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柴静女士,请脱下女皇的新衣 [2015/03]
- 孙立军的人头能换来什么? [2020/04]
- 俄国启封六千枚核弹、杀鸡儆猴? [2019/08]
- 董卿女士这么说。。。 [2017/09]
- 国民党需要的不是争功而是反省 [2015/09]
- 成也红颜,败也红颜 [2020/01]
- 别了,共和国的舞娘们 [2017/05]
- 香港是香港人民的香港、不是资本家的香港 [2019/08]
- 将计就计,置于死地而后生 [2020/02]
- 大陆可能对台湾进行定点打击 [2018/08]
- 论中国统一台湾的现实性 [2020/05]
- 打仗不是打电玩 [2017/01]
- 川普退出伊核协议的算盘 [2018/05]
- 习无视邓的底气来自哪里? [2018/10]
- 南海之争一箭六雕,吓死诸葛亮 [2015/05]
- 寻求围歼中国海军的机会 ? [2020/08]
- 说说“定于一尊” [2018/07]
- 因功赎罪还是罪上加罪 [2019/06]
- 需要重视台湾一国三制的设想 [2023/02]
- 欲救今之寰球,舍我其谁也 [2017/06]
- 2020美国大选一览 [2020/11]
- 高等文明的高能陷阱 [2016/08]
- 善意的设想与恶意的理解 [2023/05]
- 请忘了我,心上人 [2021/07]
- 苏联同时撤离阿富汗与金兰湾 [2023/06]
按:此文于2015年2月发在汉山网。 现有网友提及毛泽东的《七绝·屈原》词,故重贴表达我对这首词的不同看法。这首词写于1961年的七千人大会后,不难理解毛那时的心理压力和思考。说“冬云(1962年12月)”和“小小寰球(1963)”有针对苏修的意思还可以,那是一两年以后平静了一些。中苏论战的九评发表于1963年9月至1964年7月,显然在1961年发表的这首诗之后太久。实际上,没有刘邓的空想共产主义的失败可能就没有后来的中苏论战。毛发动文革经过四年的深思熟虑和勇气积累。我在多维上发过“试论毛泽东发动文革的心路历程”讨论了这个问题。这个鼓足勇气的过程清楚地表现在毛那时的一系列诗词中。
“艾萧太盛椒兰少”—兼评去刘留邓
零点博在“毛留邓为维护中国统一”一文中对毛泽东当年没有整死邓小平提出了新颖的观点, 认为“相比‘文革’失败,中国四分五裂更糟,故毛宁愿‘文革’可能在身后被人翻案,也不能杀邓,以防在天下大之乱之时,有人能够收拾天下,以免陷入军阀混战,四分五裂。” 这可能是一种考虑。下面是我的看法。
事实上毛泽东留下谁都会否定文革。毛知道这点,所以承认文革是有争议的。历史证明他的“战友”,除早于他离开的朱德、柯庆施和可能的周恩来,包括林彪和华国锋都是如此。其他人地位较低难以服人。毛生前清楚这一点,所以有“同路人”一说,死前再反资产阶级法权和打“土围子”已是垂死挣扎。邓的一再“深刻检讨”使毛对他抱有幻想。但最后还是看清了,但已无力回天。邓是被罢黜的,靠政变上台。不怪谁。
毛泽东从刘少奇在大跃进中搞一平二调和免费食堂饿死许多人后,不思已过反而归咎他人中看清了刘的真面目。同时也印证了共产党进城时毛对农民领袖们的担忧。他知道自己后继无人,因为中国革命不是俄国式的知识分子造反,本质上是农民革命或农民起义。像他那样真正理解社会主义的知识人凤毛麟角。这在1961年写的吊屈原诗中一览无遗:
屈原
一九六一年秋
屈子当年赋楚骚,
手中握有杀人刀。
艾萧太盛椒兰少,
一跃冲向万里涛。
今无屈子(社会主义理论家),也就没有杀人刀。而真懂社会主义的椒兰太少。“椒兰少”通常被理解为好人太少,其实还可能指能够真正理解社会主义的“革命家”太少,而懂得社会主义的知识分子资历太轻(第四声的少,年少的意思。按绝句的格律,也以仄声为宜)。所以只好拚死一博,“一跃冲向万里涛”。踌躇几年后,已是73岁的毛泽东决心在生命的最后机会中除掉刘。于是迫不急待地发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普及社会主义思想,寄希望于人民本身,而不是简单从政治上清除刘。毛给江青的信说的也是这个意思。读懂的不多。毛去世后,文革被庸俗化成单纯的权力斗争和阶级斗争,再次证明了毛泽东当年的远见。只是人们通常把共产党人,尤其是领导人,自然而然地视为共产主义的信徒,因而不明白毛对他们的理解能力而不只是信仰的担心。
毛的吊古诗主要吊的是文人,不是武人,如屈原、贾谊和鲁迅等。可见毛内心对文人或知识分子的重视。因恨铁不成钢而行霹雳手段伤了不少知识分子,同时也获得许多知识分子的谅解。 “一跃冲向万里涛”的夸张出自自比,因为看到大动作之后有“身败名裂”之险。中国人说“太要好名亦自私”。商人图利,文人图名,很多时候是一样的自私,尤其是置他人和民族利益于不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