺乏作为一个作者的机智,以及对自己写作资料陈述组材等方面的失控。
我个人觉得这位评论员说得有几分道理。我没有看过Amy Chua的书,节选也没看。但我看了她女儿写的一段小文。她女儿在文中所写的母女矛盾,和解决问题的事情,跟一般美国家庭里家长解决和青少年时期孩子们的矛盾冲突的做法没有什么很大的区别。她女儿说,她很爱很感谢她的母亲,因为她母亲给她选课的自由,但给她有效的指导,在她钢琴表演的时候给她鼓励,她母亲最大的希望就是让她和她妹妹人生过得充实等等,听上去是母女关系很正常的那种家庭。所以,不管Amy Chua 写书的本来目的是什么,现在大家感兴趣的,恐怕都不是她希望过分讨论的。
由此证明,写作不是那么容易的一件事。正如Daum评论员所说,写作的技巧是可以学会的,这个技巧正是在一次一次的失败后逐渐完善的。这话,对我来说,绝对是一个极大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