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薄”事件幕后的总导演到底是谁? [2012/04]
- 写给爸爸的一封信 [2012/05]
- “香蕉人”的困惑 [2011/12]
- 一声叹息 [2011/06]
- 从“朝鲜兵变”想到的…… [2012/01]
- 就算我求您了!!! [2012/05]
- “海归”呀“海归” [2011/06]
- “将熊熊一窝”——“南京风波”给我们的启示 [2012/02]
- 意外的收获(二)——写于2011年圣诞节前夕 [2011/12]
- “勿以善小而不为” [2012/02]
- 和谐社会中的不和谐镜头 [2011/12]
- 前世不忘,后事之师 [2011/11]
- 每逢佳节倍思亲 [2010/09]
- 亲爱的妈妈,我永远爱你!(一) [2011/03]
- 本是同根生......(一) [2010/05]
- 真正的朋友 [2011/05]
- 《海芋花开》——答谢读者 [2011/03]
- 我所认识的台湾女人(三) [2010/12]
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养育,更需要学校的教育、老师的培养。
唐代大文豪韩愈的《师说》一文,“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将教师的职业价值提升到文化传递的社会高度来评价,一直被人们奉为经典世代流传。
人们还常把老师比作辛勤的“园丁”或者燃烧的“蜡烛”,还有“丝方尽”的“春蚕”,从而赞美他们的无私奉献的精神。
很幸运,在我成长的过程中,遇到过许许多多的好老师。而最令我难忘的,是在高中时期,教我们政治课的劳曰云女士。
一般来说,学生对政治课都有些抵触,觉得这种课就是讲一些空洞的大道理,或者是紧跟形势的一些时事、新闻之类的东西,不是什么真正的科学。
我还清晰地记得,在高一时上第一节政治课的情景。那天,这门课被安排在了上午的第三节课,大家都有些感到疲劳的时候。铃声响起,同学们个个都懒散地慢悠悠地回到自己的座位上。一位瘦小的大眼睛男孩(不记得他的名字了)还边吹着口哨,边高声说:“又可以睡一节课喽,太……”话音未落,只见一位长相精致,皮肤白皙,穿着一件浅蓝色“的确凉”小翻领短袖上衣,一条浅灰色筒裙,中等个、瘦瘦的中年女士,缓缓地走进教室。在讲台站定后,她用眼睛扫视了一下全班同学,“全体同学都有了,请注意我的口令,起立!”班长李英智同学马上接一句,“敬礼!”劳老师接着又说:“坐下。”
“同学们,今天是你们高中阶段的第一节政治课。现在,你们不再是小孩子了,因为你们即将学习更深刻的道理,那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当然,在这一阶段,你们所要学习的还是它的基本原理,更深刻的道理要到大学去学习。”劳老师的声音很小,而且语速很慢,但语言表达得很清晰。她停顿了一会儿,又说:“我有两个问题想问问大家:第一个,在家里,你们预习了政治课吗?第二个,我们每一门学科的学习都包括几个部分?”此时,教室里鸦雀无声,大概过了两秒钟,一位女生回答道:“预习了,但不怎么懂。”然而,没有一个同学回答第二个问题,可能是大家就没懂她的问题的含义吧。两秒钟又过去了,劳老师微笑着对大家说:“我感到很欣慰,我们班上还有一位同学喜欢政治课。我相信,今后会有更多的同学喜欢这门课。从今天起,你们将会学到真正有用的知识。我还告诉大家一个实情,学好哲学对你的写作水平的提高是非常有帮助的,因为它提高了你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的能力。”听了劳老师的话,全班百分之八十的男同学面面相觑,有的伸出舌头,有的眨巴眨巴眼睛,然后满不在乎地笑了。
“第二个问题我来回答。我们所学的每一门功课都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就是理论或者说是原理;另一部分是理论的运用。比如数学课,我们首先要学习概念或者定理。为了准确地理解概念或定理,我们要做大量的习题来消化它。做题不是目的,目的是为了理解概念或原理。其它课程都是如此。”“老师,语文课就不是这么回事呵。”那位瘦小的男孩又发言了。“怎么不是呢?我们所学的字、词、句、篇,不都是理论方面的东西吗?你看,学习写字,理解词义,分析句子结构,分析文章结构不都是为我们的写作打基础的吗?”这时的课堂又鸦雀无声了。但显然,大家的精神面貌开始发生了变化,注意力开始转向黑板,眼睛也开始望着老师了……
“好了,让我们言归正传,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接着,劳老师从五个方面,深入浅出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定义:第一,概念。它是一门科学——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第二,两个“统一”。它是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论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第三,它是一个相对真理。第四,形成。在继承和发展了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下形成的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之一。第五,组成。它包括辩证法和唯物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它的两大组成部分。
接下来的日子,她的课越讲越动听,越来越精彩,越来越吸引我们大家。在唯物论里,她告诉了我们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变化、发展的。联系到学生的实际,她鼓励我们不断学习,不断进步,茁壮成长。在辩证法里,她告诉我们,内因和外因是一对矛盾。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要通过内因起作用。她教诲我们,学习的进步主要靠的是学生自己的不懈努力,因为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是进步的内因。老师的作用是辅助性的,因为老师的教学是外因。这个外因还必须通过学生的听讲、复习进而消化所学的知识这个内因来起作用。当然,每一位老师都要认真备课,精准地讲好每一堂课,使学生真正学到知识。除此之外,她还通过教授我们哲学知识,教给我们很多人生的道理和做人的准则。
劳老师讲课的最大特点是细声细气地一点一点地很有逻辑地将一些很难理解的哲学理论象剥香蕉皮那样轻而易举地把皮剥开,然后,将乳白色的诱人的香蕉呈现给大家。另外,她举的很多例子都来自于现实生活,特别是学生的实际生活,使我们不仅很容易理解这些哲学观点而且还时常联系自己的实际,进行自我教育。
从劳老师来到班里的第一节课起,我们便知道了哲学是一门科学,必须学好它。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更是对这门学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劳老师不是我们的班主任老师而且身体一直不好,正因为这样,我们更渴望有机会能多听几次她的精彩的演讲。
记得,我们那个时候,政治课是一门被列为高考必考的课程,而哲学和政治经济学是其中的主要部分。由于劳老师的教学始终将概念及其运用紧密的结合在一起,而且平时她带着大家做了大量的习题,不仅提高了我们认识问题的能力,还提高了我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即使在复习的最后阶段,劳老师生病,没能把我们带到高考前的最后一天,我们在高考中,平均成绩仍高达79分(满分一百分)。当时,由于考题过难,多项选择题选错一道要倒扣两分,所以全市的政治平均分是59分(不及格)。跟其它课程比,我们的政治平均分足足高出10分至15分,甚至是20分。使大家感到意外的是,我们班政治考得最好的居然是那个第一天上政治课时喊着“要睡一节课”的瘦小的大眼睛男孩。他考出了92分的好成绩。
可以说,政治课是我们在复习时花时间最少的一门课,但却是我们在高考中考得最好的一门课,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高考的当天,劳老师也来了。她还是穿的那件浅蓝色的“的确凉”小翻领短袖衬衣和那条有些褪色的灰色筒裙,脸色略显苍白。她还是带着那特有的浅浅的微笑向我们招手、点头。这个场景一瞬间便刻在了我的脑海里,也永远留在了我的记忆中。
时光如梭,多年已过。自从离开母校,我再也没有见过这位曾经教我们政治课的老师——劳曰云女士,但她富有魅力的教学和“润物细无声”的高超的育人的技巧,对我后来教书的启发和影响无疑是巨大的。
师道永存,师德永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