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薄”事件幕后的总导演到底是谁? [2012/04]
- 写给爸爸的一封信 [2012/05]
- “香蕉人”的困惑 [2011/12]
- 一声叹息 [2011/06]
- 从“朝鲜兵变”想到的…… [2012/01]
- 就算我求您了!!! [2012/05]
- “海归”呀“海归” [2011/06]
- “将熊熊一窝”——“南京风波”给我们的启示 [2012/02]
- 意外的收获(二)——写于2011年圣诞节前夕 [2011/12]
- “勿以善小而不为” [2012/02]
- 和谐社会中的不和谐镜头 [2011/12]
- 前世不忘,后事之师 [2011/11]
- 每逢佳节倍思亲 [2010/09]
- 亲爱的妈妈,我永远爱你!(一) [2011/03]
- 本是同根生......(一) [2010/05]
- 真正的朋友 [2011/05]
- 《海芋花开》——答谢读者 [2011/03]
- 我所认识的台湾女人(三) [2010/12]
随着美国经济的不断下滑,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地发展,很多在美国学有所成的人才开始回流,甚至一些已经在美国生活了若干年,生活基本稳定的学者或工程师也回国寻求进一步发展的机会。
毕业于美国的一所二流大学计算机系,已经在一家研究所工作了几年的博士,郭某某也挤进了一班回国的列车里,成为“海归”的人才之一。
在回国之前,他就想好了,不去北京、上海那样的大城市找工作,因为那里人才济济,用人单位在选人时一定很苛刻。于是,他想到了遥远的北方哈尔滨……
在网上,他联系了哈尔滨的一所一般的工科大学。一听说郭某是美国的博士,还有在美国研究所的工作经验,再加上这位博士的精彩的Resume。这所大学立即对他产生了兴趣,马上同意他来校面谈,路费和食宿费学校全包。
可想而知,面谈十分成功!
首先,他在美国学习了六年,工作了三年,能说一口流利的英文(并不标准)。面试过程中,他侃侃而谈,对学校领导的问题对答如流。
其次,毕竟在美国读了四年博士,他接受了非常严谨的专业训练。科研能力和基础知识,都应该相当扎实。学校还专门请来了名校的海归学者来考察他。结果,海归学者对他的表现也伸出大拇指,赞不绝口。
另外,他没有家庭,没有经济和精神负担,也就是没有拖累,可以一心扑在工作上,甚至可以睡在实验室里。学校的人事部门对他的这个情况也相当满意。
为了尽快把他挖过来,面谈完之后没多久学校就跟他签了合同。合同内容为:一次性给他启动资金30万,年薪20万,分一套两室一厅的福利房(50万),配备专门的实验室给他。但对他的要求是两年内,他必须出成绩,也就是必须交出满意的研究成果,申报国家级科研奖。
郭某某拍着胸脯,自信地说:“OK!没问题!”
合同签下来之后,郭某某不仅很快得到了启动资金、专门的实验室,还分到了那套两室一厅的房子。他喜出望外。
可能是工作十分繁忙的缘故,他并没有住在那套两室一厅的房子里,而是一直住在他的实验室里。那套两室一厅的房子,他给表妹住了。
工作没多久,他就发现,这所学校的人际关系很复杂。他是学术带头人,但没人理他,更不听他的,还经常有一些“土”博士对他阴阳怪气地冷嘲热讽、说三道四。大家知道,一个比较大的科研项目需要团队的精诚合作。可是,这个系却拉帮结派很不团结。现在,他是孤军作战。之后,他又发现,申报科研奖也需要关系,而且还有层层的关卡。半年过去了,他的研究很不顺利。而呆的时间越长,他越感到非常孤独。他清楚地认识到在这里做科研是做不下去的。于是,他把学校分给他的两室一厅的房子卖了40多万,把钱揣在了自己的腰包里。在这所学校工作不到一年,他便不辞而别了。
哈尔滨XX大学到处找他,找了大半年,却一直没有他的消息。
后来,这所大学通过网络联系全国其它的大专院校。终于发现他又在杭州的一所大学里任教。这所大学的人事部门的负责人马上跟杭州XX大学取得联系,详细讲述了郭某的情况。杭州大学的人事部门顿时目瞪口呆……
据说,郭博士在杭州书教得不错,挣得也不少,生活得也挺开心的。本来以为自己悄悄地从北方躲到南方就可以继续他的回国创业梦,说不定还能在杭州找到一个心仪女朋友。没想到,还是被人家找到了。此时的郭博士,可以说是山穷水尽了,不得已他又悄悄地回了美国。
郭博士如今在美国做什么,没人知道。如果以后他再回国,国内的哪所学校会愿意要他?
海归呀海归,你还能归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