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再生经济——中国经济的现有属性

作者:mali50  于 2024-12-23 07:23 发表于 最热闹的华人社交网络--贝壳村

通用分类:政经军事|已有8评论

非再生经济——中国经济的现有属性     马力

如果真相让您震惊,别激动——解决的办法就在眼前

文章稍长,故将各章节的标题列在这里,便于各位选读。

、中国1990年代的经济危机

二、不可再生的经济

三、经济不可再生的原因

四、真实GDP的增长率

 1、验证平均通胀率

 2、测算真实GDP的增长率

五、解决办法——耦合市场经济


一、中国1990年代的经济危机

非再生经济就是不可再生的经济。在解释什么是不可再生的经济和其产生的原因之前,先看一个中国人民大学可持续发展高等研究院院长,温铁军教授的视频,讲述了中国上世纪九十年代后连续不断的经济危机。

中国的经济改革从1979年末开始主要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最初的十年虽然还没有实行大范围的私有化,国有企业已经开始独立面向市场自负盈亏。国家也不再坚持整体间统筹兼顾的政策,以便挪盈补亏保证部分亏损企业的运作和全民就业,而是任由亏损企业破产倒闭。1989年后西方国家外资撤离,中国经济开始陷入三大赤字,外汇赤字,财政赤字和金融赤字。1993年中国外汇存底仅剩八十几亿美元,接下来的还本付息却高达一百二十多亿。银行严重透支以致需要挪用存款。翌年赤字银行向企业贷款引发了恶性通胀,物价指数超过了24。银行没钱,政府财政也就缺钱。到1995年国家扩大了土地财政补贴地方政府,一些城市的土地财政占政府开支的百分之八十以上。地方政府又加大向农民征税加重了城乡矛盾。一些地方甚至提前了十年预先征税。由于银行没钱投资,九十年代中后期四十多万家国企倒闭,四千多万职工失业,使民营经济占到了中国经济的大半部分。

中国的私有化改革没能拯救中国经济。在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期间发生了通货紧缩,出口困难和市场过剩,又使几千万农民工接着失业。在一连串经济危机的打击下,中国在改革开放后不久就开启了赤字经济,靠国债和预算赤字来维持经济的运作。这与之前既无内债也无外债,却仍然可以连续运转的公有经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温教授在新中国的《八次危机》一书中也认真总结了计划经济时代的几次危机。但那时的危机只是由政治和自然因素造成的暂时的(通常为一年)单纯的经济衰退,不属于经济规律作用下的必然事件。而且从来没有发生过像上世纪九十年代那样的全面持久的经济、金融和财政危机,也没有全方面地影响国家预算,产业利润,金融财政以及外贸就业等方面。那种所谓的危机并不典型甚至不能叫危机,只是单纯的经济出轨或失速。那么改革后的经济为什么会被普遍认为是一个伟大的奇迹?原因在后面会告诉你。

二、不可再生的经济

自从中国的改革开放取消了福利住房,免费医疗和教育(高中以上)等服务后,中国经济变成了以单一有价的市场经济为主的经济模式。如上所述这一模式很快就在十四亿人口的中国遇到了巨大的危机。中国当时不得不通过税收调整,采用出口退税政策,开放土地财政,大量发行国债,实行货币宽松和大兴基础建设,同时以优惠条件大量引进外资等措施,以期增加投资,扩大市场与就业,补充政府财政资金。这种靠补贴,债券,外资和印钞维持的经济能缓解一时的危机,但不能实现自身的产销平衡,还给国家带来巨大的债务负担。换句话说这样的经济不能靠自身的产销循环而长期维持,而是一种不可自我复制或自我再生的经济。一旦政府债务不堪承受或外资撤离,靠政府补贴和其它辅助的非再生经济就无法持续下去。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市场和外资都有扩大,大量的农民工进城,城市就业率也达到了空前的水平。由此创造了GDP的高速增长,超过了日本排名世界第二。这就是所谓的黄金十年。然而政府补助和土地财政并没有减少,反而越来越大,政府的预算赤字和债务也因此快速增长。说明中国那时的经济还是没有产生净利润实现自给自足,也仍然不是可再生的经济。仅仅几年后,美国的金融危机就影响到中国的出口经济。中国只得释出好几万亿,甚至有说四十万亿来救市。但中国的赤字经济依然没有改变,中国经济依然不是可再生的经济。

