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简单鱼生 [2012/02]
- 亲身经历 – QQ 骗术 [2012/04]
- 回国点滴(二) [2012/02]
- 巴刹 [2011/05]
- 认识一下榴莲树吧~~ [2010/07]
- 不想上班的日子 [2011/04]
- 记忆中的味道 [2011/07]
- 亲近自然亲近你我之“美食烹饪类” - 豆沙面包可以这样卷 [2012/07]
- 回国点滴(三) [2012/03]
- 土耳其手信 [2011/10]
- 烹饪心情 [2011/05]
- 简单不用烘焙的奶酪蛋糕 [2011/11]
- 周日伙食 [2011/07]
- 自制饼干 [2012/08]
- 周末上菜 [2011/06]
- 玫瑰花馒头 [2011/10]
- 四喜蒸饺 [2011/10]
- 会恶心吗? [2011/07]
- 越剧清唱《红楼梦》片段 - 达人秀 [2012/07]
- 酥皮月饼 [2011/09]
- 三张头像 [2011/11]
- 桂圆酒 [2011/10]
- 厨房趣事之第一次的蛋炒饭 [2011/11]
- 快乐长一岁 [2011/12]
- 2012-07-26 [2012/07]
一些记忆开始淡忘,开始模糊。
19年前在日本生活的日子,虽然短暂,但却是我人生中一段难忘的经历。
婚后半年我去了日本,那时先生已在日本1年了,他租的房子附近有几个上海同乡,不久大家都成了好朋友。当我被先生介绍给大家认识时,他们都好热情,说终于见到了T 君口中的新娘子了。其中一个就直接用日语叫我“嫁さん ”,之后大家也都跟着这么叫,还说我是小阿妹,这样叫好听又亲昵。若干年后,我们这些人在上海聚会过一次,尽管当时我儿子都四岁了,他们见到我,就是“嫁さん ”,还说仿佛又回到了在日本的感觉。
在日本的生活,白天读书,晚上打工,平时大家也碰不到一块儿,只有节假日时,才偶尔有机会凑在一起,因为只有我们是夫妻,住的地方相对来说要好点,所以大家总喜欢来我们家聚会,说有家的温暖。我那时的厨艺根本就是勉强凑合的那种,用着日本的原材料,煮着不正宗的上海菜,但他们都吃得津津有味,一个劲地夸好。我想我之后会那么喜欢弄食物,可能就是被大家这么捧着鼓励出来的。
他们每个人都有很多的故事,经历也很丰富,每次聚会,除了尽情地吃喝聊天外,就是听他们各自的故事,从上海一直讲到日本,里面都是交织着泪水和血汗的辛酸史。虽然我们认识的时间不长,但共同的异乡生活,使彼此的距离拉近了,大家互相关照,互相帮忙,就像一个大家庭。陈,就像这个家的大哥,不是因为他年纪最大,而是他刻苦耐劳,待人和气,做事有条不紊,踏实又忠厚。杨,是他们中间最高大阳刚的一个,有对可爱的双胞胎儿女,可是漂亮太太还是申请和他离婚了;他唱的《昂》,韵味十足,不逊于谷村信司。刘,则是他们中间的拼命三郎,赚钱最多,省吃俭用,但还是为自己买了块金灿灿的劳力士;他唱邓丽君的《娘亲》,不知赚了大家多少泪水。还有蒋氏兄弟,哥哥老实勤快,但总欠点运气;弟弟滑头小聪明,虚荣又懒惰。啊,还有朱氏夫妇,朱一有空就加入大家聚会,可他太太从来不参与,就是抓紧时间打工,她说赚钱最重要,时间一长,大家几乎忘了朱还有太太也在日本。
高山先生,是我在打工时认识的一位日本人。当年他50多岁,很健硕,风趣。我当时从下午一直打工到晚上8点,他正好是晚上8点做到第二天早上。最初我们只是匆匆打个招呼而已,每次见到他,我就知道我差不多可以下班了。后来他渐渐提早来了,有时甚至是6点多就来了。他习惯叫我ていじゃん ,我们交流开始多了起来,他很健谈,也很善良,每年他都要义务捐血两、三次,他说自己很健康,就要帮助那些需要的人。他说他喜欢去中国旅行,以后要去中国看望我。
他还是保龄球好手,曾打过最高分300分。他也曾教过我怎么走步子,怎么握球,怎么下球。我也因此疯迷过一阵子,每星期两个晚上打完工,就和先生赶去某个半价的球馆,玩上几局,直到手软才骑自行车回家。可我终究没啥运动细胞,再怎么勤快练球,这辈子打保龄球的最高分数也就140多分,现在估计是90分也勉强了。十多年前,我们刚到新加坡不久,高山先生特地参加了旅行团来看我,我和先生去酒店找他,那是我离开日本4年后第一次见到他,他老了不少,但还是那么风趣,他跟我先生说,请允许我拥抱ていじゃん。当时我们还没有自己的房子,和朋友合租了一套,但也请他来家里做了客,不记得煮了些什么,反正就是一桌子吧,大家都很高兴。人生处处是惊喜,谁能想到,高山先生没能和我在中国见面,却一起在新加坡吃着饭。
摇一摇沉淀的记忆,你会发现,那些被深埋的或遗忘的情感,其实就像生命中的一首歌,熟悉的旋律,悠悠柔柔,始终是那样得真那样得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