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尘往事 - 排一里地的长队买书

作者:徐福男儿  于 2011-11-29 10:28 发表于 最热闹的华人社交网络--贝壳村

通用分类:前尘往事|已有20评论

前尘往事 排一里地的长队买书

            文化大革命结束了,总算熬过严酷的寒冬,感受到一丝春天的气息。大概是78年初吧,记不太清楚了。上海的《解放日报》登出一条新闻,说是拨乱反正以后,各家出版社重印了大批中国和世界的名著,新华书店将在周末上市出售云云。70后、80后、90后的青年朋友们也许无法想象这条新闻在当时的年轻人(也包括中年和老年人)心中掀起的波澜。冠名“文化大革命”的这场劫难,实际上是毁灭文化的大革命。古今中外的文化名著统统被划为四旧,烧的烧,禁的禁,书店里除了《毛泽东语录》这本小红书和四卷本的《毛泽东选集》,就只剩下八个革命样板戏的剧本,记得还有一本小说《金光大道》,作者浩然,是文化部的副部长。

            书籍终于解禁了,怎不令人兴奋!那个周末,我估计书店会人满为患,就起个大早去等开门。到了书店门口,只见已经有工作人员在维持秩序,等待购书的人排起一条长长的队伍,站在书店门口,看不见队伍的尽头。我赶紧顺着队伍去找它的尾巴,逶迤行去,足有一里地光景,才找到队尾,兴冲冲地站了进去。文化大革命十年,百业凋零,物质奇缺,买什么都得排队。我在菜市场排过队,在火车站售票处排过队,在公共汽车站排过队,就是去新华书店不需要排队,因为红宝书足量供应,八个样板戏耳熟能详,没有谁想起再去买个剧本看看。现在书店门口居然排队,而且排这么长的队,虽然吃惊,但是更令人兴奋。真的,我当时的感受就是兴奋。浩劫结束,文化开始复苏了。排在队伍里的人们似乎都有同样的感受,大家都很兴奋,素昧平生,但是又像老相识,聊的都是同一话题:总算熬到这一天了。

            书店开门,长队慢慢向前移动。一会儿,走过来几位已经买了书出来的人,手里大包小包的捧着,拎着,脸上灿烂着满足的笑容。他们提醒说,今天人多,容不得你慢慢浏览挑选,你得先想好要什么书,报上名去,有货就拿书付款,没有再报其次的选择。一听这话,队友(我杜撰的名称)间便纷纷合计起来,准备自己想买的书单子。我老神在在地听大伙儿商量着,自己却早有定见。我只要一部书:《古文观止》。我以前有这部书,文革初期抄家时被烧毁了,一直念念不忘想再得到一套。我喜欢它,因为简单易懂,吴楚材、吴调侯选的都是很漂亮的文章,读起来很享受。尽管桐城派的老先生批评他俩的选文标准,我还是喜欢读漂亮的文章,不觉得桐城派推崇的那些板着脸一本正经的东西有什么趣味。我只想买一套书的另一个原因是预算不足,无法由着兴致放开采购。那时候,我的工资是月薪36元,已经令不少人艳羡不已。虽然光棍一个,但是萱堂犹在,当儿子的还得尽奉养之责。因此扳扳指头算下来,决定采用林副主席学习毛主席著作的经验:“急用先学”。

            虽然买到书的人络绎不绝地走出来,但是队伍依然移动得很慢。比较糟糕的是居然发现好几位手里都捧着《古文观止》,我不禁杞人忧天起来,担心这套书会很快售罄,轮不到我。忐忑中忽然听见有人叫,回头一看,是外甥征征,一个十三、四岁的小男孩儿。他问我想买什么书,我告诉他想买《古文观止》,他也没说什么,聊了几句就走了。过了约莫一刻钟光景,他回来了,笑嘻嘻地捧着一摞书,说:“大舅,我帮你买来了,走吧。”小伙子不知去哪里加的塞(上海人叫“插档”),头子活络得勿是一眼眼!放在平时,我也许会“教训”他插档是不对的,可是拿人家的手软,教训的话自然就缩了回去,代之以连连的道谢。付了书款,心满意足的捧着书走回家。我平生出入书店无数次,只有这一套书,是没有跨进书店大门就买到手的,也是排在一里地的长队中买到手的。

            《古文观止》上、下两册,售价人民币¥1.90元。三十余年过去了,我去东瀛,来美国,它依然不弃不离的伴着我。翻开浅蓝灰色的封面,书页都已经泛黄,斑斑点点的透着沧桑。看着它,不禁想起那一里地的队伍,以及“队友”们交谈的兴奋劲儿。那个年代,真是充满了希望啊!