为了改变中国经济无法自我循环的非再生性质,中国进行了供应侧改革。大力推进城市化建设,大兴房地产业提高住房供应量。在政策的扶持和媒体的鼓动下,几亿城市人口用六个钱袋和下半辈子的债务造成了一个空前繁荣的泡沫经济。泡沫经济迅速推高了物价和企业成本,使中国的外销产品逐渐失去了在国际市场上的比较优势。这导致了西方国家将进口供应链逐步从中国转向新兴的低纬度国家。由于海外市场的减小和丧失,中国的制造业出现了产能过剩。低效企业的破产增加,失业人口上升。社会总购买力的下降影响了消费和购房。加上房产也同样过剩,房地产行业也走向衰落。

根据原重庆市长黄奇帆的讲话,中国改革开放前对外贸易占经济活动的总量在百分之十以下。改革开放后外贸经济占GDP的比重在最高时可达百分之七十。有外贸的经济并不就是不可再生的经济。只要经济在总体上没有赤字,不依赖政府扩大货币增量来维持,不管有没有外贸甚至外资,都可以是可再生的经济,简称再生经济。改革开放后,除了最初的几年,中国经济就不再能够长期保持原有的再生能力。

三、经济不可再生的原因

改革后的中国经济为什么会失去再生能力?因为中国经济在总体上没能产生足够的利润来维持和扩大再生产。其中有如下几个最主要的原因:

1、改革后出现了大量的个体经济和私营企业。企业追求的是个体效益,而不是整个社会的效益。由于市场和社会的总购买力是有限的,少数企业效益的提高会造成其它不少企业的裁员或破产。大量的失业人口增加了社会负担也因此降低了社会的总效益。与之前全民就业的经济相比,社会的总效益是下降的。而那时全民就业的社会主义经济能够在没有内债和外债的情况下自然运转,因为国民经济整体上是盈利的。少数企业的亏损造成的损失要小于这些企业的破产带来的损失和社会负担,因此是可再生的经济。

2、在私有化和半私有化的市场经济中,企业和市场竞争所造成的企业破产和工人失业,还会因失去了企业间的统筹兼顾功能而扩大。私营企业各自为政自负盈亏。一旦有企业出现亏损或流动资金不足时,没有其它企业会用自己的利润来救助它。即便是暂时的困难或者是成功在望时,如果借不到钱贷不到款就只能破产倒闭。即便被别的企业并购,也难免会有裁员。这些都进一步扩大了失业队伍,降低了社会的总效益。

3、生产的无计划和盲目性,以及大规模的内卷造成的人力和资源的严重浪费,也是拉低经济效益的重要原因。这些内卷不仅出现在出口企业间,也出现在内销产品的各行各业。从产业到服务业,几乎无一例外。尤其需要指出的是,为了扩大城市化加速GDP的迅速增长,除了需要解决已有的失业问题,还需要解决新城市人口的就业问题。在海外市场有限内卷严重的情况下,政府只能大量投资基础建设扩大国内市场。与此同时建房企业争抢土地大兴土木工程,建造了远超市场需求的商用与民用房地产。最后房地产泡沫的破裂,无数投资灰飞烟灭,留下了难以计数的烂尾楼,并透支了未来几十年的发展前景。

4、当劳动者没有生产资料时,劳动不能直接投资。这时劳动不被当作是一种资本,从而在企业分配中处于不利的地位。私有企业的按资分配使企业主或资本家占有全部利润,收入通常远高于普通工人。工人的购买力跟不上中产阶级的消费所需。与此同时,资本家却可以储存大量的购买力造成市场积压。许多被储存的购买力投向虚拟经济或流向国外,而不是用于扩大再生产或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结果是普通人因中产消费的能力受限,而不得不减少生育缩小家庭规模,加快了人口老化并造成人口下降、续而减少了社会劳动力。

