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薄”事件幕后的总导演到底是谁? [2012/04]
- 写给爸爸的一封信 [2012/05]
- “香蕉人”的困惑 [2011/12]
- 一声叹息 [2011/06]
- 从“朝鲜兵变”想到的…… [2012/01]
- 就算我求您了!!! [2012/05]
- “海归”呀“海归” [2011/06]
- “将熊熊一窝”——“南京风波”给我们的启示 [2012/02]
- 意外的收获(二)——写于2011年圣诞节前夕 [2011/12]
- “勿以善小而不为” [2012/02]
- 和谐社会中的不和谐镜头 [2011/12]
- 前世不忘,后事之师 [2011/11]
- 每逢佳节倍思亲 [2010/09]
- 亲爱的妈妈,我永远爱你!(一) [2011/03]
- 本是同根生......(一) [2010/05]
- 真正的朋友 [2011/05]
- 《海芋花开》——答谢读者 [2011/03]
- 我所认识的台湾女人(三) [2010/12]
(八)脚踏实地的实干家
高祖百熙一生在广东、山东、四川、江西等地方任职,历任工部尚书(产业部部长)、吏部尚书(中央组织部部长)、刑部尚书(检察院院长)、京师大学堂管学大臣(高教部部长)、户部尚书(财政部部长)、邮传部尚书(邮电通讯部部长)等重要职位。他的政绩几乎遍布于清廷直属机构的各个领域,这也是历朝历代少有的一个现象。这,既说明当时清廷内部人才的匮乏,也说明高祖能力的超凡卓著,还说明了他是一位脚踏实地的实干家。
读罢《张百熙评传》不难看出。似乎哪里出现了棘手的问题,哪里就有张百熙的身影。
“戊戌变法”,光绪亟需维新派的支持。当时,任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的张百熙采纳了康有为提出的“拒和”、“迁都”、“变法”的主张。在以慈禧太后为首的保皇派的坚决阻挠下,变法受挫,他被革职。
1900年,八国联军攻进北京,火烧圆明园。1901年与中国签订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此条约保住了清政府权位,但清政府由此成为了帝国主义的傀儡。当逃亡在外的慈禧与光绪及清廷要员决定回京时,北京城是一片狼藉:东华门一带,蓬蒿满地;天安门等地中炮之处,密如蜂窝;天坛、地坛均被焚毁;圆明园面目全非!其中著名景点,在他们回京之前,必须要修缮一新!此时,慈禧又想到了任工部尚书张百熙。把这个难题又交给了张百熙!
当时,朝廷内外交困,银根吃紧。高祖百熙裁汰陋规,杜绝回扣。因为按惯例凡工程固定价目后,堂司各员按惯例可取二成回扣。而在非常时期,为了节省开支,他要求参与重建的工作人员,“不得以常例论,所有费用必须合适,一律到工,所派司员,一律得自备父马,洁身任事,将来大功告成,准给优保,一酬其老。”在他的严格要求下,兵部侍郎景澧和桂春只好放弃了拿回扣的想法。在整个修补工程的中,在高祖百熙的精打细算下,为国家节省了帑金近百万。今天说一个国家在某个工程中节约了近百万元的资金,或许并不算太多。但,在当时日益衰败的清政府,这,可是一笔不小的数目呵!
由于出色完成了城市的重建工作,不久,高祖被调任刑部尚书。在清政府,各级官员的贪污腐化的问题十分严重。面对这一难题,高祖大胆地澄清吏治,惩治贪官。就任之后,他旋即表彰了一批人,又弹劾了一批人。因而得到了上谕的肯定:“该尚书此奏,洵能破除情面,举劾一秉大公,深堪嘉尚。”当然,这些措施,已经无法挽回清政府日趋走向灭亡的结局,但多少遏制了清廷内部腐化官员明目张胆、肆无忌惮地搜刮民脂民膏的暴行。
而后,清廷又在形势的逼迫下,要迅速恢复和创建京师大学堂。张百熙又得以出山。首先他广纳贤才。他认为,在用人上必须“破除积习,不拘成例用人。” 跪请德高望重、品学兼优的吴汝伦为总教习。后来吴汝伦被顽固派迫害致死,他又委任张筱浦为总教习。他强调,要加强教师队伍的管理。对“教课不勤及任意紊乱课程之规约等事,无论中外教习,年满与否,关学大臣均有辞退之权”。他派出公费留学生,远渡重洋,学习西洋文化。学成后,回国报效国家。他长远规划,亲自拟定了《钦定京师大学堂章程》,章程的宗旨是“开发智慧,振兴实业,端正趋向,造就通才”,大刀阔斧地进行从教育体制到教学内容的改革。
而改革的内容都是由他亲自起草和撰写的,没要他人代劳。在整个恢复和创建工作中,从选拔人才到教师的管理;从具体章程的制定到新学制的制定;从经费的筹建到校舍的扩建,他事无巨细,事必躬亲,为中国近代教育体系的建立和教育事业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高祖张百熙在清廷为官三十余年,担任过许多重要官职。他的品格和才华也在这些重要的位置中熠熠生辉。他脚踏实地的为官作风也为今人树立了很好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