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杭州菜的滋味 [2015/07]
- 千万富翁的穷日子 [2017/09]
- 上海杂感(二) - 养老 [2018/11]
- 归国杂感(一)- 看不懂的上海 [2013/01]
- 上海杂感(三) - 学前教育 [2018/11]
- 上海人与苏北人 [2013/01]
- 归国杂感(二)- 不想再去的香港 [2013/02]
- 贪官与污吏 [2016/07]
- 野菜的滋味 [2017/10]
- 中国佬在美国的一天生活 [2012/11]
- 一百年前的政论文 [2013/11]
- 亲眼见识国人的购买力 [2014/05]
- 春日尝鲜 [2018/04]
- 我所知道的钱钟书(下) [2016/06]
- 上海杂感 - 点赞与吐槽 [2018/10]
- 归国杂感(四) - 听国人评论习李新政 [2013/02]
- 我的祖母 [2013/11]
- 前尘往事 - 歪打正着(下) [2011/12]
- 六四和Bonus Army有可比性吗? [2013/06]
- 从保险箱里取出一份残破的书画珍品(附照片几帧) [2013/04]
-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二)祸根在哪里? [2013/03]
- 乐在加州作野樵 [2013/04]
- 将欲胜之,必先学之 [2013/07]
- 洛杉矶村友聚会,热闹过年 [2013/02]
- 对对联儿 [2013/01]
前尘往事 – 排一里地的长队买书
文化大革命结束了,总算熬过严酷的寒冬,感受到一丝春天的气息。大概是78年初吧,记不太清楚了。上海的《解放日报》登出一条新闻,说是拨乱反正以后,各家出版社重印了大批中国和世界的名著,新华书店将在周末上市出售云云。70后、80后、90后的青年朋友们也许无法想象这条新闻在当时的年轻人(也包括中年和老年人)心中掀起的波澜。冠名“文化大革命”的这场劫难,实际上是毁灭文化的大革命。古今中外的文化名著统统被划为四旧,烧的烧,禁的禁,书店里除了《毛泽东语录》这本小红书和四卷本的《毛泽东选集》,就只剩下八个革命样板戏的剧本,记得还有一本小说《金光大道》,作者浩然,是文化部的副部长。
书籍终于解禁了,怎不令人兴奋!那个周末,我估计书店会人满为患,就起个大早去等开门。到了书店门口,只见已经有工作人员在维持秩序,等待购书的人排起一条长长的队伍,站在书店门口,看不见队伍的尽头。我赶紧顺着队伍去找它的尾巴,逶迤行去,足有一里地光景,才找到队尾,兴冲冲地站了进去。文化大革命十年,百业凋零,物质奇缺,买什么都得排队。我在菜市场排过队,在火车站售票处排过队,在公共汽车站排过队,就是去新华书店不需要排队,因为红宝书足量供应,八个样板戏耳熟能详,没有谁想起再去买个剧本看看。现在书店门口居然排队,而且排这么长的队,虽然吃惊,但是更令人兴奋。真的,我当时的感受就是兴奋。浩劫结束,文化开始复苏了。排在队伍里的人们似乎都有同样的感受,大家都很兴奋,素昧平生,但是又像老相识,聊的都是同一话题:总算熬到这一天了。
书店开门,长队慢慢向前移动。一会儿,走过来几位已经买了书出来的人,手里大包小包的捧着,拎着,脸上灿烂着满足的笑容。他们提醒说,今天人多,容不得你慢慢浏览挑选,你得先想好要什么书,报上名去,有货就拿书付款,没有再报其次的选择。一听这话,队友(我杜撰的名称)间便纷纷合计起来,准备自己想买的书单子。我老神在在地听大伙儿商量着,自己却早有定见。我只要一部书:《古文观止》。我以前有这部书,文革初期抄家时被烧毁了,一直念念不忘想再得到一套。我喜欢它,因为简单易懂,吴楚材、吴调侯选的都是很漂亮的文章,读起来很享受。尽管桐城派的老先生批评他俩的选文标准,我还是喜欢读漂亮的文章,不觉得桐城派推崇的那些板着脸一本正经的东西有什么趣味。我只想买一套书的另一个原因是预算不足,无法由着兴致放开采购。那时候,我的工资是月薪36元,已经令不少人艳羡不已。虽然光棍一个,但是萱堂犹在,当儿子的还得尽奉养之责。因此扳扳指头算下来,决定采用林副主席学习毛主席著作的经验:“急用先学”。
虽然买到书的人络绎不绝地走出来,但是队伍依然移动得很慢。比较糟糕的是居然发现好几位手里都捧着《古文观止》,我不禁杞人忧天起来,担心这套书会很快售罄,轮不到我。忐忑中忽然听见有人叫,回头一看,是外甥征征,一个十三、四岁的小男孩儿。他问我想买什么书,我告诉他想买《古文观止》,他也没说什么,聊了几句就走了。过了约莫一刻钟光景,他回来了,笑嘻嘻地捧着一摞书,说:“大舅,我帮你买来了,走吧。”小伙子不知去哪里加的塞(上海人叫“插档”),头子活络得勿是一眼眼!放在平时,我也许会“教训”他插档是不对的,可是拿人家的手软,教训的话自然就缩了回去,代之以连连的道谢。付了书款,心满意足的捧着书走回家。我平生出入书店无数次,只有这一套书,是没有跨进书店大门就买到手的,也是排在一里地的长队中买到手的。
《古文观止》上、下两册,售价人民币¥1.90元。三十余年过去了,我去东瀛,来美国,它依然不弃不离的伴着我。翻开浅蓝灰色的封面,书页都已经泛黄,斑斑点点的透着沧桑。看着它,不禁想起那一里地的队伍,以及“队友”们交谈的兴奋劲儿。那个年代,真是充满了希望啊!