 

 

 

 

1

高兴
1

感动

同情

搞笑

难过

拍砖

支持
22

鲜花

刚表态过的朋友 (24 人)

发表评论 评论 (20 个评论)

2 回复 fanlaifuqu 2011-11-29 11:07
那时我还一脚泥巴呐,但闻到了春天的气息,似乎比今天的“幸福生活”更令人陶醉。
3 回复 light12 2011-11-29 11:11
老毛把国家变成文化沙漠。混球一个
1 回复 yulinw 2011-11-29 11:24
   当铺里也有很多好货~·
2 回复 早安太阳 2011-11-29 13:23
值钱啊,我去年在北美三联书店买了一套古文观止(上下册)。大概快50加币了。
1 回复 卉樱果 2011-11-29 13:26
那段时期人心向上对知识追求很迫切
2 回复 丹奇 2011-11-29 19:34
我是在80年代初,买了不少西方思潮的哲学书籍,亚里斯多德原子说 (记不清这个书名),帕拉图的理想国,叔本华的生与死的烦恼,尼采的超人,卢梭的少年维特的烦恼,萨特的存在说,在我20不到的脑子里塞得满满的。很受冲击。也缺乏引导,自己苦苦摸索着。。。。
2 回复 trunkzhao 2011-11-29 22:28
早安太阳: 值钱啊,我去年在北美三联书店买了一套古文观止(上下册)。大概快50加币了。
有此同好。
不过,后来我兴趣转向搜集笔记小说了。
3 回复 trunkzhao 2011-11-29 22:29
丹奇: 我是在80年代初,买了不少西方思潮的哲学书籍,亚里斯多德原子说 (记不清这个书名),帕拉图的理想国,叔本华的生与死的烦恼,尼采的超人,卢梭的少年维特的烦恼 ...
是不是五角丛书?
4 回复 trunkzhao 2011-11-29 22:32
当年在北京文艺上看到一篇小说,就是描写这个场面——晚上就开始排队,不是买书,就是买唱片。所以,看电影肖申克里面主人公冒死就是为了听一段美妙的歌曲,恐怕中国人理解得更深。
那样禁锢的年代竟然还有人怀念或者向往,可叹。
1 回复 早安太阳 2011-11-29 22:44
trunkzhao: 有此同好。
不过,后来我兴趣转向搜集笔记小说了。
啥是笔记小说?问trunkzhao朋友好
3 回复 无为村姑 2011-11-30 10:03
那时的人们好可怜喔。不过,就是现在,也不是什么书都能出的吧?不清楚了。
4 回复 trunkzhao 2011-11-30 11:07
早安太阳: 啥是笔记小说?问trunkzhao朋友好
笔记小说就是一些不需要什么文采的短篇故事集,搁今天说就是给文化不高的人看的三俗。比如说最著名的有聊斋、阅微草堂笔记,但是最好看的还在于明清一些散段子,到如今我还能记住很多。古文观止我从十三四岁就能背诵几十篇,可到现在连题目都记不住十个了。
1 回复 早安太阳 2011-11-30 11:10
trunkzhao: 笔记小说就是一些不需要什么文采的短篇故事集,搁今天说就是给文化不高的人看的三俗。比如说最著名的有聊斋、阅微草堂笔记,但是最好看的还在于明清一些散段子, ...
哦,谢trunkzhao朋友介绍~爱书之人哈~幸会~
4 回复 trunkzhao 2011-11-30 11:15
早安太阳: 哦,谢trunkzhao朋友介绍~爱书之人哈~幸会~
不敢当。爱书,那是当年了。如今,一年都读不了二十本书。基本属于文盲一类。
2 回复 早安太阳 2011-11-30 11:16
trunkzhao: 不敢当。爱书,那是当年了。如今,一年都读不了二十本书。基本属于文盲一类。
哈哈哈,比俺好多了,俺一年一本书都读不完
2 回复 雪的烟花 2011-11-30 11:38
那些书真宝贵的。年轻的时候也喜欢书,现在不行了
3 回复 安徽农民 2011-11-30 17:43
解禁了,春天来了。到处都是夜校,年轻人忙于补数理化,补外语,要把虚度的十年光阴补会来。
记得当年的广播电台开始教英语,新华书店门口也排长队。
回复 元悟愚翁 2011-12-7 01:46
唤起了同样的回忆。
4 回复 shen fuen 2011-12-17 08:17
haha, 古文观止, 久违了
3 回复 rongrongrong 2011-12-18 07:01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4-3-27 08:02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