5、再来说说让中国引以为傲的引进外资。外资不是简单的贷款只收取贷款利息,而是一种为了赚取剩余价值的资本。它们的获利超过了借贷利息。所获的利润为外资所有并转至国外,而留下的环境污染和设施老化等问题却要当地政府解决。中国甚至还为外资提供各种税务减免和低价土地等优惠条件。表面上看外资和外企有助于解决部分失业问题,实际上那些廉价劳力本可为中国创造利润,却成了被外资剥削的对象。

如果人民拥有生产资料,劳动可以直接投资。这时国家可以做到全民就业,不需要外企来解决失业问题。西方国家解除了对中国的封锁后,对外贸易很快就能积累足够的外汇购买海外资源,也不需要引进外资。这样的经济模式才能真正地高速发展,而且是强大的再生经济体。想一想,如果要结清今天的政府债务和居民债务,再赎回生产资料还给人民,即便把每年的GDP增量都扣除也不够。可见改革后的高增长不过是透支未来的一场梦。

6、中国过度的外汇储备也妨碍了国内经济的再生能力。为了进口能源和其他资源,也为了购买国外技术,中国需要一定的外汇储备。然而中国将大部分生产资料私有化后,国家几乎成了一个空壳,没有足够的固定资产或资本储存。这时的外汇储备成了中国国家财富的后盾,而不只是为了满足贸易所需。于是中国大量的外贸顺差被储存了起来,以防各种自然的和人为的灾难发生。为了扩大外汇储备,中国又持续实行出口补贴的政策。这使很多企业通过压低出口价格来争取自身的利益,损失的却是国家。这些政府补贴实际上是补贴了国外消费者。最后,很多外汇储备被用于投资海外的基础建设。由于基础建设的回报周期长,很少有获利能够回馈国内的产业革新和服务业发展。驻外企业更愿意将利润所得存入外国银行或投资证券市场。

7、产业的断崖式升级阻碍了再生经济的自然过渡。由于外资企业对技术的封锁和民营企业科研投资的吝啬,国内大部分企业的盈利靠的是内卷而不是技术优势。不到不得已时中国企业不愿意更新生产线发展新产品。这就使新旧产品和新旧技术得不到平滑的过渡和衔接。在旧产品被逐渐淘汰的过程中,会出现新产品青黄不接的现象,还可能造成生产和销售总量的断崖式或断代式下跌。十多年前中国广东在缺乏长期技术积累的情况下,行政推行腾笼换鸟技术升级就遭到了失败,使几十万企业被淘汰出局。

四、真实GDP的增长率

1、验证平均通胀率

前面说改革后中国经济的高增长——实际上是GDP的高增长——不过是透支未来的一场梦。现在就用数学计算来论证这一点。众所周知名义GDP中含有物价通胀带来的水份。在计算GDP的增长率时,需要去除这些水份,因为物价上涨本身就能产生虚假的GDP。因此检验官方发布的GDP增长率靠不靠谱,可以首先检验所用的通胀率是否合理。通胀的大小是可以感受到的,不像GDP那样无法感知。如果发现所用的通胀率太不靠谱,所得的GDP的增长率也不可信。

例如中国在计算历年的GDP增长率时,去通胀所用的通胀率不超过6%。就按每年6%计算,改革开放45年后包括资产和服务在内的平均物价上涨的倍数可按中学生都知道的公式

P / Po = 1 + 0.06^44

来计算。符号^表示乘方。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所谓的平均物价不是各种物价简单的算术平均,而是加权平均。权重是该商品在市场交易的货币量中所占的比例。用加权平均获得的平均物价来计算通胀率即是平均通胀率,也更符合实际的通胀情况。如果高通胀的房地产交易所占的比重最大,它的权重也就最大,对平均物价和平均通胀率的影响也最大。

上面的公式中,P代表现在的平均物价,Po则是45年前(第零年)的平均物价。0.06是每年的平均通胀率6%。用普通手机的计算器可以算出45年后平均物价上涨了只有12.99倍,约为13倍。这大大低于实际情况,说明去通胀时采用的通胀率远小于实际通胀率,因此严重放大了以此计算的实际GDP和其增长率。

