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缺德还是缺钱?(六):TimeShare度假房的陷阱 [2011/04]
- 在美国梦破灭了之后 [2010/10]
- 这回政府动真格的了! [2010/07]
- 神九成功着陆,质疑者集体失言 [2012/06]
- 一次陪审员的经历 [2011/01]
- 回国忙春运(四):接近年关过海关 [2011/01]
- 回国杂记之二: 裸奔及其他 [2010/12]
- 国际旅客正在被铁老大抛弃…… [2011/07]
- 什么叫活得有尊严? [2011/01]
- 长沙行(一):公园和街景随拍 [2011/05]
- 和“准贪官”谈心(含成人内容,18岁以下免入) [2011/03]
- A, AA还是AB? [2011/05]
- 生活在美国,你最害怕什么? [2011/10]
- 也谈“逢中必反”,帽子及其他 [2012/03]
- 从梦中梦醒来 [2011/03]
昨天,八月一号,在中国是建军节,今年也恰好是京沪高铁满月日。看了看新浪的总结报告,说的是,京沪高铁真正有人气的时间段是在7月10号导致大面积误点之前。那段时间,因为没有发生电网掉电事故,乘客乘车的积极性高,一度还出现过一票难求的局面。自7月10号那次事故后,由于接连不断的误点,对大家的积极性确有很大打击,每天的票基本上随去随买。总结报告里,总的评分是不及格。因为在过去的30天内,二等舱的平均上客率不足30%,70%是放空的。而一等舱的上座率几乎为零,
除了几个好奇的人以外,没有人愿意花那个钱坐一等舱。
中国的高铁的动力和能耗是线性函数,速度越大,能耗直线上升。因为这些技术是纯粹买来的,暂时还没有能力自己消化掉,更不能有任何时间去优化。据说,日本和德国的高频铁能耗基本上是优化在280公里时速。由于这个原因,中国的300公里时速的高铁要比280公里能耗大不少,考虑到这些具体因素,从能耗来讲,30%的上客率的实际有效率应该低于30%。
中国民航在高铁没晚点的七月的前十天,确实为了和京沪高铁竞争,在京沪线上血拼了,有的单程价不到300人民币。但随着京沪高铁不断地晚点,民航的票价与日俱增,现在京沪线的机票价格几乎不打折。网民们为此写了一篇《新黔之驴》,深刻地描述了这一现象:
国无高铁,有好事者他国引入。民航见之,贴地飞行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他日,高铁一鸣,民航大骇,四折票价以对之;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又四天三误于途,怨者甚众。民航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喊,安其心,提其价,乃去。
也是出于好奇,打电话问了一些常坐京沪线动车的朋友和熟人,问他们对京沪高铁的认同度是如何?大部分的答案让人吃惊。因为咱以为不满30%的上客率是因为京沪高铁老误点,人们因恐慌而不敢坐京沪高铁。而80%人的答案却是说,时间不合适,设计不合理。听他们一讲,心里马上明白,看来京沪高铁除了技术问题,
在运营设计上也违背了市场规律,留下的仅仅是一个政绩工程得面子而已。为什么这么说呢?下面的分析自然说明问题:
原来的D字头动车,200多公里的时速,由北京到上海,八个小时左右,一般是夕发朝至。比如,晚9:30出发,早上7:00AM就到了。去上海办事的人,
花600多元买张卧铺票,睡一觉起来后,有一天的时间在上海办事;办完事晚上再在火车上睡一觉,第二天七点就回到北京了。整个出差成本就是1300元,两晚上加一个白天,当然去上海旅游的成本也是一样地。改京沪高铁后,都是上午发车,下午三点之后就没有车了。五个半小时的行程,加上两边高铁站的距离的两个小时(高铁站一般都修得很远,跟飞机场有一比),Door-to-Door,怎么也得七个半小时才能到;搞不好,如果再加上误点两、三个小时,一个整整的白天就浪费了,晚上还得在上海睡一晚旅馆,如果第二天再办一天事,
到下午四点才完成,由于没有了高铁回北京,这样又得在上海再睡一晚,这样里里外外,不但多花了钱,还多浪费了宝贵的时间。于是乎,真着急的,坐飞机了走了,不着急的,那就坐特快列车了,所以,现在京沪的特快车票特抢手。
讲到这里,大家应该清楚了,高铁不是不要搞,而是要以服务大众为前提,以满足客户需求为依据,如果只考虑自己的面子工程,违背市场规律,即便是很安全的服务,经常误点,耽误了大家的时间,这种服务也很难长久,因为,做服务要以客户的实际需求为己任才行,只有客户愿意为此买单,这笔生意常能稳定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