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柴静女士,请脱下女皇的新衣 [2015/03]
- 孙立军的人头能换来什么? [2020/04]
- 董卿女士这么说。。。 [2017/09]
- 俄国启封六千枚核弹、杀鸡儆猴? [2019/08]
- 国民党需要的不是争功而是反省 [2015/09]
- 成也红颜,败也红颜 [2020/01]
- 别了,共和国的舞娘们 [2017/05]
- 香港是香港人民的香港、不是资本家的香港 [2019/08]
- 将计就计,置于死地而后生 [2020/02]
- 大陆可能对台湾进行定点打击 [2018/08]
- 打仗不是打电玩 [2017/01]
- 论中国统一台湾的现实性 [2020/05]
- 川普退出伊核协议的算盘 [2018/05]
- 习无视邓的底气来自哪里? [2018/10]
- 南海之争一箭六雕,吓死诸葛亮 [2015/05]
- 寻求围歼中国海军的机会 ? [2020/08]
- 说说“定于一尊” [2018/07]
- 因功赎罪还是罪上加罪 [2019/06]
- 需要重视台湾一国三制的设想 [2023/02]
- 欲救今之寰球,舍我其谁也 [2017/06]
- 2020美国大选一览 [2020/11]
- 高等文明的高能陷阱 [2016/08]
- 善意的设想与恶意的理解 [2023/05]
- 请忘了我,心上人 [2021/07]
- 苏联同时撤离阿富汗与金兰湾 [2023/06]
四、信贷消费 马力
扩大市场的第二种常见方式是高利贷消费。市场的本质是有效购买力。光有消费意愿是不够的。按照凯恩斯的边际消费倾向递减原理,人的消费随收入的增加而增加;但在增加的收入中用于增加消费的比例越来越少。富人的收入越大,用于消费的比例就越小,即便消费的绝对量是增加的。换句话说,随着富人收入的增长,越来越多的收入不再用于消费,而是被储存起来或投资其他产业。这一原理与我们的生活经验是吻合的。低收入的穷人基本上把所有收入都用于消费甚至不够,而富人却要把部分或大部分购买力储存起来。这种购买力储存的加速度还越来越快。
消费倾向原理实际上告诉我们,社会的消费总量,不仅取决于购买力的总量,还取决于购买力的分布。当社会的购买力总量相同时,贫富的两极分化减少了社会的有效购买力。而造成贫富分化的主要原因是资本经济的按资分配。没有资本和生产资料的无产者处于分配的最底端,还随时有被解雇的可能。低效企业的破产和工人失业也会产生大量的贫困人口。同时中产阶级维持中产地位的消费越来越昂贵。物价上涨的速度超过薪水上涨的速度,以致现在的中产阶层日趋萎缩,很多人因此入不敷出购买力不足。
资本经济不能也不愿从根本上解决社会贫富分化的问题,只是想方设法地扩大穷人的消费。最常用的方法就是给消费者提供分期偿还的信用贷款,用于生活消费和购买房地产。现在的信用卡在使用上比之前的分期付款更加方便,可用于购买绝大部分消费品。消费信贷以信誉担保不需财产抵押,因此相对容易获得也容易透支。这些消费贷款的利率很高,是资本家企业贷款的几倍,可见是一种可怕的高利贷。很多人因还不起信用卡债务而信用破产。除此之外,商品降价也会起到扩大市场的作用,因为同样的货币可以购买更多的商品。商家的减价促销和有奖销售,以及薄利多销等都是在利用这个原理。
美国商家对消费品采用的分期付款的方式在20世纪初催生了美国的超前消费。“花明天的钱,享受今天的生活”促进了当时的生产,制造了经济的泡沫化和虚假繁荣。许多人提前享受到了一时的高水平生活。有个故事是说一位中国老太在天堂里遇到美国老太,抱怨说:“我这辈子辛辛苦苦省吃俭用,临终前买了套房子,却一天也没有享受到”。美国老太听了说:“我在贷款购买的房子里住了一辈子,死前才还清房贷”。然而物极必反。借来的钱总是要还的,连利息还可能是借来的几倍。而经济泡沫也总是要破灭的。消费信贷的违约破产加重了1929年美国的大萧条。
最重要的是,借贷的购买力在泡沫经济中产生虚假的供求关系使物价不断攀高,从而造成美国产品的出口困难。这是西方经济学至今没有认识到的灾难(不会是看破不说破,好让别国重蹈覆辙吧)。美国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失去了竞争优势,国际贸易终于在上世纪七十年代首次转入了持续性逆差,海外市场越来越小。这时的美国仿佛是一个自我封闭的孤立系统。资本积累与资本增值之间的矛盾使资本经济无法在孤立的美国正常运行。另一方面,高企的物价迫使企业增加工人的薪水。制造业的成本,尤其是人工密集的加工业,也由此升高。产业越来越无利可图,最终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发生广泛的利润危机。濒临破产的中低端制造业于是被迫迁出美国转移到资源和劳力廉价的发展中国家,开启了资本经济全球化的新殖民时代。
对比今天的中国不难发现,信贷消费,包括房屋贷款,已经产生了灾难性的结果。最新的数据披露了目前的中国有八亿人负债而没有银行储蓄。这在改革开放前是不敢想象的。如此巨大的消费贷款或寅吃卯粮,同样制造了中国经济的虚假繁荣和GDP的所谓高增长,改善了民众眼前的生活。与贷款消费异曲同工的是中国改革开放前拥有的大量非市场化资源,如土地和国有的生产资料等,在市场化和货币化的过程中同样制造了与实际的生产能力不相对称的虚假繁荣。这是中国的特色,也是中国奇迹的本质。
中国的这种虚假繁荣同样产生虚假的供求关系不断抬升物价。结果与美国的七,八十年代相似甚至更加严重,中国逐渐变成了一个市场自我封闭的孤立系统。中国今年以来的国际订单少得可怜,出国展销也少有斩获,交易量大不如前。将其全部归咎于中国战略和外交方面的原因是片面的。除此之外,全面的,非个别企业或产业的利润危机提前爆发,使今天的中国经济寸步难行。中国要像当时的美国那样利用市场扩张来走出困境,地球上已没有当时的中国那么大的近乎完美的市场。而曾经经历过的西方国家还会趁机打压和围堵中国,鼓吹与中国脱钩。中国在孤立系统中的内循环,除了实行下面介绍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外,实在不容乐观。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