除了上述的方法,还可以根据理财时常用的七十二法则来检验通胀率是否合理。读者可以自已用泰勒级数来展开上述公式中的高阶多项式,令P / Po = 2再取近似就能获得七十二法则。假定平均年通胀率是百分之c72 / c 大约是物价增长一倍的年数。比如平均通胀率是6%72 / 6 = 12。物价每12年涨成两倍。45年中有45 / 12 = 3.7512年。物价总共涨了2^3.75 = 13.45倍。因为72法则简化近似了前面的计算式,结果比前面的计算稍大一点。

2、测算真实GDP的增长率

不可再生的经济是经不起风浪的,所以有上述视频提及的经济危机。实际情况要严重得多。人们之所以从GDP的数据中看不到那些危机,更看不到经济的不可再生性,是因为这些危机被高通胀掩盖了。各国官方发布的实际GDP和其增长率表面上是去通胀的,但使用的通胀数据只是常用消费品的平均通胀,不包括几十年来通胀最快,占个人开支最大的资产和服务的通胀。前面的例子也说明了这一点。如此算得的实际GDPGDP的增长率被严重高估了,并足以掩盖真实的经济衰退。这就需要采用真实的通胀率来去通胀,由此获得的GDP在经济学中就叫做真实GDP,真实GDP的增长率才能反映经济的真实增长速度。

然而困难在于各国并不统计加权平均后的通胀率。只有在一些经济史研究的著作中,作者采用某年的固定物价定义的标准货币来排除真实的通胀,进而计算真实GDP和其增长率。幸运的是,在没有真实通胀率的数据时,仍然可以测算真实GDP的增长率。现在就来介绍一个计算真实GDP增长率的新方法。读者自己用手机就可以计算。假设最初的GDPGDPon年后平均物价增长了r可按下面的公式

GDP /r x GDPo) =1 + k^n-1)

算出这n年里真实GDP的平均年增率k。这里的GDP / r 表示n年后的真实GDPn = 1时,GDP = GDPo,就是说第一年的GDP就是GDPo

根据中国公布的GDP数据(维基百科,中国历年的GDP),1979年的GDP2637亿美元,n = 44年后的2023年是17.89万亿美元。假定44年后平均物价上涨了30倍,我用旧手机算出的真实GDP的平均年增率k1.916%。如果包括资产和医疗教育等服务在内的平均物价上涨了20倍,降低了通胀率后,真实GDP的平均年增率提高到2.88%,依然小于改革开放前的百分之六以上,更小于官方公布的数据,甚至小于文革十年的平均增长率4%以上。这说明改革开放后的GDP高增长是通过严重低估通胀率获得的,并以此掩盖了经济的衰退。再假设44年后平均物价只涨了10倍(很不真实了),真实GDP的年增率也只有4.553%,只与文革十年的平均数相当。许多人会对此结果表示震惊,但仔细想一想就不难理解。有那么多人失业,还有大量利润被转至国外的经济,怎么可能比全民就业,又没有一分钱利润被国内外资本家变成私产的经济更高效?

五、解决办法——耦合市场经济

人们可以无视上述事实,可以否定它们的权威,但逃不过它们的惩罚。谎言可以掩盖事实,但无法改变经济规律。要摆脱中国经济面临的困境,首先必须改变中国经济的非再生属性,使总体经济回到盈利状态。只有可再生的经济才是一个可以自然成长的生命体。非再生经济是一种无机物或玩偶,靠外部力量来推动的行尸走肉。不论它的GDP有多大都是虚的,既离不开外部输血,也随时会倒下。这种非再生属性,不是从最近几年才开始的,也不是从新冠疫情或美国次贷危机后开始的,而是早在改革开放后不久中国进入赤字经济后就开始了。据说明年2025年中国的预算赤字率将进一步提高到GDP4%。也就是说明年GDP的大约4%是靠财政赤字和印钞创造的,国家的财政总亏损也是GDP4%。即便明年的GDP增长率真能实现5%的目标,GDP的增长不能说明经济发展的水平,因为净利润仍可能是负的。这样的一种GDP高增长的经济,依然会是不可自我再生的输血经济。

