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PP踢谁?两句话看懂 [2015/10]
- 习李新政,尚能饭否? [2015/03]
- 莫非共产党垮掉,中国人就幸福了? [2016/01]
- 美联储妖力由何而来 [2015/10]
- 为薄熙来鸣冤,多么令人欣慰 [2012/04]
- 你醒醒!美联航的问题根本不是超卖好吗? [2017/04]
- 颠覆太极,认识太极:太极散打实战录像 [2012/06]
- 计划生育国策:谁是罪民 [2012/05]
- 你看别人象纳粹,别人看你象共产党 [2017/02]
- 荒谬的64-恶魔的对面并不是天使 [2011/06]
- 不怪屁民怕柴静 [2015/03]
- why-你以为方方日记何以撕裂中国 [2020/04]
- 打黑英雄与中国式左派:从不尊重公义者大叫不公平 [2012/03]
- 那片盛开的郁金香里没有歧视 [2014/04]
- 美国缔造的虚伪民主,中共缔造的虚伪高尚 [2012/05]
- 我妈、我爸 [2012/05]
- 太极拳,传说与现实(下) [2012/06]
- 太极拳,传说与现实 [2012/06]
- 快乐父亲节 [2012/06]
- 抵制日货,你还是汉奸! [2012/09]
- 左右开弓的伟大共产党 [2012/03]
- 天然快乐的舞蹈与春天 [2012/04]
- 多趣当数翻螃蟹,大道至简烤蘑菇 [2011/07]
- 贝壳村夏令营亲亲宝贝参赛作品:我爱夏天 [2012/08]
- 没花怎么弄?(梅花三弄) [2012/06]
我们中国人,从小就听父母说食物的寒热,春夏变迁时调整食谱也往往有效。可是经验归经验,寒热用现代语解释到底是啥,却很多人不知。至少前些时晕晕问起这问题,而点点推荐的英文翻译文章,其实有很大错误,特别混淆了阴阳概念。
食物的“热性”好理解,基本上热性食物都是肉、糖类含热量(卡路里)高的食品。可是“寒性”又是啥?难道有负能量?
当然不是。是因为一般“热性”食物容易引起“上火”(在后面阴阳概念中详细讨论),上火其实是人体内PH值比正常状态偏酸性,也就是氨基酸等代谢废料过多,引起不适;
而水果蔬菜类含植物碱,可以综合酸性,我们说“去火”,所以称这类食物为“寒性”。这就是寒热。
而阴阳又是另一组概念。不同于老外天使、魔鬼、圣光、负能量的对立哲学,中国的阴阳指的是静与动的相映相成关系。
(有人指责中医故弄玄虚,这是可笑的:中医与中文一起历经几千年变迁,中文用千年前稚拙有限的词汇来表达中医思路,该你理解她,还是她不理解你?)
阴阳有多种所指,但就人体而言,相关于寒热的,“阳”可以理解为对能量(食物摄取与循环)的利用系统;而“阴”可以理解为能量的储存水平。
所以久不锻炼的人,可能“阳虚”。这里不是特指贝壳村的香蕉,而是通指全身的能量循环利用效率贫弱。
反之,若一个人过度劳累,大量使用储备能量,则导致“阴虚”。而同时,大量调用储备能量工作,实际会超过自身正常能量利用系统的循环能力,必然会有大量废料不及分解代谢,体内偏酸性,则造成“上火”,这就是常常一起说的“阴虚火旺”。注意这不是西方哲学理解的“阴下去,阳上来”!-“阴虚”不等于“阳”被加强,而是阳超负荷的征兆。
如果人体储备能量消耗殆尽后,此人还继续劳累,“阳”再想超负荷而无能量支持,就会消耗自己,最终恶化为“阴阳两虚”。
如果阴阳两虚后继续透支健康,将导致能量循环系统自身耗尽,称为“气血衰竭”。
中文还有三个玄而又玄的词“精、气、神”,其实简化理解可以这样说:“精”就是人体对能量的摄取、提纯和利用;“气”(古语泛指流体,包括液体)就是能量的运载循环、全身周转;“神”就是凝定的精神、特别是不受一般意识控制的“植物神经”(如心肺肠胃)功能稳定性。
所以“气血衰竭”,一般就形销骨立了。
按照这种找死程度,其实不生病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是真的阴阳充沛,外邪不侵 - 你的自身免疫就默默打发了;而偶尔劳累,打破平衡,一时不能清除入侵细菌或病毒之类,你的身体就会敏感的用打喷嚏、咳嗽来物理排毒。
第二种是长期过度劳累,身体储备能量不足,疲于应付大脑的调遣,没有多余能量排毒,则甚至不会去喷嚏和咳嗽,你可能都不觉得自己有病。但出来混,总是要还的,兄弟。还不起,你就惨了……
判断两种状态,最简单就是看自己嘴唇。完全健康的人嘴唇是一色红润的,气血不足的人嘴唇外沿发暗。发暗的宽度越大,体内废料越多。
要想恢复,最重要就是好好休息,规律作息,11pm之前睡觉。“腾不出时间休息的人,迟早会腾出时间来生病”。
顺便说一下,所谓“寒气”,并不是一股冷风“钻进”你体内。而是骤然或长期受寒时,你全身能量循环系统供应不足时,局部体液会救急转化出能量。这部分体液就变质了,称为“寒气入体”。变质的体液可能经分解排出,也可能走喷嚏鼻涕、咳嗽排出。如果阴虚状态下身体无力应付,积留在呼吸道一带变得粘质,那就寒气入肺了。
这就是寒热阴阳火的一点粗浅探讨。
中国哲学特别讲究一个平衡。而中医特别注重系统论。中医的“中”是指“内”,而不是为与西医的“西”对应(中国人璀璨的年代,还没西医呢)。
中医不适合这时代,因为中医太个案化,每个个人都是独特的系统整体来论断,不使用科学的简化和普适案例,必然效率很低,更不要说中国食品都不让人放心,如何敢放心更缺乏监督的草根树皮?
中医又同时非常适合这时代,因为我们能史无前例地获得丰富的食物和资讯,把自己这个个案做好。
以前在556的一栏,我说“在病因明确的情况下,是西医比较科学”,但这句话的反面,当然并不是说病因不明的情况反而中医科学,而是说中医对我们的价值是调节自我,防病于未治。
PS: *声明:本文是whyuask个人为自我解惑而看书的粗浅结论,纸上谈兵而已,不具有任何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