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画家朋友为我画的人体油画(附图) [2011/09]
- 回国流水帐 5 [2012/02]
- 陪伴父亲的日子(后记) [2013/12]
- 北京胡同故事多 [2016/03]
- 回国流水帐 6 [2012/02]
- 阿拉小厨大酬宾 [2011/04]
- 回国流水帐 3 [2012/02]
- 陪伴父亲的日子(6) [2013/12]
- 熊妈,熊娃,黑夜里我们相遇 [2015/07]
- 回国流水帐 7 [2012/03]
- 没有侥幸,唯有天意 [2012/07]
- 背影与目送 [2014/01]
- 爱在北京(3) [2014/02]
- 陪伴父亲的日子(5) [2013/12]
- 陪伴父亲的日子(7) [2013/12]
- 接受你极其平庸的孩子 “亲近自然《亲亲宝贝》” [2012/07]
- 怀孕 离婚 中彩票 [2012/04]
- 意外的收获 茴香饺子 [2011/04]
- 北京傻妞儿 [2010/11]
- 平常事 平常心 [2011/11]
- 挑战唐骏同学,比赛火鸡大餐 [2011/11]
- 该莫言的是我们 [2012/12]
- 辛辣的,甘甜的,平淡的,人生百味 [2012/08]
几年前,一个朋友打来电话,兴奋地对我说:“我发现了一家北京酸奶店,绝对正宗。”那个周末,我开车半个小时找到这家店,不但当场喝掉两瓶,还被忽悠买了100美元的优惠卡。冰凉稠滑,绵软细嫩的口感;清新香浓,甜中偏酸的味道,让我感受着久违的亲切与温暖,仿佛又回到80年代的北京:学校门口的小卖部,和同学坐在马路沿上,手捧青瓷瓶的酸奶,边喝边聊。西单路口,和朋友排队退瓶,换回一毛钱的押金。
某天去中国超市买菜,看到很新鲜的雪里蕻,便买了一大把回来,洗净,撒盐揉搓,然后放上花椒,把它们整齐地放进坛子里,几天后拿出一小把,和肉丁,红辣椒一起炒。一口白粥,一口菜,简单的幸福就在这一刻。或者,下班回到家,饥肠辘辘,切一把雪里蕻,做一碗雪菜肉丝面,不过20几分钟,家人就围坐在餐桌前,狼吞虎咽。此刻的满足是那么的单纯,美好。其实学腌雪里蕻已是三十多年前的事了,那时上小学的我跟着邻居陈阿姨买菜,学做饭。她是河南人,常常做面食,我跟着她学会了很多北方面点,也学会了腌雪里蕻,酸白菜,咸鸭蛋。去年春节回北京得知阿姨患了老痴,特意去看望她,可惜已经连我都不认得。
冰糖葫芦可算是最廉价的平民零食。我猜没有哪个城市的人会像北京人一样对糖葫芦那么偏爱。冬天的大街上随处可见糖葫芦,以及在糖葫芦后面的各色人物:母亲催促着身后的小不点儿,他正举着糖葫芦往嘴里送,他还没有熟练到边吃边走,需要停一下专心地享受这一口;穿着时尚的大姑娘嘬圆了嘴,歪着头频频亲吻糖葫芦,旁若无人;骑车的小伙子一手握车把,一手举着糖葫芦左一口,右一口,津津有味;还有遛弯儿的老大爷,不慌不忙,慢条斯理地琢磨手里的糖葫芦,慢慢悠悠地嚼着。成串的冰糖葫芦,鲜红晶莹,酸甜适口,浓浓的人情味在摇曳生姿的北京城,扑面而来。离开北京20年了,每次回去,老爸还会第一时间买来冰糖葫芦,好像我还是那个贪吃的小丫头。不久前我意外的在一家台湾小店发现冰糖葫芦,$3.75两串,每串只有小小的五颗山楂,迫不及待地吃到嘴里,真不错,够正宗。不由分说,又买了两串,兴高采烈的回家。儿子吃了两颗扭头走了,女儿连碰都没碰。我独自站在厨房,怔怔发呆:“他们怎么可能这么的无动于衷?”原来我记忆中的美好感受与他们无关,他们无法懂得我对冰糖葫芦的热衷以及背后的那些思绪。
食物的乐趣隐藏在每个人记忆深处。很多时候,食物已不再是单纯的食物,它承载着一个人,一个地方,一段回忆,一则故事。当你身处异国他乡,更能体会舌头对某种味道的思念其实是对某个人的思念,对过往种种的思念,是浓浓的怀旧,是深深的缅怀。
新鲜的雪里蕻,便宜的不得了
撒盐揉搓,然后放大量的花椒
雪里蕻炒肉丁,鲜香无比
南乳排骨,色香味俱全啊
凉拌细粉条
茄子炒辣椒(自家后院的产品)
饭后果盘
(偶然在网上发现俺的很多做饭的文章被转载,作者五花八门,谢谢您给我做广告,不过也麻烦您写个ZT二字,别这么的据为己有。您搬就搬吧,别写原创,行吗?俺可是一个字一个字码的,那一盘盘菜也都吃到俺肚子里了。从今以后,俺要盖煮饭婆的大印了。求您别连这大印都搬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