非再生经济只是经济的一种属性,其本身就是一种潜在的危险或危机。因此它与经济危机是一种同义反复语,而不是经济危机的深层原因。导致经济危机或非再生经济的根本原因是资本经济的固有矛盾资本积累与资本增值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使单一有价的市场经济难以在孤立系统中运行,因此离不开海外市场。也因此经济发展的速度和程度受到海外市场的限制。当海外市场不足时,资本经济无法持续获得足够的盈利来维持或扩大再生产,成了靠新的投资或国家补贴来维持的非再生经济。资本经济的这一固有矛盾对人口大国来说更加危险,因为人口大国的人均海外市场更小。这就是资本经济中人口大国的天然劣势原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小国的成功经验不能被大国用作直接参考。它们可以靠几块表,几味药或一个芯片企业活得风生水起。相对于同样的生活水平,大国所需要的海外市场可能根本得不到满足。这是中国,一个人口大国,以前不知道现在要千万注意的问题。

在西方国家的进口供应链逐渐移出中国,同时对中国的新质产品加以制裁的今天,我们很难迅速扩大海外市场,所能做到的只有改变国内的生产方式,也就是说改变单一有价的市场经济,逐步推行有价与无价市场相耦合的市场经济。这种耦合市场经济不一定是国有或公有经济,也可以是集体性质的私有经济,如前文所说的工业合作社(见工业合作社)。由于生产资料归所有社员所有,社员的劳动可以直接投资,成为一种劳动资本。也因此在分配中可以将按资分配与按劳分配统一起来。合作社采用选举委员会管理的方式,不需要资本家。因此全部利润属于全体社员,即可用于分配也可用于扩大再生产。同时有无价市场可以实行刚需物资和服务的按需分配。通过合理分配产能就能避免有价市场的产品或产能过剩,不断增加按需分配的比重接近理想主义世界。这就有效避免了经济危机和资源浪费,提高了整体经济的效益。加上全民就业可以不断创造经济增长的新奇迹。

人类社会的生态文明并不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自然发展的。社会变革可以扫除生产力发展的障碍,也可以改变生产力发展的速度和方向。年青的马克思强调生产力的主导作用,这是他唯物史观的基础。晚年的马克思则强调相互作用,精神与物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相互作用。他意识到生产力的发展即便是基础,没有生产关系的相应改革,就不能实现社会制度的根本改进,使新的生产力带来社会经济更快的发展,而只是制造一个个富可敌国的资本集团和一个两极分化的社会。西方发达国家的GDP长期保持与人口和通胀相同步的水平雄辩的说明了这一点。当劳动人民获取了政权和生产资料后,不坚持生产关系的改革而迷信唯生产力论,就会重回原地踏步的资本经济。这正是中国目前所要警惕和避免的历史宿命。


注:

根据已经给出的GDP数据,新介绍的GDP增长率的算法本身是无可质疑的。现在就来说一说可能引起争议的部分,这就是n年后物价的平均增长倍数r。仅从国内的物价来说加权平均的物价涨了200倍并不奇怪。改革前三线城市学徒工的月薪从14元起步,第二年16元。三年学徒期结束后又从21元起薪。这些报酬包括了学费,医院挂号费和房租等。如今新手就业的月薪平均算2000元左右。这样的薪水是不够用来买房和看病的。如果按物价上涨了r=100倍算,GDP的年增长率变成负数,即 k = - 0.898%。也就是每年的GDP下降不到0.9%。虽然可以用国家卖地来补贴企业薪酬,以及民众以透支六个钱包和下半生来提高眼前的生活水平来解释,但还是缺乏说服力。

问题出在哪里呢?在于中国出口商品的物价没有上涨一百倍,而是约十倍左右,从最初显著高于国内市场的价格到后来低于国内市场的价格。中国出口商品的货币总量开始可能比国内市场多,后来,尤其是房地产和各种服务商业化后,要比国内少。就算占到一半,而且出口价格没变,那么一百倍的平均通胀率可降成五十倍。即便如此,改革43后GDP的年增率是0.712%。总之越想接近实际,算得的增长率就越低。也许事实就是如此。另外投资结果是随物价同步变化的,因此投资减少,产出也减少。



高兴

感动

同情

搞笑

难过

拍砖

支持

鲜花

发表评论 评论 (8 个评论)

2 回复 mali50 2024-12-23 09:00
欢迎各位对本文,尤其是计算GDP增长率的新方法提出质询。曾经在外网有过质疑和讨论,但仍然未能否定。这是判断改开后中国经济是否真正创造了奇迹的关键。如果无法否定,我们就应知道中国未来的命运将是什么。
沉默吧沉默,不在沉默中崛起,就在沉默中灭亡。
6 回复 皇太极 2024-12-24 00:52
目的或出发点不一样,GDP的计算方法也不同。尤其一些GDP本来就没多大意义, 譬如医生看病费用、律师打官司的费用,就是A口袋的钱到B口袋里。
对平民老百姓来说,最好的指标是物资生活水平、购买力是否提高了、财产是否增加了。
1 回复 mali50 2024-12-24 01:24
皇太极: 目的或出发点不一样,GDP的计算方法也不同。尤其一些GDP本来就没多大意义, 譬如医生看病费用、律师打官司的费用,就是A口袋的钱到B口袋里。
对平民老百姓来说,
GDP说明不了什么,中国的GDP一半以上是投资。真正有意义的是本国的净利润,可以表现在经常帐内。中国长期预算赤字,虽是制造业大国,去除外资的利润外,自己的净利润是负的,即便卖地,政府债还是年年在增大。所以是不可再生的经济,只能拿GDP壮胆。为破除GDP迷信,还需要说明GDP增长率都是不真实的,更别说没什么意义了。中央领导可能都不知道这些,被统计局骗了。这太危险了,等于往火坑里跳。
3 回复 Wuming123 2024-12-24 02:14
一个国家的经济,主要看人们的生活水平,和政府的收支。什么GDP之类,都是虚头八脑,哄鬼的!两个教授吃狗屎增加GDP就是其中的一个笑话。

十年文革,虽然政治上”务虚“,但是在工业化的速度并不慢。但是由于基础太差,闭关锁国,基本上是低水平的打转。当年遍地开花的小化肥,水泥厂,机械厂都是当年的产物。虽然经济效果不大理想,但是这些遍布全国的工厂确实为中国培养起来上亿的高质量技工!这都为了以后引进的工业项目,引进外资提供了必须的人才。有些白痴不断的诋毁文革,就是不懂这个道理!

其实对外开放也不是完全的邓小平的功劳,1973的四三方案就开启了13个大化肥的引进,成为中国大型重化工现代化的基石。

这三十年的发展,不说别的,就是废止几千年来的农业税,国家收入不再靠农业税收,这就是功德无量的成就!

千秋功罪,后人评说!当年华国锋被逼下台的主要罪过,就是洋冒进。标志项目就花了一百亿(人民币)的宝钢项目。当年国内外都不看好,就是日本人也在讽刺,中国的谈判人员对世界先进技术一无所知,国内许多人在心疼把钢桩打进海滩。。。回过头来看,真是因为宝钢的技术引来,开启了现在中国钢铁工业。反观,邓小平被海外华人李政道忽悠了上百亿,建设电电子对撞机,结果毛也没有撞出来,全打了水漂。也正是这个李政道,以为中国培养人才的名义,从中国掐尖 掐走了一大批青年才俊,而这批人绝大多数人,都是为了建设美利坚,而不是回国效力,十足的楚才晋用!你说李政道是不是汉奸?
1 回复 mali50 2024-12-24 02:38
Wuming123: 一个国家的经济,主要看人们的生活水平,和政府的收支。什么GDP之类,都是虚头八脑,哄鬼的!两个教授吃狗屎增加GDP就是其中的一个笑话。

十年文革,虽然
难怪李政道不敢来大陆养老,要不年轻姑娘随便挑。可惜呀?
中国能开放还是因为尼克松1972年取消了对华封锁。之前只能与亚非拉做生意,政治上支持还是为了生意。许多人不懂所以说闭关锁国。其实为了打开国门,毛不惜与苏联闹翻、什么边境屯兵珍宝岛事件都是仙人跳。尼克松果然上钩,鞠躬道谢解除封锁。毛当面嘲讽说喜欢右派,还说要送他很多女人。总统先生很受用,忍痛拒绝。
回复 mali50 2024-12-26 02:45
中国资本媒体在今天的一个视频
https://youtu.be/d3Oy3NyuEGY?si=W3QrswIxNDMjfMXX
中有一段文字似乎可以用来辩解中国的赤字政策,理由是美国联邦政府的赤字经济连续40年,平均赤字率是3.8%,而日本政府45年来的平均赤字率是4.3%。这里还是忽视了中国的政府赤字与美日皮包政府的赤字之间存在着本质的区别。可参考
中美政府债务的本质不同 - mali50的日志 - 倍可亲https://www.backchina.com/blog/280795/article-394550.html
美日政府的预算赤字只是政府税收与开销之间的赤字,而不是美日经济的总体赤字。即便政府破产财政支出困难也不会严重影响国家经济和人民生活。而中国政府的赤字包含了经济运作的赤字。一但破产会导致中国经济、金融和财政的重大危机。
回复 mali50 2024-12-26 03:14
几天来没有评论质疑文中介绍的GDP增长率的新算法。事实上算法本身是无可质疑的。现在就来说一说可能引起争议的部分,这就是n年后物价的平均增长倍数r。仅从国内的物价来说加权平均的物价涨了200倍并不奇怪。改革前三线城市学徒工的月薪从14元起步,第二年16元。三年学徒期结束后是从21元起薪。这些报酬包括了学费,医院挂号费和房租等。如今新手就业的月薪平均在2000元左右。这样的薪水是不够用来买房和看病的。如果按物价上涨了r=100倍算,GDP的年增长率变成负数,即 - 0.898%。也就是每年的GDP下降不到0.9%。虽然可以用国家卖地来补贴企业薪酬,以及民众以透支六个钱包和下半生来提高眼前的生活水平来解释,但还是缺乏说服力。问题出在哪里呢?在于中国出口商品的物价没有上涨一百倍,而是约十倍左右,从最初显著高于国内市场的价格到后来低于国内市场的价格。中国出口商品的货币总量开始可能比国内市场多,后来尤其是房地产和各种服务商业化后,要比国内少。就算占到一半,而且出口价格没变,那么一百倍的平均通胀率可变成五十倍。这样的话,改革43后GDP的年增率就是
0.712%。总之越想接近实际,算得的增长率就越低。也许事实就是如此。
回复 mali50 2024-12-28 03:21
文中介绍的是根据已知GDP计算其增长率的新方法,而没有讨论GDP本身的统计方法。有说GDP的统计有不少水分,但业外人士很难了解真相。正好今天又来一个视频提到中国统计局上修了2023年的名义GDP,原因是对家庭购买的自住房加上了并没有真正支付的房租。见
https://youtu.be/3xji3YdOGb4?si=zoDfrXtxIVVs4oAS
这样一来,就增加了不少虚拟的GDP。不知道增加的房租是多少,怎样计算的。但有个问题:人家在买房时付的首付和以后每月支付的按揭实际上就是一种房租,否则还要买住房干什么?再算一次房租不就是重复计算了吗?据说是学美国。美国做的就一定对吗?不是说美国正在衰落,东升西降吗?要学美国衰落吗?真幽默。同样的道理,还可以在GDP中加上所有电器家具汽车衣服等耐用品的租金,不买的话不也要租来用吗?美国也许明年就要加了,救救中国的GDP吧。其实对中国计划经济时代的福利住房,免费医疗和教育等加上如今的租费和消费开支要合理得多。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25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4-12-28 03:26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